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五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六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七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三十
附錄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
尊者世親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分别世品第三之三
無明何義謂體非明若爾無明應是眼等。
旣爾.此義應謂明無。
若爾.無明體應非有。
爲顯有體義不濫餘.頌曰. 明所治無明. 如非親.實等。
論曰.如諸親友所對怨敵.親友相違名非親友.非異親友非親友無.諦語名實.此所 對治虛誑言論名爲非實.非異於實亦非實無.等言爲顯非法非義非事等性.非異 非無.如是無明别有實體.是明所治.非異非無。
雲何知然。
說行緣故。
復有誠證.頌曰. 說爲結等故. 非惡慧見故. 與見相應故. 說能染慧故。
******************** 論曰.經說無明以爲結縛隨眠及漏[一]軛暴流等.非餘眼等及體全無可得說爲結縛
等事.故有别法說名無明。
如惡妻子名無妻子.如是惡慧應名無明。
彼非無明有是 見故.諸染汙慧名爲惡慧.於中有見故非無明。
若爾.非見慧應許是無明。
不爾.無明 見相應故.無明若是慧.應見不相應.無二慧體共相應故。
又說無明能染慧故.如契 經言貪欲染心令不解脫.無明染慧令不清淨.非慧還能染於慧體.如貪異類能染 於心.無明亦應異慧能染。
如何不許諸染汙慧間雜善慧令不清淨說爲能染.如貪 染心令不解脫.豈必現起與心相應方說能染.然由貪力損縛於心令不解脫.後轉 滅彼貪熏習時心便解脫.如是無明染汙於慧令不清淨非慧相應.但由無明損濁 於慧.如是分别何理相違。
誰復能遮自所分别.然異慧類别有無明.如貪異心.此說 爲善。
有執煩惱皆是無明.此亦應同前理遮遣.若諸煩惱皆是無明.於結等中不應 别說.亦不應與見等相應.見等不應自相應故.或亦應說無明染心.若謂此中就差 注:[一]原刻作枙.今依麗刻改.
********************
别說.應於染慧不說總名。
旣許無明别法爲體.應說此體其相雲何。
謂不了知諦寶 業果。
未測何相名不了知.爲異了知爲此非有.二俱有過.如無明說。
此謂了知所治 别法。
此復難測.其相是何。
此類法爾應如是說.如餘處言雲何爲眼.謂清淨色眼識 所依.無明亦然.唯可辯用。
大德法救.說此無明是諸有情恃我類性。
異於我漫.類體 是何。
經言我今如是知已.如是見已.諸所有愛諸所有見諸所有類性.諸我我所執 我慢執隨眠.斷遍知故無影寂滅.故知類性異於我慢。
寧知類性卽是無明。
不可說 爲餘煩惱故。
豈不可說爲餘慢等。
若更於此巨細硏尋.言論繁雜.故應且止。
名色何 義。
色如先辯.今唯辯名.頌曰. 名.無色四藴。
論曰.無色四藴何故稱名。
隨所立名根境勢力於義轉變.故說爲名。
雲何隨名勢力 轉變。
謂隨種種世共立名.於彼彼義轉變詮表.卽如牛馬色昧等名。
此復何緣標以 ******************** 名稱。
於彼彼境轉變而緣.又類似名.隨名顯故.有餘師說.四無色藴.捨此身已轉趣 餘生.轉變如名.故標名稱。
觸何爲義頌曰. 觸六.三和生。
論曰.觸有六種.所謂眼觸乃至意觸。
此復是何.三和所生.謂根境識三和合故有别 觸生。
且五觸生可三和合.許根境識俱時起故.意根過去法或未來.意識現在.如何 和合。
此卽名和合.謂因果義成.或同一果故名和合.謂根境識三同順生觸故。
諸師 於此覺慧不同.有說三和卽名爲觸.彼引經證.如契經言如是三法聚集和合說名 爲觸。
有說别法與心相應三和所生說名爲觸.彼引經證.經言.雲何六六法門.一六 內處.二六外處.三六識身.四六觸身.五六受身.六六愛身.此契經中根境識外别說 六觸.故觸别有。
說卽三和名爲觸者.釋後所引六六經言.非由别說便有别體.勿受 及愛非法處攝。
無如是失離愛受觸别有所餘法處體故。
汝宗離觸無别有三.可觸 ******************** 及三差别而說。
雖有根境不發於識.而無有識不託根境.故已說三更别說觸.便成 無用。
有餘救言.非諸眼色皆諸眼識因.非諸眼識皆諸眼色果.非因果者别說爲三. 因果所收總立爲觸。
說離三和有别觸者.釋前所引如是三法聚集和合名觸經言. 我部所誦經文異此.或於因上假說果名.如說諸佛出現樂等。
如是展轉更相難釋 言論繁多故應且止。
然對法者說有别觸。
卽前六觸復合爲二.頌曰. 五相應有對. 第六俱增語。
