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尊者法救撰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
[一]述佛品第二十二〈二十有一章〉
述佛品者.道佛神德無不利度明爲世則。
己勝不受惡 一切勝世間 叡智廓無疆 開[目*((業-一)/冡)][二]令入道。
決網無罣礙 愛盡無所積 佛意深無極 未踐迹令踐。
勇健立一心 出家日夜滅 根斷無欲意 學正念清明。
[三]見諦諍無穢 已渡五道淵 佛出照世間 爲除衆憂苦.
[四]得生人道難 生夀亦難得 世間有佛難 佛法難得聞。
[五]我旣無師保 亦獨無伴侶 積一行得佛 自然通聖道。
船師能渡水 精進爲橋梁 人以種姓繫 度者爲健雄。
注:[一]晉本品第同.秦本如來品第二十二.宋本如來品第二十一.巴本佛品第十四.
[二]秦本雲我爲勝.
[三]巴本第一九五頌.次在後.
[四]巴本第一八二頌.
[五] 晉本此上有一頌雲.八正覺自得.無離無所染.愛盡破欲綱.自然無師受.巴本缺次三章.
********************
壞惡度爲佛 止地爲梵志 除饉爲學法 斷種爲弟子。
[一]觀行忍第一 佛說泥洹最 捨罪作沙門 無嬈害於彼。
[二]不嬈亦不惱 如戒一切持 少食捨身貪 有行幽隱處
意諦以有黠 是能奉佛教。
[三]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四]佛爲尊貴 斷漏無婬 [五]諸釋中雄 一羣從心。
快哉福報 所願皆成 敏於上寂 自緻泥洹。
或多自歸 山川樹神 廟立圖像 祭祀求福。
自歸如是 非吉非上 彼不能來 度我衆苦。
如有自歸 佛法聖衆 道德四諦 必見正慧。
生死極苦 從諦得度 度世八道 斯除衆苦。
自歸三尊 最吉最上 唯獨有是 度一切苦。
注:[一]巴本第一八四頌.
[二]巴本第一八五頌.
[三]秦本此章入惡行品.
[四]巴本缺次二章.又秦本此句雲.我爲世尊.
[五]秦本此句雲.諸天世人.
********************
士如中正 志道不慳 利哉斯人 自歸佛者。
明人難值 亦不比有 其所生處 族親蒙慶。
[一]諸佛興快 [二]說經道快 衆聚和快 和則常安。
[三]安寧品第二十三〈十有四章〉
安寧品者.差次安危去惡卽善快而不墮。
我生已安 不愠於怨 衆人有怨 我行無怨. 我生已安 不病於病 衆人有病 我行無病. 我生已安 不慼於憂 衆人有憂 我行無憂. 我生已安 清淨無爲 以樂爲食 如光音天.[四]我生已安 澹泊無事 彌薪團火 安能燒我。
勝則生怨 負則自鄙 去勝負心 無諍自安。
熱無過婬 毒無過怒 苦無過身 樂無過滅. 注:[一]秦本此章入樂品.
[二]秦本此二句雲.說法堪受樂.衆僧和亦樂.
[三]晉本品第同.秦本樂品第三十一.巴本安樂品第十五.宋本缺.
[四]巴本缺此章.
********************
[一]無樂小樂 小辯小慧 觀求大者 乃獲大安.
我爲世尊 長解無憂 正度三有 獨降衆魔。
[二]見聖人快 得依附快 得離愚人 爲善獨快。
守正道快 巧說法快 與世無諍 戒具常快。
[三]依賢居快 如親親會 [四]近仁智者 多聞高遠。
夀命鮮少 而棄世多 學當取要 令至老安。
[五]諸欲得甘露 棄欲滅諦快 欲度生死苦 當服甘露味。
[六]好喜品第二十四〈十有二章〉
好喜品者.禁人多喜能不貪欲則無憂患。
違道則自順 順道則自違 捨義取所好 是爲順愛欲。
不當趣所愛 亦莫有不愛 愛之不見憂 不愛見亦憂。
是以莫造[七]愛 愛憎惡所由 已除給縛者 無憂無所憎。
注:[一]巴本缺次二章.
[二]秦本此頌雲.得覩諸聖樂.同會亦復樂.不與愚從事.畢故永以樂.
[三]巴本缺此半頌.
[四]巴本此二句連下爲第二O七頌.
[五]巴本第二O四頌.在前出.
[六]晉本品第同.秦本念品第六.宋本愛樂品第五.巴本愛品第十六.
[七]秦本作念.此章末句雲無念無不念.
********************
[一]愛喜生憂 愛喜生畏 無所愛喜 何憂何畏.
好樂生憂 好樂生畏 無所好樂 何憂何畏.
貪欲生憂 貪欲生畏 解無貪欲 何憂何畏.
貪法戒成 至誠[二]知慚 行身近道 爲衆所愛.
