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章入無常品.
[四]巴本缺此章.
[五]巴本第二八六頌.入道品.秦本次下三章均入無常品.
[六]秦本此下二章入廣衍品.
********************
愚人施行 爲身招患 快心作惡 自緻重殃.
行爲不善 退見悔悋 緻涕流面 報由宿習。
行爲德善 進覩歡喜 應來受福 喜笑玩習。
過罪未熟 愚以恬惔 至其熟時 自受大罪。
[一]愚所望處 不謂適苦 臨墮危地 乃知不善.
[二]愚惷作惡 不能自解 殃追自焚 罪成熾然。
[三]愚好美食 日月滋甚 於十六分 未一思法。
愚生念慮 至終無利 自招刀杖 報有印章。
觀處知其愚 不施而廣求 所墮無道智 往往有惡行。
遠道近欲者 爲食在學名 貪倚家居故 多取供異姓。
學莫墮三望 莫作家沙門 貪家違聖教 爲後自匱乏 此行與愚同 但令欲慢增。
注:[一]巴本缺此章.又晉本此下二章次序互倒.
[二]巴本第一三六頌.入刀杖品.
[三]秦本此章入廣衍品.譯文雲.從月至其月.愚者用搏食.彼不信於佛.十六不獲一.
********************
利求之願異 求道意亦異 是以有識者 出爲佛弟子
棄愛捨世習 終不墮生死。
[一]明哲品第十四〈十有七章〉
明哲品者.學念行者.修福進道.法爲明鏡。
深觀善惡 心知畏忌 畏而不犯 終吉無憂。
故世有福[二]念思紹行 善緻其願 福祿轉勝。
[三]信善作福 積行不厭 信知陰德 久而必彰。
常避無義 不親愚人 思從賢友 狎附上士。
喜法臥安 心悅意清 聖人演法 慧常樂行。
仁人智者 齋戒奉道 如星中月 照明世間。
[四]弓工調角 水人調船 巧匠調木 智者調身.
譬如厚石 風不能移 智者意重 毀譽不傾.
注:
[一]晉本品第同.巴本賢品第六餘本缺.
[二]原刻作愚.今依麗刻改.次下不親愚人句同.
[三]巴本缺此章.
[四]秦本此章入水品.
********************
[一]譬如深淵 澄靜清明 慧人聞道 心淨歡然。
大人[二]體無欲 在所昭然明 雖或遭苦樂 不高現其智.
大賢無世事 不願子財國 常守戒慧道 不貪邪富貴.
[三]智人[四]知動搖 譬如沙中樹 朋友志未強 隨色染其素。
世皆[五]沒淵 [六]尠剋度岸 如或有人 欲度必奔。
誠貪道者[七]覽受正教 此近彼岸 脫死爲上。
斷五陰法 靜思智慧 不反入淵 棄倚其明。
抑制情Q欲Y 絕樂無爲 能自拯濟 使意爲慧。
學取正智 意惟正道 一心受諦 不起爲樂 漏盡習除 是得度世。
[八]羅漢品第十五〈有十章〉
羅漢品者.[九]言真人性脫欲無着.心不渝變。
注:[一]秦本此章入水品.
[二]原刻作禮.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三]巴本缺此章.
[四]原刻作智.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五]原刻作度.今依麗刻改.
[六]原刻作解.今依麗刻改.
[七]原刻作賢.今依麗刻改.
[八]晉本品第同.秦本水品第十八.宋本水喻品第十七.巴本羅漢品第七.
[九]此字依麗刻加.
********************
去離憂患 脫於一切 縛結已解 冷而無煗。
心淨得念 無所貪樂 已度癡淵 如[一]鴈棄池。
量腹而食 無所藏積 心空無想 度衆行地 如空中鳥 遠逝無礙。
世間習盡 不復仰食 虛心無患 已緻脫處 譬如飛鳥 暫下輒逝。
制根從正 如馬調禦 捨憍慢習 爲天所敬。
不怒如地 不動如山 真人無垢 生死世絕。
心已休息 言行亦止 從正解脫 寂然歸滅. 棄欲無着 缺三界障 望意已絕 是謂上人. 在聚在野 平地高岸 應真所過 莫不蒙祐. 彼樂空閑 衆人不能 快哉無[二]望 無所欲求。
注:[一]巴本作鵝.
[二]原刻作婬.今依麗刻及巴本改.
********************
[一]述千品第十六〈十有六章〉
述千品者.示學者徑多而不要不如約明。
雖誦千言 句義不正 不如一要 聞可滅意. 雖誦千章 不義何益 不如一義 聞行可度. 雖多誦經 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 行可得道。
[二]千千爲敵 一夫勝之 未若自勝 爲戰中上。
自勝最賢 故曰人雄 護意調身 自損至終。
雖曰尊天 神魔梵釋 皆莫能勝 自勝之人。
月千反祠 終身不輟 不如須臾 一心念法 一念道福 勝彼終身. 雖終百歲 奉事火祠 不如須臾 供養三尊 一供養福 勝彼百千。
注:[一]晉本品第同.秦本廣衍品第二十五.宋本廣說品第二十四.巴本千品第八.
[二]秦本此章入我品.
********************
祭神以求福 從後觀其報 四分未望一 不如禮賢者.
