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近因.業爲近因能生
果熟.業如米等應如是[一]知。
如熟飲食但應受用.不可復轉成餘飲食.異熟果事旣成 熟已不能更招餘生異熟.若諸異熟復感餘生.餘復感餘應無解脫.事如飲食應如 是知。
如是緣起煩惱業事生生相續不過四有.中生本死.如前已釋.染不染義三界 有無.今當略辯.頌曰. 於四種有中. 生有唯染汙. 由自地煩惱. 餘三.無色三。
論曰.於四有中.生有唯染。
由何煩惱.自地諸惑.謂此地生.此地一切煩惱染汙此地 生有.故對法者鹹作是言.諸煩惱中無一煩惱於結生位無潤功能.然諸結生唯煩 惱力.非由自力現起纏垢.雖此位中心身昧劣.而由數起或近現行引發力故.煩惱 現起.應知中有初續剎那亦必染汙.由如生[二]有。
然餘三有一一通三.謂本死中三.分 注:[一]次牒頌文如成熟飲食句.
[二]陳本藏本次牒頌文餘三.
********************
善染無[二]記。
於無色界除中有三.非彼界中有處隔别爲往餘處可立中有.頌中不說 欲色二界.故知於中許具四有。
有情緣起已廣分别.是諸有情由何而住。
頌曰. 有情由食住.[二]段欲.體唯三. 非色.不能益. 自根解脫故.
觸思識三食. 有漏通三界. 意成及求生. 食香中有起.
前二益此世. 所依及能依. 後二於當有. 引及起如次。
論曰.經說世尊自悟一法正覺正說.謂諸有情一切無非由食而住。
何等爲食.食有 四種.一段二觸三思四識。
段有二種.謂細及麤.細謂中有食香爲食故.及天劫初食 無變穢故.如油沃砂散入支故.或細汙蟲嬰兒等食說名爲細.翻此爲麤.如是段食 唯在欲界.離段食貪生上界[三]故.唯欲界繫香味觸三一切皆爲段食自體.可成段别
而飲噉故.謂以口鼻分分受之。
光影炎涼如何成食。
傳說此語從多爲論.又雖非飲 注:[一]次牒頌文無色三.
[二]三本此句開爲半頌雲.段食在欲界.以三處爲體.
[三]三本次牒頌文體唯三.
********************
噉而能持身亦細食所攝.如塗洗等。
色亦可成段别飲噉.何緣非食。
此不能益自所 對根解脫者故.夫名食者.必先資益自根大種後乃及餘.飲噉色時於自根大尚不 爲益況能及餘.由彼諸根境各别故.有時見色生喜樂者.緣色觸生是食非色.又不 還者及阿羅漢解脫食貪.雖見種種上妙飲食而無益[一]故。
觸謂三和所生諸觸。
思謂 意業。
識謂識藴。
此三唯有漏.通三界皆有。
如何食體不通無漏。
毗婆沙師作如是釋. 能資諸有是其食義.無漏修生爲滅諸有.又契經說.食有四種能令部多有情安住. 及能資益諸求生者.無漏不然.故非食體.言部多者顯已生義.諸趣生已皆謂已生。
復說求生爲何所[二]目。
此目中有.由佛世尊以五種名說中有故.何等爲五.一者意成 從意生故非精血等所有外緣合所成故.二者求生常喜尋察當生處故.三者食香 身資香食往生處故.四者中有二趣中間所有藴故.五者名起對向當生暫時起故. 如契經說有壞自體起.有壞世間生.起謂中有.又經說有補特伽羅已斷起結未斷 注:[一]三本次牒頌文觸思識三食有漏通三界二句.
[二]陳本藏本次牒頌文意成及求生食香中有起二句.
