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關燈
是故得名爲般若. 菩薩如是所行行 了知方便無所求 知此法本性非實 是行最上般若[四]行。

     若不住色亦無受 亦不住想亦無行 復不住識住正法 是名最上般若行. [五]帝釋品第二 歡喜地攝布施波羅蜜伽陀。

     [六]常與無常苦樂等 我及無我悉皆空 不住有爲及無爲 住無相行佛亦然. 注: [一]薩下當有大乘二字. [二]畏當作爲. [三]原刻作若.今依麗刻改. [四]藏本初分竟.下頌當入次品. [五]藏本無品名.又缺釋文.次後各品均同. [六]藏本兩頌今略爲一. ******************** 若求聲聞緣覺等 乃至佛果亦復然 不住此忍不可得 如渡大河不見岸。

     若聞此法彼定得 成等正覺證涅槃 見於一切如[一]自身 是大智者如來說. [二]佛子當住四補特伽羅是行大智行一真實善法二不退心三應供離垢無煩惱無求 四善友同等。

     大智菩薩如是行 不學聲聞及緣覺 樂學如來一切智 是學非學名爲學. 學不受色不增減 亦復不學種種法 攝受樂學一切智 若此功德出離者. 色非有智非無智 受想行識亦復爾 色性自性如虛空 平等無二無分別。

     妄想本性無[三]彼岸 衆生之界亦復然 虛空自性亦同然 智慧世間解亦爾. 智慧無色佛所說 離一切想到彼岸 若人得離諸想已 是人語意住真如. 彼人住世恆沙劫 不聞佛說衆生聲 衆生不生本清淨 是行最上般若行。

     佛說種[四]種之語言 皆具最上般若義 過去佛爲我授記 於未來世證菩提. 持無量功德建塔品第三 注: [一]據藏本自身當作幻化. [二]此段原係頌文.今譯改式. [三]彼岸當作邊際. [四]此頌當入次品. ******************** 無垢地攝持戒波羅蜜伽陀。

     若人常受持般若 所作上應諸佛行 刀劍毒藥水火等 乃至諸魔不能爲。

     若人於佛滅度後 建七寶塔以供養 如是圓滿千俱胝 佛刹恆沙等佛塔. 衆生無邊千俱胝 以妙香華塗香等 供養三世無邊劫 所有功德之數量. 不及書寫於佛母 諸佛由此而得生 若受持讀誦供養 功德倍勝於佛塔。

     大明般若諸佛母 能[一]持苦惱徧世界 所有三世十方佛 學此明得無上師. 行般若行利有情 使學[二]大智證菩提 有爲無爲諸快樂 一切樂從般若生。

     譬如大地植諸種 得和合生種種色 五波羅蜜及菩提 皆從般若所生出. 又如輪王出行時 七寶四兵爲導從 若依佛母最上行 一切功德法集聚。

     功德品第四 發光地攝忍辱波羅蜜伽陀。

     帝釋有疑問佛曰 恆河沙數等佛刹 佛[三]界圓滿如芥子 能受佛刹般若力. 注: [一]據藏本持當作滅. [二]大智當作善巧.次後均同. [三]此謂舍利. ******************** 如是了知般若已 此界雲何不供養 譬如人王人所重 [一]住般若者合亦爾. 佛界般若摩尼寶 具一切德價無比 經函安處經有無 供養悉獲寶功德. 佛滅供養於舍利 不及供養於般若 若樂受持供養者 是人速得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