欲態不出 思正乃語 心無貪愛 必截流渡。
譬人久行 從遠吉還 親厚普安 歸來喜歡。
好行福者 從此到彼 自受福祚 如親來喜.[三]起從聖教 禁制不善 近道見愛 離道莫親.
近與不近 所往者異 近道昇天 不近墮獄。
[四]忿怒品第二十五〈二十有六章〉
忿怒品者.見瞋恚害寬弘慈柔天祐人愛。
[五]忿怒不見法 忿怒不知道 能除忿怒者 福喜常隨身。
注:[一]秦本此二章又重出於無常品.又愛字秦本皆作念.
[二]原刻作如.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三]巴本缺次二章.
[四]晉本品第同.秦本忿怒品第十五.又恚品第二十一.宋本瞋恚品第二十.巴本忿怒品第十七.
[五]巴本缺次二章.
********************
貪婬不見法 癡愚意亦然 除婬去癡者 其福第一尊。
恚能自制 如止奔車 是爲善禦 棄冥入明。
忍辱勝[一]恚 善勝不善 勝者能施 至誠勝欺。
不欺不怒 意不多求 如是三事 死則上天。
常自攝身 慈心不殺 是生天上 到彼無憂。
[二]意常覺悟 明暮勤學 漏盡意解 可緻泥洹。
[三]人相謗毀 自古至今 旣毀多言 又毀訥訒
亦毀中和 世無不毀。
欲意非聖 不能[四]制中 一毀一譽 但爲利名。
明智所譽 唯稱是賢 慧人守戒 無所譏謗。
如羅漢淨 莫而誣謗 諸人咨嗟 梵釋所稱。
[五]常守慎身 以護瞋恚 除身惡行 進修德行.
注:
[一]秦本作怨.
[二]秦本此章入戒品.
[三]秦本此章入誹謗品.
[四]晉本作折.
[五]秦本次三章入學品.
********************
常守慎言 以護瞋恚 除口惡言 誦習法言.
常守慎心 以護瞋恚 除意惡念 思惟念道。
節身慎言 守攝其心 捨恚行道 忍辱最強。
[一]捨恚離慢 避諸愛貪 不著名色 無爲滅苦.
[二]起而解怒 婬生自禁 捨[三]不明健 斯皆得安.
瞋斷臥安 恚滅婬憂 怒爲毒本 輭意梵志
[四]言善得譽 斷爲無患.
同志相近 詳爲作惡 後別餘恚 火自燒惱。
不知慚愧 無戒有怒 爲怒所牽[五]不厭有務.
有力近兵 無力近輭 夫忍爲上 宜常忍羸.
舉衆輕之 有力者忍 夫忍爲上 宜常忍羸.
[六]自我與彼 大畏有三 如知彼作 宜滅己中.
己勝不受惡 一切勝世間 叡智廓無疆 開
決網無罣礙 愛盡無所積 佛意深無極 未踐迹令踐。
勇健立一心 出家日夜滅 根斷無欲意 學正念清明。
船師能渡水 精進爲橋梁 人以種姓繫 度者爲健雄。
注:
快哉福報 所願皆成 敏於上寂 自緻泥洹。
或多自歸 山川樹神 廟立圖像 祭祀求福。
自歸如是 非吉非上 彼不能來 度我衆苦。
如有自歸 佛法聖衆 道德四諦 必見正慧。
生死極苦 從諦得度 度世八道 斯除衆苦。
自歸三尊 最吉最上 唯獨有是 度一切苦。
注:
明人難值 亦不比有 其所生處 族親蒙慶。
我生已安 不愠於怨 衆人有怨 我行無怨. 我生已安 不病於病 衆人有病 我行無病. 我生已安 不慼於憂 衆人有憂 我行無憂. 我生已安 清淨無爲 以樂爲食 如光音天.
勝則生怨 負則自鄙 去勝負心 無諍自安。
熱無過婬 毒無過怒 苦無過身 樂無過滅. 注:
守正道快 巧說法快 與世無諍 戒具常快。
夀命鮮少 而棄世多 學當取要 令至老安。
違道則自順 順道則自違 捨義取所好 是爲順愛欲。
不當趣所愛 亦莫有不愛 愛之不見憂 不愛見亦憂。
是以莫造
注:
譬人久行 從遠吉還 親厚普安 歸來喜歡。
好行福者 從此到彼 自受福祚 如親來喜.
注:
恚能自制 如止奔車 是爲善禦 棄冥入明。
忍辱勝
不欺不怒 意不多求 如是三事 死則上天。
常自攝身 慈心不殺 是生天上 到彼無憂。
欲意非聖 不能
明智所譽 唯稱是賢 慧人守戒 無所譏謗。
如羅漢淨 莫而誣謗 諸人咨嗟 梵釋所稱。
節身慎言 守攝其心 捨恚行道 忍辱最強。
不知慚愧 無戒有怒 爲怒所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