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一

關燈
** 已還來本處.諸有犯人對此苾芻而說其罪。

    若無能者可爲單白應如是作.大德僧 伽聽.今僧伽十四日爲褒灑陀一切僧伽悉皆有犯.然無一人能向餘處對清淨苾 芻如法說罪可令我等對彼如法說露.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作褒灑 陀後向餘處當如法除罪.白如是。

    若復苾芻於罪有疑者應雲於罪有疑.凖法應作。

     若衆中有一苾芻清淨無犯時淨苾芻應詣同意苾芻處善心告語令憶念已.對諸 苾芻前當說其犯.冀[一]彼衆人普知聞已亦說其罪.必無同意自默而住。

    若知他苾芻 情所不樂強詰憶者得越法罪.若不知前人有罪無罪斟酌將爲清淨就其說罪者 不成說罪.若别住想疑爲長淨者得越法罪.若作破壞心爲長淨者是破僧方便犯 窣吐羅罪.應更和合而爲長淨。

    若長淨時舊住苾芻已爲長淨.客來數少應可慇懃 求衆和合更爲長淨.如不肯者往小界場中自爲長淨.若客來等多者舊住苾芻應 共和合更爲長淨。

    若至夏了爲隨意時卽名長淨.更不須作。

    其大苾芻與苾芻尼不 應同處而爲長淨.苾芻尼應别爲長淨.若苾芻尼來請教授時當共言語不應避去。

     注: [一]原刻作被.今依麗刻改. ******************** 教授之人每至長淨日應在門屋下坐待尼來請隨時處分.本雲有住處者謂於其 處人數滿足堪爲羯磨.言無住處者其處人少不得羯磨.言住處非住處者謂有得 秉者有不得秉者.若苾芻處是堪共住至長淨日應就其處而爲長淨.若處有諍人 而往就者得惡作罪。

    縱無苾芻住處有同行者堪爲樂住任往無犯.若難事將至隨 情應去。

    若至長淨日弟子門人不應隨情聽向餘處.若當處無說戒者應往餘處就 說戒人而爲長淨.如不往者得越法罪。

    若於無說戒人處坐前安居不得過第二長 淨.應向有說戒處.皆不得在俗人前而爲說戒。

    凡安居時應與同意清淨無犯及同 見者而爲長淨.若苾芻耳聾及無識解者應共一處爲長淨事並成足數。

    若至長淨 日唯獨一身者應於長淨之處以新瞿摩塗拭灑掃敷座席鳴揵稚作前方便竟.自 誦少多經已於高逈處觀客苾芻.若有三人來共爲長淨.若無來者時彼苾芻應居 本座心念口言作如是說.今十四日僧伽長淨我苾芻某甲於十四日亦爲長淨.我 苾芻某甲於諸障法自陳遍淨.我今且爲守持長淨.若於後時遇和合衆我當共和 ******************** 合衆而爲長淨滿諸戒聚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若有一二人來者應爲對首長淨. 凖一人法作。

    若苾芻行路遇到村坊或有入村或住村外是長淨日彼應各各爲其 長淨.住村者齊村勢分不得別住.在村外者村勢分外應爲長淨.若與商旅同去彼 不嫌者隨住隨行應爲長淨.若彼嫌者應作心念守持長淨。

    有其六事應心念守持 皆成無犯.一守持三衣二捨三衣三分別長衣四捨別請五作長淨六作隨意。

    應爲 長淨而不爲者得越法罪.不應長淨而輒爲者亦越法罪.除吉祥長淨.此由衆破重 得和合大衆歡喜爲長淨故。

    若有苾芻先被僧伽爲捨置法後得解時應請大衆乞 作別時長淨。

    說波羅底木叉有其五種.一說序餘以常聞而告知之.二脫序幷波羅 市迦訖餘以常聞而告之.三僧伽伐屍沙.四至二不定.五乃至終。

    誰應爲說波羅底 木叉.謂衆中上座.如不能者應令第二第三或爲番次或可別請餘人。

    若上座誦得 序餘不能誦者.餘人應誦波羅市迦等.若癲狂人能說者亦成說戒。

     諸大德我今作褒灑陀說波羅底木叉戒[一]經仁等諦聽善思念之.若有犯者當發露.無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犯者默然.默然故知諸大德清淨。

    如餘問時卽如實答.我今於此勝苾芻衆中乃至三 問亦應如實答.若苾芻憶知有犯不發露者得故妄語罪.諸大德佛說故妄語是障礙 法.是故苾芻欲求清淨者當發露.發露卽安樂不發露不安樂。

    諸大德我已說戒經序. 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

    〈如是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次明勸至心聽。

    言諸大德等者.別解脫經說時欲至若不敬仰法水不霑.故勸攝心 勿生散亂。

    言諦聽者總遣用心.言善思念之者別明三義.欲明三類聽人喻之三器. 謂仰全淨堪貯用故.若覆漏穢不堪受物.如次應知。

    次明淨徒衆。

    言若有犯等者.若 先有犯今默不言更招其罪.如餘時中他問實答此亦如是。

    我今於此勝苾芻衆中 者讚美當時聽戒徒衆.言憶知者設令有犯而不憶知無妄語罪.故妄語者雖默不 言亦有妄語.由現身相表語業故。

    有雲唯是意所犯罪是障礙法者於二時中能爲 障礙.一於現世障諸善法二於未來礙生善趣。

    欲求清淨者清淨謂是涅槃.爲求涅 槃故不爲畏他詰責治罰而說於罪。

    言發露卽安樂者有五種相.一由勤策治諸懈 ******************** 怠故.二由無罪治諸過失故.三由敬重治慢式叉故.四由無悔治諸惡作故.五由寂 定治散亂心故。

    戒經序者經是略詮義.欲明略陳戒相詮其綱目不廣釋故.言序者 是由緒也.謂說戒時以此爲先能令餘說得生起故。

    [一]所以但爲三問者離極略極廣 故.若極略者闇昧之人卒難知故.若極廣者恐多延時令衆倦故.然於三問皆别得 罪。

    持者是了知義。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一 注: [一]藏本缺此段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