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於未生有引起功能最爲殊勝.故雖有漏皆滋長有.而就勝能唯說四食.前二 如養母養已生故.後二如生母生未生故。

    諸所有段皆是食耶。

    有段非食.應作四句. 第一句者謂所飲噉爲緣損壞諸根大種.第二句者謂餘三食.第三句者謂所飲噉 爲緣資益諸根大種.第四句者除前諸相.如是觸等隨其所應一一當知皆有四句。

     頗有觸等爲緣.資益諸根大種而非食耶。

    有謂異地無漏觸等.諸有食已損食者身 亦名爲食.初資益故.毗婆沙說食於二時能爲食事俱得名食.一初食時能除饑渴. 二消化已資根及大。

    何趣何生.各具幾食。

    五趣四生.皆具四食。

    如何地獄有段食耶。

     鐵丸鎔銅.豈非段食。

    若能爲害亦是食者.則與前說四句相違.又品類足言.雲何爲 ******************** 段食.謂能資益諸根大種.廣說乃至識食亦爾。

    彼說且依能資益者說名爲食.故不 相違.然地獄中熱鐵丸等雖於食已能爲損害.而能暫時解除饑渴.得食相故亦名 爲食.又孤地獄段食如人.故五趣中皆有四食。

    世尊所說有人能施一百外道離欲 仙食.若能施一贍部林中異生者食其果勝彼.何謂贍部林中異生。

    有作是釋.所有 一切住贍部洲諸有腹者。

    彼釋非理.說一言故.又於此中有施無量異生者食.理勝 以食施少外道離欲仙人.何足爲奇校量歎勝。

    有言彼是近佛菩薩。

    理亦不然.施彼 獲福勝施俱胝阿羅漢故。

    毗婆沙者說此異生.是已獲得順決擇分。

    此名與義亦不 相應.曾無契經或本論說得順決擇分居贍部林中.當知彼唯自所分别。

    後身菩薩 居贍部林名彼異生。

    此說應理.爾時菩薩同離欲仙.故對彼仙校量歎勝.雖施菩薩 福勝無邊.乘前校量且言勝百.理必應爾.由後世尊除彼果生.還將外道對預流向 校量勝劣.若不爾者世尊則應將彼異生對預流向。

    已說有情緣起及住.如先所說 ******************** 夀盡死等.今應正辯何識現前.何受相應有死生等。

    頌曰. 斷善根與續. 離染退死生. 許唯意識中. 死生唯捨受. 非定無心二. 二無記涅槃. 漸死足臍心. 最後意識滅. 下人天不生. 斷末摩水等。

     論曰.斷善續善.離界地染.從離染退.命終受生.於此六位法爾唯許意識非餘.所說 生言.應知亦攝初結中有。

    死生唯許捨受相應.捨相應心不明利故.餘受明利不順 死[一]生。

    又此二時唯散非定.要有心位必非無心.非在定心有死生義.界地别故.加行 生故.能攝益故.亦非無心有死生義.以無心位命必無損.若所依身將欲變壞.必定 還起屬所依心然後命終更無餘理.又無心者不能受生.以無因故.離起煩惱無受 生故。

    雖說死有通三性心.然入涅槃唯二無記.若說欲界有捨異熟.彼說欲界入涅 槃心亦具威儀異熟無記.若說欲界無捨異熟.彼說欲界入涅槃心但有威儀而無 注: [一]陳本藏本次牒頌文非定無心二句. ******************** 異熟。

    何故唯無記得入涅槃。

    無記勢力微.順心斷故。

    於命終位何身分中識最後滅。

     頓命終者.意識身根欻然總滅.若漸死者.往下人天.於足臍心如次識滅.謂墮惡趣 說名往下彼識最後於足處滅.若往人趣識滅於臍.若往生天識滅心處.諸阿羅漢 說名不生彼最後心亦心處滅.有餘師說彼滅在頂.正命終時於足等處身根滅故 意識隨滅.臨命終時身根漸減至足等處欻然都滅.如以少水置炎石上漸減漸消 一處都盡。

    又漸命終者.臨命終時多爲斷末摩苦受所[一]逼.無有别物名爲末摩.然於 身中有異肢節觸便緻死是謂末摩.若水火風隨一增盛.如利刀刃觸彼末摩.因此 便生增上苦受.從斯不久遂緻命終.非如斬薪說名爲斷.如斷無覺故得斷名。

    地界 何緣無斯斷用。

    以無第四內災患故.內三災患謂風熱淡.水火風增隨所應起.有說 此似外器三災。

    此斷末摩天中非有.然諸天子將命終時.先有五種小衰相現.一者 衣服嚴具出非愛聲.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者於沐浴位水滴著身.四者本性 注: [一]陳本藏本次牒頌文斷末摩水等句. ******************** 囂馳今滯.一境.五者眼本凝寂[一]今數瞬動.此五相現必定當死.復有五種大衰相現. 一者衣染埃塵.二者華鬘萎悴.三者兩腋汗出.四者臭氣入身.五者不樂本座.此五 相現必定當死。

    世尊於此有情世間生住沒中建立三聚。

    何謂三聚。

    頌曰. 正邪不定聚.  聖.造無間.餘。

     論曰.一正性定聚.二邪性定聚.三不定性聚。

    何名正性.謂契經言貪無餘斷.瞋無餘 斷.癡無餘斷.一切煩惱皆無餘斷.是名正性。

    定者.謂聖.聖謂已有無漏道生.遠諸惡 法故名爲聖.獲得畢竟離繫得故.定盡煩惱.故名正定。

    諸已獲得順解脫分者.亦定 得涅槃.何非正定。

    彼後或墮邪定聚故.又得涅槃時未定故.非如預流者極七返有 等.又彼未能捨邪性故.不名正定。

    何名邪性。

    謂諸地獄傍生餓鬼是名邪性。

    定謂無 間.造無間者必墮地獄.故名邪定。

    正邪定餘.名不定性.彼待二緣可成二故。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 注: [一]原刻作令.今依麗刻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