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ss="h">[三]身淨 不攝諸根 飲食不節 慢[四]墮怯弱
爲邪所制 如風靡草.觀身不淨 能攝諸根 食知節度 常樂精進
注:
[一]秦本此二章入心意品.
[二]巴本缺次二章.
[三]原刻作行.今依麗刻改.
[四]原刻作隨.今依麗刻改.
********************
不爲邪動 如風大山。
不吐毒態 欲心馳騁 未能自調 不應法衣. 能吐毒態 戒意安靜 降心已調 此應法衣。
以真爲僞 以僞爲真 是爲邪計 不得真利. 知真爲真 見僞知僞 是爲正計 必得真[一]利。
[二]蓋屋不密 天雨則漏 意不惟行 婬泆爲穿.
蓋屋善密 雨則不漏 攝意惟行 婬泆不生。
[三]鄙夫染人 如近臭物 漸迷習非 不覺成惡.
賢夫染人 如附香熏 進智習善 行成潔芳。
造憂後憂 行惡兩憂[四]彼憂惟懼 見罪心[五]懅.
造喜後喜 行善兩喜 彼喜惟懽 見福心安.
今悔後悔 爲惡兩悔 厥爲自殃 受罪熱惱.
注:
[一]晉本次有二章雲.世皆有死.三界無安.諸天雖樂.福盡亦喪.觀諸世間.無生不終.欲離生死.當行道真.
[二]秦本此二章入心意品.
[三]巴本缺次二章.
[四]原刻作後.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五]晉本次接今後悔章.
********************
今歡後歡 爲善兩歡 厥爲自祐 受福悅豫。
巧言多求 放蕩無戒 懷婬怒癡 不惟止觀 聚如羣牛 非佛弟子. 時言少求 行道如法 除婬怒癡 覺正意解 見對不起 是佛弟子。
[一]放逸品第十〈有二十章〉
放逸品者.引律戒情.防邪撿失.以道勸賢。
戒爲甘露道 放逸爲死徑 不貪則不死 失道爲自喪. 慧智守道勝 終不爲放逸 不貪緻歡喜 從是得道樂. 常當惟念道 自強守正行 健者得度世 吉祥無有上. 正念常興起 行淨惡易滅 自制以法夀 不犯善名增。
發行不放逸 約己自調心 慧能作錠明 不返冥淵中。
注:[一]晉本品第同.秦本無放逸品第四.放逸品第五.宋本放逸品第四.巴本不放逸品第三.
********************
愚人意難解 貪亂好諍訟 上智當重慎 護斯爲寶尊。
莫貪莫好諍 亦莫嗜欲樂 思心不放逸 可以獲大安。
放逸如自禁 能[一]卻之爲賢 已昇智慧閣 去危爲卽安
明智觀於愚 譬如山與地。
[二]居亂而身正 彼爲獨覺悟 是力過師子 棄惡爲大智。
睡眠重若山 癡冥爲所蔽 安臥不計苦 是以常受胎。
不爲時自恣 能制漏得盡 自恣魔得便 如師子搏鹿。
能不自恣者 是爲戒比丘 彼思正淨者 常當自護心。
比丘謹慎[三]樂 放逸多憂愆 變諍小緻大 積惡入火焚.
守戒福緻善 犯戒有懼心 能斷三界漏 此乃近泥洹。
[四]若前放逸 後能自禁 是照世間 念定其宜.
過失爲惡 追覆以善 是照世間 念善其宜。
注:[一]原刻作覺.今依麗刻及巴本改.
[二]巴本缺次四章.
[三]晉本作戒.謹慎戒猶言不放逸.與巴本合.
[四]巴本缺次六章.
********************
[一]少壯捨家 盛修佛教 是照世間 如月雲消.
人前爲惡 後止不犯 是照世間 如月雲消.
生不施惱 死時不慼 是見道悍 應中勿憂.
斷濁黑法 學惟清白 度淵不反 棄猗行止
不復染樂 欲斷無憂。
[二]心意品第十一〈十有二章〉
心意品者.說意精神雖空無形.造作無竭。
意使作狗 難護難禁 慧正其本 其明乃大。
[三]輕躁難持 唯欲是從 制意爲善 自調則寧。
意微難見 隨欲而行 慧常自護 能守卽安。
[四]獨行遠逝 寢藏無形 損意近道 魔繫乃解。
心無住息 亦不知法 迷於世事 無有正智。
注:[一]秦本此下四章入雜品.
[二]晉本品第同.秦本心意品第三十二.宋本護心品第三十.巴本心品第三.
[三]秦本譯此頌雲.輕難護持.爲欲所居.降心爲善.以降便安.
[四]秦本梵志品有此章.末二句雲.難降能降.是謂梵志.
********************
念無適止 不絕無邊 福能遏惡 觀者爲賢。
佛說心法 雖微非真 當覺逸意 莫隨放心。
見法最安 所願得成 慧護微意 斷苦因緣。
有身不久 皆當歸土 形壞神去 寄住何貪. 心豫造處 往來無端 念多邪僻 自爲招患. 是意自造 非父母爲 可勉向正 爲福勿回. 藏六如龜 防意如城 慧與魔戰 勝則無患。
[一]華香品第十二〈十有七章〉
華香品者.明學當行.因華見實.使僞反真。
孰能擇地 捨鑑取天 誰說法句 如擇善華.[二]學者擇地 捨鑑取天 善說法句 能採德華.
