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寶車及與衣服還歸父王.太子於後卽
剃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佛告比丘太子見老病人知世苦惱又見死人戀世情滅. 及見沙門廓然大悟.下寶車時步步中閒轉遠縛著是真出家是真遠離.時彼國人聞 太子剃除鬚髮法服持鉢出家修道鹹相謂言此道必真乃令太子捨國榮位捐棄所 重.於時國中八萬四千人往就太子求爲弟子出家修道.佛時頌曰. 選擇深妙法 彼聞隨出家 離於恩愛獄 無有衆結縛。
於時太子卽便納受與之遊行在在教化.從村至村從國至國所到之處無不恭敬四 注: (一)原刻作已.今依麗刻改. ******************** 事供養.菩薩念言吾與大衆遊行諸國人閒憒鬧此非我宜何時當得離此羣衆閑靜 之處以求道真尋獲志願於閑靜處專精修道.復作是念衆生可愍常處闇冥受身危 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衆苦所集死此生彼從彼生此緣此苦陰流轉無窮我當何時 曉了苦陰滅生老死.復作是念生死何從何緣而有卽以智慧觀察所由從生有老死 生是老死緣.生從有起有是生緣.有從取起取是有緣.取從愛起愛是取緣.愛從受起 受是愛緣.受從觸起觸是受緣.觸從六入起六入是觸緣.六入從名色起.名色是六入 緣.名色從識起識是名色緣.識從行起行是識緣.行從癡起癡是行緣.是爲緣癡有行 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 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病死憂悲苦惱此苦盛陰緣生而有是爲苦集.菩薩思惟 苦集陰時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
於時菩薩復自思惟何等無故老死無 何等滅故老死滅卽以智慧觀察所由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有無故生無有 滅故生滅.取無故有無取滅故有滅.愛無故取無愛滅故取滅.受無故愛無受滅故愛 ******************** 滅.觸無故受無觸滅故受滅.六入無故觸無六入滅故觸滅.名色無故六入無名色滅 故六入滅.識無故名色無識滅故名色滅.行無故識無行滅故識滅.癡無故行無癡滅 故行滅.是爲癡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 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憂悲 苦惱滅.菩薩思惟苦陰滅時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
爾時菩薩逆順觀十 二因緣如實知如實見已卽於座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時頌曰. 此言衆中說 汝等當善聽 過去菩薩觀 本所未聞法. 老死從何緣 因何等而有 如是正觀已 知其本由生. 生本由何緣 因何事而有 如是思惟已 知生從有起. 取彼取彼已 展轉更增有 是故如來說 取是有因緣. 以深穢惡聚 風吹無流演 如是取相因 因愛而廣普. 愛由於受生 起苦羅網本 以染著因緣 苦樂共相應. ******************** 受本由何緣 因何而有受 如是思惟已 知受由觸生. 觸本由何緣 因何而有觸 如是思惟已 觸由六入生. 六入本何緣 因何有六入 如是思惟已 六入名色生. 名色本何緣 因何有名色 如是思惟已 名色從識生. 識本由何緣 因何而有識 如是思惟已 知識從行生. 行本由何緣 因何而有行 如是思惟已 知行從癡生. 如是因緣者 名爲實義因 智慧方便觀 能見因緣根。
苦非賢聖造 亦非無緣有 是故變易苦 智者所斷除. 若無明滅盡 是時則無行 若無有行者 則亦無有識. 若識永滅者 亦無有名色 名色旣以滅 則無有諸入. 若諸入永滅 則亦無有觸 若觸永滅者 則亦無有受. 若受永滅者 則亦無有愛 若愛永滅者 則亦無有取. ******************** 若取永滅者 則亦無有有 若有永滅者 則亦無有生. 若生永滅者 無老病苦陰 一切都永盡 智者之所說。
十二緣甚深 難見難識知 唯佛能善覺 因是有是無. 若能自觀察 則無有諸入 深見因緣者 更不外求師. 能於陰界入 離欲無染者 堪受一切施 淨報施者恩. 若得四辯才 獲於決定證 能解衆結縛 斷(一)除無放逸. 色受想行識 猶如朽故車 能諦觀此法 則成等正覺. 如鳥遊虛空 東西隨風逝 菩薩斷衆結 如風靡輕衣. 毗婆屍閑靜 觀察於諸法 老死何緣有 從何而得滅. 彼作是觀已 生清淨智慧 知老死由生 生滅老死滅。