能善行禮節 常敬長老者 四福自然增 色力夀而安。
若人夀百歲 遠正不持戒 不如生一日 守戒正意禪. 若人夀百歲 邪僞無有智 不如生一日 一心學正智。
若人夀百歲 懈怠不精進 不如生一日 勉力行精進. 若人夀百歲 不知成敗事 不如生一日 見微知所忌。
若人夀百歲 不見甘露道 不如生一日 服行甘露味. 若人夀百歲 不知大道義 不如生一日 學惟佛法要。
[一]惡行品第十七([二]二十有二章)
惡行品者.感切惡人動有罪報.不得無患。
見善不從 反隨惡心 求福不正 反樂邪婬。
[三]凡人爲惡 不能自覺 愚癡快意 令後鬱毒。
注:[一]晉本品第同.秦本惡行品第二十九.宋本罪障品第二十八.巴本惡行品第九.
[二]巴本十三章.
[三]巴本缺此章.
********************
兇人行虐 沉漸數數 快欲爲人 罪報自然.
吉人行德 相隨積增 甘心爲之 福應自然。
妖孼見福 其惡未熟 至其惡熟 自受罪酷. 禎祥見禍 其善未熟 至其善熟 必受其福。
[一]擊人得擊 行怨得怨 罵人得罵 施怒得怒。
世人無聞 不知正法 生此夀少 何宜爲惡。
[二]莫輕小惡 以爲無殃 水滴雖微 漸盈大器
凡罪充滿 從小積成.
莫輕小善 以爲無福 水滴雖微 漸盈大器
凡福充滿 從纖纖積。
[三]夫士爲行 好之與惡 各自爲身 終不敗亡.
好取之士 自以爲可 沒取彼者 人亦沒之.
注:
[一]巴本缺次二章.
[二]秦本次二章入水品.
[三]巴本次二章合爲第七十一頌.入愚品.又秦本次五章入行品.
********************
[一]惡不卽時 如搆牛乳 罪在陰伺 如灰覆火.
戲笑爲惡 已作身行 號泣受報 隨行罪至.
作惡不起 如兵所截 牽往乃知 已墮惡行
後受苦報 如前所習。
如毒摩瘡 船入洄澓 惡行流愆 靡不傷
行爲德善 進覩歡喜 應來受福 喜笑玩習。
過罪未熟 愚以恬惔 至其熟時 自受大罪。
愚生念慮 至終無利 自招刀杖 報有印章。
觀處知其愚 不施而廣求 所墮無道智 往往有惡行。
遠道近欲者 爲食在學名 貪倚家居故 多取供異姓。
學莫墮三望 莫作家沙門 貪家違聖教 爲後自匱乏 此行與愚同 但令欲慢增。
注:
深觀善惡 心知畏忌 畏而不犯 終吉無憂。
故世有福
常避無義 不親愚人 思從賢友 狎附上士。
喜法臥安 心悅意清 聖人演法 慧常樂行。
仁人智者 齋戒奉道 如星中月 照明世間。
大人
世皆
誠貪道者
斷五陰法 靜思智慧 不反入淵 棄倚其明。
抑制情Q欲Y 絕樂無爲 能自拯濟 使意爲慧。
學取正智 意惟正道 一心受諦 不起爲樂 漏盡習除 是得度世。
注:
心淨得念 無所貪樂 已度癡淵 如
量腹而食 無所藏積 心空無想 度衆行地 如空中鳥 遠逝無礙。
世間習盡 不復仰食 虛心無患 已緻脫處 譬如飛鳥 暫下輒逝。
制根從正 如馬調禦 捨憍慢習 爲天所敬。
不怒如地 不動如山 真人無垢 生死世絕。
心已休息 言行亦止 從正解脫 寂然歸滅. 棄欲無着 缺三界障 望意已絕 是謂上人. 在聚在野 平地高岸 應真所過 莫不蒙祐. 彼樂空閑 衆人不能 快哉無
注:
雖誦千言 句義不正 不如一要 聞可滅意. 雖誦千章 不義何益 不如一義 聞行可度. 雖多誦經 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 行可得道。
自勝最賢 故曰人雄 護意調身 自損至終。
雖曰尊天 神魔梵釋 皆莫能勝 自勝之人。
月千反祠 終身不輟 不如須臾 一心念法 一念道福 勝彼終身. 雖終百歲 奉事火祠 不如須臾 供養三尊 一供養福 勝彼百千。
注:
若人夀百歲 遠正不持戒 不如生一日 守戒正意禪. 若人夀百歲 邪僞無有智 不如生一日 一心學正智。
若人夀百歲 懈怠不精進 不如生一日 勉力行精進. 若人夀百歲 不知成敗事 不如生一日 見微知所忌。
若人夀百歲 不見甘露道 不如生一日 服行甘露味. 若人夀百歲 不知大道義 不如生一日 學惟佛法要。
見善不從 反隨惡心 求福不正 反樂邪婬。
注:
妖孼見福 其惡未熟 至其惡熟 自受罪酷. 禎祥見禍 其善未熟 至其善熟 必受其福。
世人無聞 不知正法 生此夀少 何宜爲惡。
如毒摩瘡 船入洄澓 惡行流愆 靡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