知世壞喻 幻法忽有 斷魔華敷 不覩[三]生死.
注:
[一]晉本品第同.秦本華品第十九.宋本華喻品第十八. 巴本華品第四.
[二]原刻作覺.今依麗刻改.
[三]晉本作死生.勘秦本巴本應作死王.今寫刻倒訛也.次頌末句同.
********************
見身如沫 幻法自然 斷魔華敷 不覩生死。
身病則痿 若華零落 死命來至 如水湍聚。
貪欲無厭 消散人念 邪緻之財 爲自侵欺。
如蜂集華 不嬈色香 但取味去 仁入聚然。
不務觀彼 作與不作 常自省身 知正不正。
如可意華 色好無香 吾語如是 不行無得. 如可意華 色美且香 吾語有行 必得其福。
多作寶華 結[一]步搖綺 廣積德者 所生轉好.
[二]琦草芳華 不逆風熏 近道敷開 德人[三]逼香.
栴檀多香 青蓮芳華 雖曰是真 不如戒香.
華香氣微 不可謂真 持戒之香 到天殊勝.
戒具成就 行無放逸 定意度脫 長離魔道。
注:[一]原刻作[王*步]瑤.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二]秦本此下四章入戒品.
[三]晉本秦本均作徧.
********************
如作田溝 近于大道 中生蓮華 香潔可意.
有生死然 凡夫處邊 慧者樂出 爲佛弟子。
[一]闇愚品第十三〈[二]二十有一章〉
闇愚品者.將以開[目*((業-一)/冡)].故陳其然.欲使闚明。
[三]不寐夜長 疲倦道長 愚生死長 莫知正法。
癡意常冥 逝如流川 在一行疆 獨而無偶。
[四]愚人着數 憂戚久長 與愚居苦 於我由怨。
有子有財 愚惟汲汲 我且非我 何有子財.[五]暑當止此 寒當止此 愚多預慮 莫知來變.
愚[目*((業-一)/冡)]愚極 自謂我智 愚而勝智 是謂極愚。
[六]頑闇近智 如瓢斟味 雖久狎習 猶不知法.
開達近智 如舌嘗味 雖須臾習 卽解道要.
注:
[一]晉本品第同.巴本愚品第五.餘本缺.
[二]依巴本末二章皆六句實止二十章.
[三]秦本此
不吐毒態 欲心馳騁 未能自調 不應法衣. 能吐毒態 戒意安靜 降心已調 此應法衣。
以真爲僞 以僞爲真 是爲邪計 不得真利. 知真爲真 見僞知僞 是爲正計 必得真
造憂後憂 行惡兩憂
巧言多求 放蕩無戒 懷婬怒癡 不惟止觀 聚如羣牛 非佛弟子. 時言少求 行道如法 除婬怒癡 覺正意解 見對不起 是佛弟子。
戒爲甘露道 放逸爲死徑 不貪則不死 失道爲自喪. 慧智守道勝 終不爲放逸 不貪緻歡喜 從是得道樂. 常當惟念道 自強守正行 健者得度世 吉祥無有上. 正念常興起 行淨惡易滅 自制以法夀 不犯善名增。
發行不放逸 約己自調心 慧能作錠明 不返冥淵中。
注:
莫貪莫好諍 亦莫嗜欲樂 思心不放逸 可以獲大安。
放逸如自禁 能
睡眠重若山 癡冥爲所蔽 安臥不計苦 是以常受胎。
不爲時自恣 能制漏得盡 自恣魔得便 如師子搏鹿。
能不自恣者 是爲戒比丘 彼思正淨者 常當自護心。
比丘謹慎
注:
意使作狗 難護難禁 慧正其本 其明乃大。
意微難見 隨欲而行 慧常自護 能守卽安。
心無住息 亦不知法 迷於世事 無有正智。
注:
佛說心法 雖微非真 當覺逸意 莫隨放心。
見法最安 所願得成 慧護微意 斷苦因緣。
有身不久 皆當歸土 形壞神去 寄住何貪. 心豫造處 往來無端 念多邪僻 自爲招患. 是意自造 非父母爲 可勉向正 爲福勿回. 藏六如龜 防意如城 慧與魔戰 勝則無患。
孰能擇地 捨鑑取天 誰說法句 如擇善華.
身病則痿 若華零落 死命來至 如水湍聚。
貪欲無厭 消散人念 邪緻之財 爲自侵欺。
如蜂集華 不嬈色香 但取味去 仁入聚然。
不務觀彼 作與不作 常自省身 知正不正。
如可意華 色好無香 吾語如是 不行無得. 如可意華 色美且香 吾語有行 必得其福。
多作寶華 結
注:
癡意常冥 逝如流川 在一行疆 獨而無偶。
有子有財 愚惟汲汲 我且非我 何有子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