毗婆屍佛初成道時多修二觀一曰安隱觀二曰出離觀.佛於是頌曰. 如來無等等 多修於二觀 安隱及出離 仙人度彼岸. 注: (一)原刻作陰.今依麗刻改. ******************** 其心得自在 斷除衆結使 登山觀四方 故號毗婆屍. 大智光除冥 如以鏡自照 爲世除憂惱 盡生老死苦。
(一)毗婆屍佛於閑靜處復作是念我今已得此無上法甚深微妙難解難見息滅靜(二)喧智 者所知非是凡愚所能及也.斯由衆生異忍異見異受異學依彼異見各樂所求各務 所習是故於此甚深因緣不能解了.然愛盡涅槃倍復難知我爲彼說彼必不解更生 觸擾.作是念已卽便默然不復說法。
時梵天王知毗婆屍如來所念卽自思惟今此世 閒便爲敗壞甚可哀愍.毗婆屍佛乃得如此深妙之法而不欲說.譬如力士屈伸臂頃 從梵天宮忽然來下立於佛前頭面禮足卻住一面.時梵天王右膝著地義手合掌白 佛言唯願世尊以時說法.今此衆生塵垢微薄諸根猛利有恭敬心易可開化畏怖後 世無救之罪能滅惡法出生善道。
佛告梵王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但我於閑靜處默自 思念所得正法甚深微妙若爲彼說彼必不解更生觸擾故我默然不欲說法.我從無 數阿僧祇劫勤苦不懈修無上行今始獲此難得之法.若爲婬怒癡衆生說者必不承 注: (一)宋譯毗婆屍佛經卷下.(但缺梵王請佛一段.)巴本第三章. (二)原刻作暄.今依麗刻改. ******************** 用徒自勞疲.此法微妙與世相反衆生染欲愚冥所覆不能信解.梵王我觀如此是以 默然不欲說法。
時梵天王復重勸請殷勤懇惻至於再三.世尊若不說法今此世閒便 爲壞敗甚可哀愍唯願世尊以時敷演勿使衆生墜落餘趣.爾時世尊三聞梵王殷勤 勸請卽以佛眼觀視世界衆生垢有厚薄根有利鈍教有難易.易受教者畏後世罪所 以能滅惡法出生善道.譬如優鉢羅華鉢頭摩華拘勿頭華分陀利華或有始出汙泥 未至水者或有已出與水平者或有出水未敷開者然皆不爲水所染著易可開敷世 界衆生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告梵王曰吾愍汝等今當開演甘露法門.是法深妙難可 解知今爲信受樂聽者說不爲觸擾無益者說.爾時梵王知佛受請歡喜踴躍遶佛三 帀頭面禮足忽然不現。
其去未久是時如來靜默自思我今先當爲誰說法.卽自念言 當入槃頭城內先爲王子躓沙大臣子騫荼開甘露法門.於是世尊如力士屈伸臂頃 於道樹忽然不見.至槃頭城槃頭王鹿野苑中敷座而坐.佛於是頌曰. 如師子在林 自恣而遊行 彼佛亦如是 遊行無罣礙。
******************** 毗婆屍佛告守苑人曰汝可入城語王子躓沙大臣子騫荼寧欲知不.毗婆屍佛今在 鹿野苑中欲見卿等宜知是
佛告比丘太子見老病人知世苦惱又見死人戀世情滅. 及見沙門廓然大悟.下寶車時步步中閒轉遠縛著是真出家是真遠離.時彼國人聞 太子剃除鬚髮法服持鉢出家修道鹹相謂言此道必真乃令太子捨國榮位捐棄所 重.於時國中八萬四千人往就太子求爲弟子出家修道.佛時頌曰. 選擇深妙法 彼聞隨出家 離於恩愛獄 無有衆結縛。
於時太子卽便納受與之遊行在在教化.從村至村從國至國所到之處無不恭敬四 注: (一)原刻作已.今依麗刻改. ******************** 事供養.菩薩念言吾與大衆遊行諸國人閒憒鬧此非我宜何時當得離此羣衆閑靜 之處以求道真尋獲志願於閑靜處專精修道.復作是念衆生可愍常處闇冥受身危 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衆苦所集死此生彼從彼生此緣此苦陰流轉無窮我當何時 曉了苦陰滅生老死.復作是念生死何從何緣而有卽以智慧觀察所由從生有老死 生是老死緣.生從有起有是生緣.有從取起取是有緣.取從愛起愛是取緣.愛從受起 受是愛緣.受從觸起觸是受緣.觸從六入起六入是觸緣.六入從名色起.名色是六入 緣.名色從識起識是名色緣.識從行起行是識緣.行從癡起癡是行緣.是爲緣癡有行 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 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病死憂悲苦惱此苦盛陰緣生而有是爲苦集.菩薩思惟 苦集陰時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
於時菩薩復自思惟何等無故老死無 何等滅故老死滅卽以智慧觀察所由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有無故生無有 滅故生滅.取無故有無取滅故有滅.愛無故取無愛滅故取滅.受無故愛無受滅故愛 ******************** 滅.觸無故受無觸滅故受滅.六入無故觸無六入滅故觸滅.名色無故六入無名色滅 故六入滅.識無故名色無識滅故名色滅.行無故識無行滅故識滅.癡無故行無癡滅 故行滅.是爲癡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 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憂悲 苦惱滅.菩薩思惟苦陰滅時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
