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卷下

關燈
spanclass="h">[七]篇中有二章各六句.故實止十九章. ******************** 利養品者.勵己防貪見德思義不爲穢生。

     芭蕉以實死  竹蘆實亦然 駏驉坐妊死  士以貪自喪. 如是貪無利  當知從癡生 愚爲此害賢  首領分于地。

     [一]天雨七寶  欲猶無厭  樂少苦多  覺者爲賢. 雖有天欲  慧捨無貪  樂離恩愛  爲佛弟子。

     [二]遠道順邪  貪養比丘  止有慳意  以供彼姓。

     勿猗此養  爲家捨罪  此非至意  用用何益 愚爲愚計  欲慢用增. 異哉失利  泥洹不同  諦知是者  比丘佛子 不樂利養  閑居卻[三]意。

     自得不恃  不從他望  望彼比丘  不至正定。

     夫欲安命  息心自省  不知計數  衣服飲食. 注: [一]巴本次二章爲第一八六第一八七頌.入佛品. [二]巴本次三章爲第七三第七四第七五頌.入愚品. [三]秦本作亂意. ******************** 夫欲安命  息心自省  取得知足  守行一法. 夫欲安命  息心自省  如鼠藏穴  潛隱習教. 約利約耳  奉戒思惟  爲慧所稱  清吉忽怠. 如有三明  解脫無漏  寡智鮮識  無所憶念. 其於飲食  從人得利  而有惡法  從供養嫉. 多結怨利  強服法衣  但望飲食  不奉佛教. 當知是過  養爲大畏  寡取無憂  比丘釋心. 非食命不濟  孰能不搏食  夫立食爲先  知是不宜嫉. 嫉先創己  然後創人  擊人得擊  是不得除。

     [一]寧噉燒[二]石  吞飲鎔銅  不以無戒  食人信施。

     [三]沙門品第三十四〈三十有二章〉 沙門品者.訓以正法弟子受行得道解淨。

     注: [一]巴本第三九八頌.入梵志品.又秦本此章入行品. [二]秦本作鐵. [三]晉本品第同.秦本沙門品第三十三.宋本苾芻品第三十一.巴本比丘品第二十五. ******************** 端目耳鼻口  身意常守正 比丘行如是  可以免衆苦。

     手足莫妄犯  節言順所行 常內樂定意  守一行寂然。

     學當守口  寡言安徐  法義爲定  言必柔輭。

     樂法欲法  思惟安法  比丘依法  正而不費。

     學無求利  無愛他行  比丘好他  不得定意。

     比丘[一]少取  以得無積  天人所譽  生淨無穢. 比丘爲慈  愛敬佛教  深入止觀  滅行乃安。

     一切名色  非有莫惑  不近不憂  乃爲比丘。

     [二]比丘戽船  中虛則輕  除婬怒癡  是爲泥洹。

     捨五斷五  思惟五根  能分別五  乃度河淵。

     禪無放逸  莫爲欲亂  [三]不吞鎔銅  自惱燋形. 無禪不智  無智不禪  道從禪智  得[四]至泥洹. 注: [一]秦本作乞求. [二]秦本此章入泥洹品. [三]原刻作夫.今依麗刻改. [四]秦本作近. ******************** 當學入空  靜居止意  樂獨屏處  一心觀法. 當制五陰  伏意如水  清淨和悅  爲甘露味。

     不受所有  爲慧比丘  攝根知足  戒律悉持。

     生當行淨  求善師友  智者成人  度苦緻喜。

     [一]如衞師華  熟知自墮  釋婬怒癡  生死自解。

     正身正言  心守玄默  比丘棄世  是爲受寂。

     [二]當自餙身  內與心爭  護身念諦  比丘惟安。

     我自爲我  計無有我  故當損我  調乃爲賢。

     喜在佛教  可以多喜  至到寂寞  行滅永安。

     儻有少行  應佛教誡  此照世間  如日無曀。

     [三]棄慢無餘驕  蓮華水生淨 學能捨彼此  知是勝於故。

     割愛無戀慕  不受如蓮華 比丘渡河流  勝欲明於故。

     注: [一]秦本此章入華品. [二]秦本此句雲.人不夀劫. [三]以下巴本缺. ******************** [一]截流自忖  折心卻欲  人不割欲  一意猶走. 爲之爲之  必強自制  捨家而懈  意猶復染. 行懈緩者  勞意弗除  非淨梵行  焉緻大寶. 沙門何行  如意不禁  步步著黏  但隨思走. 袈裟披肩  爲惡不損  [二]惡惡行者  斯墮惡道. 不調難戒  如風枯樹  [三]作自爲身  曷不精進。

