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僧伽已
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此小界場文無定制西方在處皆有其量纔可丈餘 平地甎團更無[一]階級中安制底門向一邊〉次結大界.此中大界量者極大橫闊兩踰
膳那半.若其無水向下亦然.有水隔者齊水是界.若界內有樹有山界隨樹山.上至
水界與闊量同.若樂小者量事任意。
結大界時同前標相.舊住苾芻應於四方觀標 相已敷座席鳴揵稚衆應盡集同前告知.可對大衆次一苾芻作白二羯磨.大德僧 伽聽.今於此處舊住苾芻某甲唱大界四方標相.東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若僧伽 注:[一]原刻作[石*皆].今依麗刻改.
********************
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於此相域內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從阿
蘭若至斯住處除村及村勢分.白如是。
次作羯磨.大德僧伽聽.今於此處舊住苾芻 共稱大界四方久住標相.東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僧伽應許於此相域內結作一 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從阿蘭若至斯住處除村及村勢分.若諸具夀聽於此 相域內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從阿蘭若至斯住處除村及村勢分者 應默然.若不許者說。
僧伽已於此相域內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竟.僧 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若僧伽已結爲大界竟.此中苾芻應集一處爲 褒灑陀及隨意事幷作一切單白白二白四羯磨.若衆不集作法不成得越法罪。
若 欲於此界上結作不失衣界者還依大界相上而結.如是應作令一苾芻應爲白二. 先作白已方爲羯磨。
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已共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 法僧伽大界.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於此大界相域內結作苾芻不失 衣界.白如是。
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已共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 ******************** 大界.僧伽今於此大界相域內結作苾芻不失衣界.若諸具夀聽於此大界相域內 結作苾芻不失衣界者應默然.若不許者說。
僧伽已於此大界相域內結作苾芻不 失衣界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若僧伽已結不失衣界竟.唯將上 下二衣界內行住無離衣咎。
若小界大界有緣須解者.應以白四解之。
於小界場中 敷座席已次鳴揵椎.若衆不集下至四人.在小界中令一苾芻應先作白方爲羯磨。
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小界場.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 伽今共解此小界場.白如是。
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小界場.僧 伽今共解此小界場.若諸具夀聽解此小界場者應默然.若不許者說。
是初羯磨.第 二第三亦如是說。
僧伽已解小界場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或可 先有大界無小界今欲結小界者.應先以白四羯磨解其大界.應如是解。
大德僧伽 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若僧伽時至聽者 僧伽應許僧伽今解大界.白如是。
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一褒 ******************** 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僧伽今解此大界.若諸具夀聽解此大界者應默然.若不 許者說。
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僧伽已解大界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 我今如是持。
旣解界已先結小界後結大界幷不失衣.如上應作。
若不解舊界更結 新者.後結不成得惡作罪。
若欲小界大界一羯磨人以一白二同時結者.幷以白四 同時解者.於兩界上集二僧伽.應以座席壓二界上.其秉法者住此應作羯磨。
又復 應知結時小界在前.解時小界在後.若欲雙解雙結牒文作法凖事應知。
凡結界時 不應以界而入餘界及現停水處兼小界場幷尼住處.不應以界而越餘界。
有五處 不應越.謂苾芻界苾芻尼界小界場停水處及二界中間。
亦非解此界而餘界亦解。
若以一大樹亦得爲多界之相。
其結界時旣知方相.所作羯磨已說多分.秉羯磨者 忽然身死亦成結界。
若現幻術及神通力作界標相不成結界。
亦不應以水波日月 等而作界相。
若客苾芻至空住處不七八日待於舊人便結界者得惡作罪.應依前 界不依後結。
若諸河澗有橋梁者得通結界.異此便非.河澗之上橋梁壞者若欲修 ******************** 治得經七夜.若至第八夜界法便失.若本無心重修理者橋梁旣破界亦隨失。
有五 事失大界.一切僧伽皆悉轉根.一切僧伽決捨而去.一切僧伽並皆歸俗.一切僧伽 同時命過.一切僧伽作法而解。
若阿蘭若及在村中非結界處齊何名界.阿蘭若齊 一拘盧舍.村中齊牆柵處幷外勢分名之爲界.斯二界內苾芻同集在手相及處.諸 有羯磨鹹隨意秉如上所說.違教作者鹹得越法罪。
合十指恭敬 禮釋迦師子 別解脫調伏 我說仁善聽。
此頌明供養法式。
言合十指恭敬者謂合兩手表恭敬相.凡於大師作供養者有其 二種一謂緻禮二申讚歎.合掌恭敬是緻禮儀.釋迦師子是讚歎德。
言釋迦者明在 俗時族姓高勝非下流故.言師子者顯出家後無所畏憚諸外道類皆恐怖故。
言別 解脫等者於大師法而生恭敬.起方便時能脫煩惑有極勝德名別解脫.現被染等 煩惱所纏具縛有情能調伏故名爲調伏。