爾時菩薩逆順觀十 二因緣如實知如實見已卽於座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時頌曰. 此言衆中說 汝等當善聽 過去菩薩觀 本所未聞法. 老死從何緣 因何等而有 如是正觀已 知其本由生. 生本由何緣 因何事而有 如是思惟已 知生從有起. 取彼取彼已 展轉更增有 是故如來說 取是有因緣. 以深穢惡聚 風吹無流演 如是取相因 因愛而廣普. 愛由於受生 起苦羅網本 以染著因緣 苦樂共相應. ******************** 受本由何緣 因何而有受 如是思惟已 知受由觸生. 觸本由何緣 因何而有觸 如是思惟已 觸由六入生. 六入本何緣 因何有六入 如是思惟已 六入名色生. 名色本何緣 因何有名色 如是思惟已 名色從識生. 識本由何緣 因何而有識 如是思惟已 知識從行生. 行本由何緣 因何而有行 如是思惟已 知行從癡生. 如是因緣者 名爲實義因 智慧方便觀 能見因緣根。
苦非賢聖造 亦非無緣有 是故變易苦 智者所斷除. 若無明滅盡 是時則無行 若無有行者 則亦無有識. 若識永滅者 亦無有名色 名色旣以滅 則無有諸入. 若諸入永滅 則亦無有觸 若觸永滅者 則亦無有受. 若受永滅者 則亦無有愛 若愛永滅者 則亦無有取. ******************** 若取永滅者 則亦無有有 若有永滅者 則亦無有生. 若生永滅者 無老病苦陰 一切都永盡 智者之所說。
十二緣甚深 難見難識知 唯佛能善覺 因是有是無. 若能自觀察 則無有諸入 深見因緣者 更不外求師. 能於陰界入 離欲無染者 堪受一切施 淨報施者恩. 若得四辯才 獲於決定證 能解衆結縛 斷(一)除無放逸. 色受想行識 猶如朽故車 能諦觀此法 則成等正覺. 如鳥遊虛空 東西隨風逝 菩薩斷衆結 如風靡輕衣. 毗婆屍閑靜 觀察於諸法 老死何緣有 從何而得滅. 彼作是觀已 生清淨智慧 知老死由生 生滅老死滅。
毗婆屍佛初成道時多修二觀一曰安隱觀二曰出離觀.佛於是頌曰. 如來無等等 多修於二觀 安隱及出離 仙人度彼岸. 注: (一)原刻作陰.今依麗刻改. ******************** 其心得自在 斷除衆結使 登山觀四方 故號毗婆屍. 大智光除冥 如以鏡自照 爲世除憂惱 盡生老死苦。
(一)毗婆屍佛於閑靜處復作是念我今已得此無上法甚深微妙難解難見息滅靜(二)喧智 者所知非是凡愚所能及也.斯由衆生異忍異見異受異學依彼異見各樂所求各務 所習是故於此甚深因緣不能解了.然愛盡涅槃倍復難知我爲彼說彼必不解更生 觸擾.作是念已卽便默然不復說法。
時梵天王知毗婆屍如來所念卽自思惟今此世 閒便爲敗壞甚可哀愍.毗婆屍佛乃得如此深妙之法而不欲說.譬如力士屈伸臂頃 從梵天宮忽然來下立於佛前頭面禮足卻住一面.時梵天王右膝著地義手合掌白 佛言唯願世尊以時說法.今此衆生塵垢微薄諸根猛利有恭敬心易可開化畏怖後 世無救之罪能滅惡法出生善道。
佛告梵王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但我於閑靜處默自 思念所得正法甚深微妙若爲彼說彼必不解更生觸擾故我默然不欲說法.我從無 數阿僧祇劫勤苦不懈修無上行今始獲此難得之法.若爲婬怒癡衆生說者必不承 注: (一)宋譯毗婆屍佛經卷下.(但缺梵王請佛一段.)巴本第三章. (二)原刻作暄.今依麗刻改. ******************** 用徒自勞疲.此法微妙與世相反衆生染欲愚冥所覆不能信解.梵王我觀如此是以 默然不欲說法。
時梵天王復重勸請殷勤懇惻至於再三.世尊若不說法今此世閒便 爲壞敗甚可哀愍唯願世尊以時敷演勿使衆生墜落餘趣.爾時世尊三聞梵王殷勤 勸請卽以佛眼觀視世界衆生垢有厚薄根有利鈍教有難易.易受教者畏後世罪所 以能滅惡法出生善道.譬如優鉢羅華鉢頭摩華拘勿頭華分陀利華或有始出汙泥 未至水者或有已出與水平者或有出水未敷開者然皆不爲水所染著易可開敷世 界衆生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告梵王曰吾愍汝等今當開演甘露法門.是法深妙難可 解知今爲信受樂聽者說不爲觸擾無益者說.爾時梵王知佛受請歡喜踴躍遶佛三 帀頭面禮足忽然不現。
其去未久是時如來靜默自思我今先當爲誰說法.卽自念言 當入槃頭城內先爲王子躓沙大臣子騫荼開甘露法門.於是世尊如力士屈伸臂頃 於道樹忽然不見.至槃頭城槃頭王鹿野苑中敷座而坐.佛於是頌曰. 如師子在林 自恣而遊行 彼佛亦如是 遊行無罣礙。
******************** 毗婆屍佛告守苑人曰汝可入城語王子躓沙大臣子騫荼寧欲知不.毗婆屍佛今在 鹿野苑中欲見卿等宜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