********************
生結.於此經中廣說四句.離二界貪諸上流者爲第一句.中般涅槃爲第二句.諸阿
羅漢爲第三句.除前諸相爲第四句。
又部多者.謂阿羅漢.餘有愛者說名求生。
幾食 能令部多安住.幾食資益求生有情。
毗婆沙師說皆具四.諸有愛者亦由段食爲緣 資益令招後有.以世尊說四食皆爲病癰箭根老死緣故.亦見思食安住現身.世傳 有言.昔有一父.時遭饑饉欲造他方.自旣饑羸.二子嬰稚意欲攜去.力所不任.以囊 盛灰挂於壁上.慰喻二子雲是麨囊.二子希望多時延命.後有人至取囊爲開.子見 是灰望絕便死.又於大海.有諸商人遭難敗船飲食俱失.遙瞻積沫疑爲海岸.意望 速至命得延時.至觸知非望絕便死.集異門足說大海中.有大衆生登岸生卵.埋於 沙內還入海中.母若常思卵便不壞.如其失念卵卽敗亡.此不應然.違食義故.豈他 思食能持自身.理實應言卵常思母得不爛壞.忘則命終.起念母思在於觸位。
諸有 漏法皆滋長有.如何世尊說食唯四。
雖爾.就勝說四無失.謂初二食能益此身所依 ******************** 能依.後之二食能引當有能起當有.言所依者.謂有根身段食於彼能爲資益.言能 依者.謂心心所觸食於彼能爲資益.如是二食.於已生有資益功能最爲殊勝.言當 有者.謂未來生.於彼當生思食能引.思食引已.從業所熏識種子力後有得起.如是 二食
如熟飲食但應受用.不可復轉成餘飲食.異熟果事旣成 熟已不能更招餘生異熟.若諸異熟復感餘生.餘復感餘應無解脫.事如飲食應如 是知。
如是緣起煩惱業事生生相續不過四有.中生本死.如前已釋.染不染義三界 有無.今當略辯.頌曰. 於四種有中. 生有唯染汙. 由自地煩惱. 餘三.無色三。
論曰.於四有中.生有唯染。
由何煩惱.自地諸惑.謂此地生.此地一切煩惱染汙此地 生有.故對法者鹹作是言.諸煩惱中無一煩惱於結生位無潤功能.然諸結生唯煩 惱力.非由自力現起纏垢.雖此位中心身昧劣.而由數起或近現行引發力故.煩惱 現起.應知中有初續剎那亦必染汙.由如生
然餘三有一一通三.謂本死中三.分 注:
於無色界除中有三.非彼界中有處隔别爲往餘處可立中有.頌中不說 欲色二界.故知於中許具四有。
有情緣起已廣分别.是諸有情由何而住。
頌曰. 有情由食住.
論曰.經說世尊自悟一法正覺正說.謂諸有情一切無非由食而住。
何等爲食.食有 四種.一段二觸三思四識。
段有二種.謂細及麤.細謂中有食香爲食故.及天劫初食 無變穢故.如油沃砂散入支故.或細汙蟲嬰兒等食說名爲細.翻此爲麤.如是段食 唯在欲界.離段食貪生上界
光影炎涼如何成食。
傳說此語從多爲論.又雖非飲 注:
色亦可成段别飲噉.何緣非食。
此不能益自所 對根解脫者故.夫名食者.必先資益自根大種後乃及餘.飲噉色時於自根大尚不 爲益況能及餘.由彼諸根境各别故.有時見色生喜樂者.緣色觸生是食非色.又不 還者及阿羅漢解脫食貪.雖見種種上妙飲食而無益
觸謂三和所生諸觸。
思謂 意業。
識謂識藴。
此三唯有漏.通三界皆有。
如何食體不通無漏。
毗婆沙師作如是釋. 能資諸有是其食義.無漏修生爲滅諸有.又契經說.食有四種能令部多有情安住. 及能資益諸求生者.無漏不然.故非食體.言部多者顯已生義.諸趣生已皆謂已生。
復說求生爲何所
此目中有.由佛世尊以五種名說中有故.何等爲五.一者意成 從意生故非精血等所有外緣合所成故.二者求生常喜尋察當生處故.三者食香 身資香食往生處故.四者中有二趣中間所有藴故.五者名起對向當生暫時起故. 如契經說有壞自體起.有壞世間生.起謂中有.又經說有補特伽羅已斷起結未斷 注:
又部多者.謂阿羅漢.餘有愛者說名求生。
幾食 能令部多安住.幾食資益求生有情。
毗婆沙師說皆具四.諸有愛者亦由段食爲緣 資益令招後有.以世尊說四食皆爲病癰箭根老死緣故.亦見思食安住現身.世傳 有言.昔有一父.時遭饑饉欲造他方.自旣饑羸.二子嬰稚意欲攜去.力所不任.以囊 盛灰挂於壁上.慰喻二子雲是麨囊.二子希望多時延命.後有人至取囊爲開.子見 是灰望絕便死.又於大海.有諸商人遭難敗船飲食俱失.遙瞻積沫疑爲海岸.意望 速至命得延時.至觸知非望絕便死.集異門足說大海中.有大衆生登岸生卵.埋於 沙內還入海中.母若常思卵便不壞.如其失念卵卽敗亡.此不應然.違食義故.豈他 思食能持自身.理實應言卵常思母得不爛壞.忘則命終.起念母思在於觸位。
諸有 漏法皆滋長有.如何世尊說食唯四。
雖爾.就勝說四無失.謂初二食能益此身所依 ******************** 能依.後之二食能引當有能起當有.言所依者.謂有根身段食於彼能爲資益.言能 依者.謂心心所觸食於彼能爲資益.如是二食.於已生有資益功能最爲殊勝.言當 有者.謂未來生.於彼當生思食能引.思食引已.從業所熏識種子力後有得起.如是 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