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非二. 無漏染汙餘. 愛恚二相應. 樂等順三受。
論曰.明無明等相應成三.一明觸.二無明觸.三非明非無明觸.此三如次應知卽是 無漏染汙餘相應觸.餘謂無漏及染汙餘.卽有漏善無覆無記。
無明觸中一分數起. 依彼復立愛恚二觸.愛恚隨眠共相應故。
總攝一切復成三觸.一順樂受觸.二順苦 受觸.三順不苦不樂受觸.此三能引樂等受故.或是樂等受所領故.或能爲受行相 依故.名爲順受。
如何觸爲受所領行相依。
行相極似觸.依觸而生故。
如是合成十六 種觸。
受何爲義頌曰. 從此生六受. 五屬身.餘心。
論曰.從前六觸生於六受.謂眼觸所生受.至意觸所生[一]受.六中前五說爲身受依色
根故.意觸所生說爲心受但依心故。
受生與觸爲後爲俱。
毗婆沙師說俱時起.觸受 展轉俱有因故。
雲何二法俱時而生.能生所生義可成立。
如何不立。
無功能故.於已 注:[一]陳本藏本次牒頌文五屬身餘心句.
********************
生法餘法無能。
此與立宗義意無别.如言二法俱時而生能生所生義不成立.於已 生法餘法無能.義意同前重說何用。
若爾便有互相生失。
許故非失.我宗許二爲俱 有因亦互爲果。
仁雖許爾.而契經中不許此二互爲因果.契經但說眼觸爲緣.生眼 觸所生受.曾無經說眼受爲緣生眼受所生觸.又此義非理.越能生法故.若法極成 能生彼法.此法與彼時别極成.如先種後芽先乳後酪先擊後聲先意後識等。
先因 後果非不極成.亦有極成同時因果.如眼識等眼色等俱.四大種俱有所造色。
此中 亦許前根境緣能發後識.前大造聚生後造色何理能遮。
如影與芽豈非俱有。
有說 觸後方有受生.根境爲先次有識起.此三合故卽名爲觸.第三剎那緣觸生受。
若爾 應識非皆有受.諸識亦應非皆是觸。
無如是失.因前位觸故後觸位受生.故諸觸時 皆悉有受.所有識體無非是觸。
此不應理。
何理相違。
謂或有時二觸境别.因前受位 觸生後觸位受.如何異境受從異境觸生.或應許受此心相應.非與此[一]心同緣一境。
注:[一]原刻下衍不字.今依麗刻及藏本刪.
旣爾若許有成觸識是觸無受.於此位前有識有受而體非觸.緣差故然斯有何過。
若爾便壞十大地法.彼定一切心品恆俱。
彼定恆俱依何教立。
依本論立。
我等但以 契經爲量.本論非量壞之何咎.故世尊言當依經量.或大地法義非要遍諸心。
若爾 何名大地法義。
謂有三地.一有尋有伺地.二無尋唯伺地.三無尋無伺地.復有三地. 一善地二不善地.三無記地.復有三地.一學地.二無學地.三非學非無學地.若法於 前諸地皆有名大地法.若法唯於諸善地中有名大善地法.若法唯於諸染地中有 名大煩惱地法.如是等法各隨所應更代而生.非皆並起.餘說如是.大不善地法因 誦引來.是今所增益.非本所誦。
若於觸後方有受生.經雲何釋.如契經說眼及色爲 緣生於眼識.三和合觸俱起受想思。
但言俱起.不說觸俱.此於我宗何違須釋.又於 無間亦有俱聲.如契經說與慈俱行.修念覺支.故彼非證。
若爾何故契經中言是受 是想是思是識.如是諸法相雜不離.故無有識離於受等。
今應審思.相雜何義.此經 ******************** 復說諸所受卽所思.諸所思卽所想.諸所想卽所識.未了於此爲約所緣爲約剎那 作如是說。
於夀與煖俱時起中.亦有如斯相雜言故.例知此說定約剎那。
又契經言 三和合觸.如何有識而非三和.或是三和而不名觸.故應定許一切識俱悉皆有觸. 諸所有觸無不皆與受等俱生。
傍論已終應辯本義.頌曰. 此復成十八. 由意近行異。
論曰.於前略說一心受中.由意近行異.復分成十八.應知此復聲.顯乘前起後。
此意 近行十八雲何.謂喜憂捨各六近行。
此復何緣立爲十八.若由自性應但有三.喜憂 捨三自性異故.若由相應應唯有一.一切皆與意相應故.若由所緣應但有六.色等 六境爲所緣故。
此成十八.具足由三.於中十五色等近行名不雜緣.境各别故.三法 近行皆通二種。
意近行名爲目何義。
傳說喜等意爲近緣.於諸境中數遊行故.有說 喜等能爲近緣.令意於境數遊行故。
如何身受非意近行。
非唯依意故不名近.由無 ******************** 分别故亦非行。
第三靜慮意地樂根.意近行中何故不攝。
傳說初界意識相應無樂 根故.又無所對苦根所攝意近行故。
若唯意地.何故經言眼見色已於順喜色起喜 近行.廣說如經。
依五識身所引意地喜等近行故作是說.如依眼識引不淨觀.此不 淨觀唯意地攝.又彼經言眼見色已.乃至廣說.故不應難。
若雖非見乃至觸已而起 喜憂捨亦是意近行.若異此者.在欲界中應無緣色界色等意近行.又在色界應無 緣欲香味觸境諸意近行.見已等言隨明了說。
見色等已.於聲等中起喜憂捨亦意 近行.隨無雜亂故作是說.於中建立根境定故。
爲有色等.於喜等三唯能順生一近 行不。
有.就相續非約所緣。
諸意近行中幾欲界繫.欲界意近行幾何所緣.色無色界 爲問亦爾。
頌曰. 欲緣欲十八.[一]色十二.上三. 二緣欲十二.