我說仁善聽者勸聽法也。
聽已當正行 如大仙所說 於諸小罪中 勇猛亦勤護. ******************** 心馬難制止 勇決恆相續 别解脫如銜 有百針極利。
此頌正明誡勑。
言聽已當正行等者謂聽聞已無倒而行.不爲懈怠心常勤勇.勸彼 修行捨諸非法.猶如大仙親爲說教皆奉持故。
大仙者謂薄伽梵於世俗中是尊
〈此小界場文無定制西方在處皆有其量纔可丈餘 平地甎團更無
結大界時同前標相.舊住苾芻應於四方觀標 相已敷座席鳴揵稚衆應盡集同前告知.可對大衆次一苾芻作白二羯磨.大德僧 伽聽.今於此處舊住苾芻某甲唱大界四方標相.東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若僧伽 注:
次作羯磨.大德僧伽聽.今於此處舊住苾芻 共稱大界四方久住標相.東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僧伽應許於此相域內結作一 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從阿蘭若至斯住處除村及村勢分.若諸具夀聽於此 相域內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從阿蘭若至斯住處除村及村勢分者 應默然.若不許者說。
僧伽已於此相域內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竟.僧 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若僧伽已結爲大界竟.此中苾芻應集一處爲 褒灑陀及隨意事幷作一切單白白二白四羯磨.若衆不集作法不成得越法罪。
若 欲於此界上結作不失衣界者還依大界相上而結.如是應作令一苾芻應爲白二. 先作白已方爲羯磨。
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已共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 法僧伽大界.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於此大界相域內結作苾芻不失 衣界.白如是。
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已共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 ******************** 大界.僧伽今於此大界相域內結作苾芻不失衣界.若諸具夀聽於此大界相域內 結作苾芻不失衣界者應默然.若不許者說。
僧伽已於此大界相域內結作苾芻不 失衣界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若僧伽已結不失衣界竟.唯將上 下二衣界內行住無離衣咎。
若小界大界有緣須解者.應以白四解之。
於小界場中 敷座席已次鳴揵椎.若衆不集下至四人.在小界中令一苾芻應先作白方爲羯磨。
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小界場.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 伽今共解此小界場.白如是。
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小界場.僧 伽今共解此小界場.若諸具夀聽解此小界場者應默然.若不許者說。
是初羯磨.第 二第三亦如是說。
僧伽已解小界場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或可 先有大界無小界今欲結小界者.應先以白四羯磨解其大界.應如是解。
大德僧伽 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若僧伽時至聽者 僧伽應許僧伽今解大界.白如是。
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一褒 ******************** 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僧伽今解此大界.若諸具夀聽解此大界者應默然.若不 許者說。
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僧伽已解大界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 我今如是持。
旣解界已先結小界後結大界幷不失衣.如上應作。
若不解舊界更結 新者.後結不成得惡作罪。
若欲小界大界一羯磨人以一白二同時結者.幷以白四 同時解者.於兩界上集二僧伽.應以座席壓二界上.其秉法者住此應作羯磨。
又復 應知結時小界在前.解時小界在後.若欲雙解雙結牒文作法凖事應知。
凡結界時 不應以界而入餘界及現停水處兼小界場幷尼住處.不應以界而越餘界。
有五處 不應越.謂苾芻界苾芻尼界小界場停水處及二界中間。
亦非解此界而餘界亦解。
若以一大樹亦得爲多界之相。
其結界時旣知方相.所作羯磨已說多分.秉羯磨者 忽然身死亦成結界。
若現幻術及神通力作界標相不成結界。
亦不應以水波日月 等而作界相。
若客苾芻至空住處不七八日待於舊人便結界者得惡作罪.應依前 界不依後結。
若諸河澗有橋梁者得通結界.異此便非.河澗之上橋梁壞者若欲修 ******************** 治得經七夜.若至第八夜界法便失.若本無心重修理者橋梁旣破界亦隨失。
有五 事失大界.一切僧伽皆悉轉根.一切僧伽決捨而去.一切僧伽並皆歸俗.一切僧伽 同時命過.一切僧伽作法而解。
若阿蘭若及在村中非結界處齊何名界.阿蘭若齊 一拘盧舍.村中齊牆柵處幷外勢分名之爲界.斯二界內苾芻同集在手相及處.諸 有羯磨鹹隨意秉如上所說.違教作者鹹得越法罪。
合十指恭敬 禮釋迦師子 別解脫調伏 我說仁善聽。
此頌明供養法式。
言合十指恭敬者謂合兩手表恭敬相.凡於大師作供養者有其 二種一謂緻禮二申讚歎.合掌恭敬是緻禮儀.釋迦師子是讚歎德。
言釋迦者明在 俗時族姓高勝非下流故.言師子者顯出家後無所畏憚諸外道類皆恐怖故。
言別 解脫等者於大師法而生恭敬.起方便時能脫煩惑有極勝德名別解脫.現被染等 煩惱所纏具縛有情能調伏故名爲調伏。
我說仁善聽者勸聽法也。
聽已當正行 如大仙所說 於諸小罪中 勇猛亦勤護. ******************** 心馬難制止 勇決恆相續 别解脫如銜 有百針極利。
此頌正明誡勑。
言聽已當正行等者謂聽聞已無倒而行.不爲懈怠心常勤勇.勸彼 修行捨諸非法.猶如大仙親爲說教皆奉持故。
大仙者謂薄伽梵於世俗中是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