論曰.眼等五觸說名有對.以有對根爲所依故.第六意觸說名增語.所以然者.增語 謂名.名是意觸所緣長境.故偏就此名增語觸.如說眼識但能了青不了是青.意識 了青亦了是青.故名爲長.故有對觸名從所依.增語觸名就所緣立。
有說意識語爲 增上方於境轉.五識不然.是故意識獨名增語.與此相應名增語觸.故有對觸名從 所依.增語觸名就相應立。
卽前六觸隨别相應.復成八種.頌曰. ******************** 明.無明
旣爾.此義應謂明無。
若爾.無明體應非有。
爲顯有體義不濫餘.頌曰. 明所治無明. 如非親.實等。
論曰.如諸親友所對怨敵.親友相違名非親友.非異親友非親友無.諦語名實.此所 對治虛誑言論名爲非實.非異於實亦非實無.等言爲顯非法非義非事等性.非異 非無.如是無明别有實體.是明所治.非異非無。
雲何知然。
說行緣故。
復有誠證.頌曰. 說爲結等故. 非惡慧見故. 與見相應故. 說能染慧故。
******************** 論曰.經說無明以爲結縛隨眠及漏
如惡妻子名無妻子.如是惡慧應名無明。
彼非無明有是 見故.諸染汙慧名爲惡慧.於中有見故非無明。
若爾.非見慧應許是無明。
不爾.無明 見相應故.無明若是慧.應見不相應.無二慧體共相應故。
又說無明能染慧故.如契 經言貪欲染心令不解脫.無明染慧令不清淨.非慧還能染於慧體.如貪異類能染 於心.無明亦應異慧能染。
如何不許諸染汙慧間雜善慧令不清淨說爲能染.如貪 染心令不解脫.豈必現起與心相應方說能染.然由貪力損縛於心令不解脫.後轉 滅彼貪熏習時心便解脫.如是無明染汙於慧令不清淨非慧相應.但由無明損濁 於慧.如是分别何理相違。
誰復能遮自所分别.然異慧類别有無明.如貪異心.此說 爲善。
有執煩惱皆是無明.此亦應同前理遮遣.若諸煩惱皆是無明.於結等中不應 别說.亦不應與見等相應.見等不應自相應故.或亦應說無明染心.若謂此中就差 注:
旣許無明别法爲體.應說此體其相雲何。
謂不了知諦寶 業果。
未測何相名不了知.爲異了知爲此非有.二俱有過.如無明說。
此謂了知所治 别法。
此復難測.其相是何。
此類法爾應如是說.如餘處言雲何爲眼.謂清淨色眼識 所依.無明亦然.唯可辯用。
大德法救.說此無明是諸有情恃我類性。
異於我漫.類體 是何。
經言我今如是知已.如是見已.諸所有愛諸所有見諸所有類性.諸我我所執 我慢執隨眠.斷遍知故無影寂滅.故知類性異於我慢。
寧知類性卽是無明。
不可說 爲餘煩惱故。
豈不可說爲餘慢等。
若更於此巨細硏尋.言論繁雜.故應且止。
名色何 義。
色如先辯.今唯辯名.頌曰. 名.無色四藴。
論曰.無色四藴何故稱名。
隨所立名根境勢力於義轉變.故說爲名。
雲何隨名勢力 轉變。
謂隨種種世共立名.於彼彼義轉變詮表.卽如牛馬色昧等名。
此復何緣標以 ******************** 名稱。
於彼彼境轉變而緣.又類似名.隨名顯故.有餘師說.四無色藴.捨此身已轉趣 餘生.轉變如名.故標名稱。
觸何爲義頌曰. 觸六.三和生。
論曰.觸有六種.所謂眼觸乃至意觸。
此復是何.三和所生.謂根境識三和合故有别 觸生。
且五觸生可三和合.許根境識俱時起故.意根過去法或未來.意識現在.如何 和合。
此卽名和合.謂因果義成.或同一果故名和合.謂根境識三同順生觸故。
諸師 於此覺慧不同.有說三和卽名爲觸.彼引經證.如契經言如是三法聚集和合說名 爲觸。
有說别法與心相應三和所生說名爲觸.彼引經證.經言.雲何六六法門.一六 內處.二六外處.三六識身.四六觸身.五六受身.六六愛身.此契經中根境識外别說 六觸.故觸别有。
說卽三和名爲觸者.釋後所引六六經言.非由别說便有别體.勿受 及愛非法處攝。
無如是失離愛受觸别有所餘法處體故。
汝宗離觸無别有三.可觸 ******************** 及三差别而說。
雖有根境不發於識.而無有識不託根境.故已說三更别說觸.便成 無用。
有餘救言.非諸眼色皆諸眼識因.非諸眼識皆諸眼色果.非因果者别說爲三. 因果所收總立爲觸。
說離三和有别觸者.釋前所引如是三法聚集和合名觸經言. 我部所誦經文異此.或於因上假說果名.如說諸佛出現樂等。
如是展轉更相難釋 言論繁多故應且止。
然對法者說有别觸。
卽前六觸復合爲二.頌曰. 五相應有對. 第六俱增語。
論曰.眼等五觸說名有對.以有對根爲所依故.第六意觸說名增語.所以然者.增語 謂名.名是意觸所緣長境.故偏就此名增語觸.如說眼識但能了青不了是青.意識 了青亦了是青.故名爲長.故有對觸名從所依.增語觸名就所緣立。
有說意識語爲 增上方於境轉.五識不然.是故意識獨名增語.與此相應名增語觸.故有對觸名從 所依.增語觸名就相應立。
卽前六觸隨别相應.復成八種.頌曰. ******************** 明.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