八自.二無色. 後二緣欲六. [二]
論曰.明無明等相應成三.一明觸.二無明觸.三非明非無明觸.此三如次應知卽是 無漏染汙餘相應觸.餘謂無漏及染汙餘.卽有漏善無覆無記。
無明觸中一分數起. 依彼復立愛恚二觸.愛恚隨眠共相應故。
總攝一切復成三觸.一順樂受觸.二順苦 受觸.三順不苦不樂受觸.此三能引樂等受故.或是樂等受所領故.或能爲受行相 依故.名爲順受。
如何觸爲受所領行相依。
行相極似觸.依觸而生故。
如是合成十六 種觸。
受何爲義頌曰. 從此生六受. 五屬身.餘心。
論曰.從前六觸生於六受.謂眼觸所生受.至意觸所生
受生與觸爲後爲俱。
毗婆沙師說俱時起.觸受 展轉俱有因故。
雲何二法俱時而生.能生所生義可成立。
如何不立。
無功能故.於已 注:
此與立宗義意無别.如言二法俱時而生能生所生義不成立.於已 生法餘法無能.義意同前重說何用。
若爾便有互相生失。
許故非失.我宗許二爲俱 有因亦互爲果。
仁雖許爾.而契經中不許此二互爲因果.契經但說眼觸爲緣.生眼 觸所生受.曾無經說眼受爲緣生眼受所生觸.又此義非理.越能生法故.若法極成 能生彼法.此法與彼時别極成.如先種後芽先乳後酪先擊後聲先意後識等。
先因 後果非不極成.亦有極成同時因果.如眼識等眼色等俱.四大種俱有所造色。
此中 亦許前根境緣能發後識.前大造聚生後造色何理能遮。
如影與芽豈非俱有。
有說 觸後方有受生.根境爲先次有識起.此三合故卽名爲觸.第三剎那緣觸生受。
若爾 應識非皆有受.諸識亦應非皆是觸。
無如是失.因前位觸故後觸位受生.故諸觸時 皆悉有受.所有識體無非是觸。
此不應理。
何理相違。
謂或有時二觸境别.因前受位 觸生後觸位受.如何異境受從異境觸生.或應許受此心相應.非與此
注:
若爾便壞十大地法.彼定一切心品恆俱。
彼定恆俱依何教立。
依本論立。
我等但以 契經爲量.本論非量壞之何咎.故世尊言當依經量.或大地法義非要遍諸心。
若爾 何名大地法義。
謂有三地.一有尋有伺地.二無尋唯伺地.三無尋無伺地.復有三地. 一善地二不善地.三無記地.復有三地.一學地.二無學地.三非學非無學地.若法於 前諸地皆有名大地法.若法唯於諸善地中有名大善地法.若法唯於諸染地中有 名大煩惱地法.如是等法各隨所應更代而生.非皆並起.餘說如是.大不善地法因 誦引來.是今所增益.非本所誦。
若於觸後方有受生.經雲何釋.如契經說眼及色爲 緣生於眼識.三和合觸俱起受想思。
但言俱起.不說觸俱.此於我宗何違須釋.又於 無間亦有俱聲.如契經說與慈俱行.修念覺支.故彼非證。
若爾何故契經中言是受 是想是思是識.如是諸法相雜不離.故無有識離於受等。
今應審思.相雜何義.此經 ******************** 復說諸所受卽所思.諸所思卽所想.諸所想卽所識.未了於此爲約所緣爲約剎那 作如是說。
於夀與煖俱時起中.亦有如斯相雜言故.例知此說定約剎那。
又契經言 三和合觸.如何有識而非三和.或是三和而不名觸.故應定許一切識俱悉皆有觸. 諸所有觸無不皆與受等俱生。
傍論已終應辯本義.頌曰. 此復成十八. 由意近行異。
論曰.於前略說一心受中.由意近行異.復分成十八.應知此復聲.顯乘前起後。
此意 近行十八雲何.謂喜憂捨各六近行。
此復何緣立爲十八.若由自性應但有三.喜憂 捨三自性異故.若由相應應唯有一.一切皆與意相應故.若由所緣應但有六.色等 六境爲所緣故。
此成十八.具足由三.於中十五色等近行名不雜緣.境各别故.三法 近行皆通二種。
意近行名爲目何義。
傳說喜等意爲近緣.於諸境中數遊行故.有說 喜等能爲近緣.令意於境數遊行故。
如何身受非意近行。
非唯依意故不名近.由無 ******************** 分别故亦非行。
第三靜慮意地樂根.意近行中何故不攝。
傳說初界意識相應無樂 根故.又無所對苦根所攝意近行故。
若唯意地.何故經言眼見色已於順喜色起喜 近行.廣說如經。
依五識身所引意地喜等近行故作是說.如依眼識引不淨觀.此不 淨觀唯意地攝.又彼經言眼見色已.乃至廣說.故不應難。
若雖非見乃至觸已而起 喜憂捨亦是意近行.若異此者.在欲界中應無緣色界色等意近行.又在色界應無 緣欲香味觸境諸意近行.見已等言隨明了說。
見色等已.於聲等中起喜憂捨亦意 近行.隨無雜亂故作是說.於中建立根境定故。
爲有色等.於喜等三唯能順生一近 行不。
有.就相續非約所緣。
諸意近行中幾欲界繫.欲界意近行幾何所緣.色無色界 爲問亦爾。
頌曰. 欲緣欲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