     息心非[四]剔  慢訑無戒  捨貪思道  乃應[五]息心。

     息心非剔  放逸無信  能滅衆苦  爲上沙門。

     [六]梵志品第三十五〈有四十章〉 梵志品者.言行清白理學無穢可稱道士。

     [七]截流而渡  無欲如梵  知行已盡  是謂梵志. 以無二法  清淨度淵  諸欲結解  是謂梵[八]志。

     注: [一]晉本此下三章在後文斯墮惡道下. [二]晉本此句雲.行惡者死. [三]晉本次二字互倒. [四]秦本作剃.次頌同. [五]秦本作比丘. [六]晉本品第同.秦本梵志品第三十四.宋本同品第三十二.巴本婆羅門品第二十六. [七]秦本此章入沙門品.末句雲.逮無量德. [八]晉本次接後文非蔟結髮二章. ******************** 適彼無彼  彼彼已空  捨離貪婬  是謂梵志。

     思惟無垢  所行不漏  上求不起  是謂梵志。

     日照於晝  月照於夜  甲兵照軍  禪照道人 佛出天下  照一切冥。

     非剃爲沙門  稱吉爲梵志 謂能捨衆惡  是則爲道人。

     出惡爲梵志  入正爲沙門 棄我衆穢行  是則爲捨家。

     若猗於愛  心無所著  已捨已正  是滅衆苦。

     身口與意  淨無過失  能攝三行  是謂梵志。

     若心曉了  佛所說法  觀心自歸  淨於爲水。

     非蔟結髮  名爲梵志  誠行法行  清白則賢. 剔髮無慧  草衣何施  內不離著  外捨何[一]益。

     被服弊惡  躬承法行  閉居思惟  是謂梵志。

     注: [一]晉本次接後文去婬怒癡二章. ******************** 佛不教彼  讚己自稱  如諦不言  乃爲梵志。

     絕諸可欲  不婬其志  委棄倍數  是謂梵志。

     斷生死河  能忍超度  自覺出塹  是謂梵志。

     見罵見擊  嘿受不怒  有忍辱力  是謂梵志。

     若見侵欺  但念守戒  端身自調  是謂梵志。

     心棄惡法  如蛇脫皮  不爲欲污  是謂梵志。

     覺生爲苦  從是滅意  能下重擔  是謂梵志。

     解微妙慧  辯道不道  體行上義  是謂梵志。

     棄捐家居  無家之畏  少求寡欲  是謂梵志。

     棄放治生  無賊害心  無所嬈惱  是謂梵志。

     避爭不爭  犯而不慢  惡來善待  是謂梵志。

     去婬怒癡  憍慢諸惡  [一]如蛇脫皮  是謂梵志. 注: [一]秦本此句雲.鍼貫芥子. ******************** 斷絕世事  口無麤言  八道審諦  是謂梵[一]志。

     [二]所世惡法  修短巨細  無取無捨  是謂梵志。

     今世行淨  後世無穢  無習無捨  是謂梵志。

     棄身無猗  不誦異言  [三]行甘露滅  是謂梵志。

     於罪與福  兩行永除  無憂無塵  是謂梵志。

     心喜無垢  如月盛滿  謗毀已除  是謂梵志。

     見癡往來  墮斬受苦  欲單渡岸  不好他語 唯滅不起  是謂梵志。

     已斷恩愛  離家無欲 愛有已盡  是謂梵志. 離人聚處  不墮天聚  諸聚不歸  是謂梵[四]志。

     棄樂無樂  滅無煴燸  健違諸世  是謂梵志。

     所生已訖  死無所趣  覺安無依  是謂梵志。

     注: [一]晉本次接後文已斷恩愛二章. [二]秦本此句雲.世所善惡.今本文有脫誤. [三]秦本此句雲.兩行以除. [四]晉本次接後文自識宿命一章. ******************** 已度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