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一]得。
言前因者.謂能 作因.於六因中最初說故.後增上果此因所得.增上之果名增上果。
唯無障住有何 增上。
卽由無障得增上名.或能作因亦有勝力.如十處界於五識身.諸有情業於器 世界.耳等對於眼識生等亦有展轉增上生力.聞已便生欣見欲故.此等增上如應 當思。
同類遍行得等流果.此二因果皆似因[二]故。
俱有相應得士用果.非越士體有别 注:[一]三本次牒頌文前因增上果句.
[二]三本次牒頌文俱相應士用句.
********************
士用.卽此所得名士用果。
此士用名爲目何法。
卽目諸法所有作用.如士用故得士 用名.如世間說鴉足藥草醉象將軍。
爲唯此二有士用果.爲餘亦然。
有說餘因亦有 此果唯除異熟.由士用果與因俱生或無間生.異熟不爾。
有餘師說.此異熟因亦有 隔越遠士用果.譬如農夫所收果實。
異熟等果其相雲何。
頌曰. 異熟無記法. 有情.有記生. 等流似自因. 離繫由慧盡. 若因彼力生. 是果名士用. 除前有爲法. 有爲增上果。
論曰.唯於無覆無記法中有異熟果。
爲此亦通非有情[一]數。
唯局有情。
爲通等流及所 長養。
應知唯是有記所生.一切不善及善有漏能記異熟故名有記.從彼後時異熟 方起.非俱無間名有記生.如是名爲異熟果相。
非有情數亦從業生.何非異熟。
以共 有故.謂餘亦能如是受用.夫異熟果必無有能共受用義.非餘造業餘可因斯受異 熟果。
其增上果亦業所生.何得共受。
共業生[二]故。
似自因法名等流果.謂似同類遍行 注:[一]三本次牒頌文有情一語.
[二]三本次牒頌文等流似自因句.
********************
二因。
若遍行因亦得等流果.何不許此卽名同類因。
此果但由地等染故與因相似. 不由種類.若由種類果亦似因.此果所因乃名同類.故作是問.若是同類因亦遍行 因耶.應作四句.第一句者非遍行法爲同類因.第二句者他部遍法爲遍行因.第三 句者自部遍法爲遍行因.第四句者除前諸相。
由慧盡法名離繫果.滅故名盡.擇故 名慧.卽說擇滅名離繫[一]果。
若法因彼勢力所生卽說此法名士用果.如因下地加行 心力上地有漏無漏定生.及因清淨靜慮心力變化心生.如是等類擇滅.應言由道 力[二]得。
諸有爲法除前已生.是餘有爲之增上果。
士用增上二果何殊。
士用果名唯對 作者.增上果稱通對此餘.如匠所成對能成匠.具得士用增上果名.對餘非匠.唯增 上果。
於上所說六種因中.何位何因取果與果。
頌曰. 五取果唯現. 二與果亦然. 過現與二因. 一與唯過去。
論曰.五因取果.唯於現在定非過去彼已取故.亦非未來彼無用故.亦應如是說能 注:[一]三本次牒頌文若因彼力生二句.
[二]三本次牒頌文除前有爲法二句.
********************
作因.非定有果故此不[一]說。
俱有相應與果亦爾.唯於現在.由此二因取果與果必俱 時[二]故。
同類遍行二因與果通於過現。
過去可然.如何現在與等流果。
有等流果無間 生故.若果已生因便過去名已與果.不應更與。
善同類因有時取果而非與果.應作 四句.第一句者謂斷善根時最後所捨得.第二句者謂續善根時最初所得得應說 爾時續者前得.第三句者謂不斷善根於所餘諸位.第四句者謂除前相。
又於不善 同類因中亦有四句.第一句者謂離欲貪時最後所捨得.第二句者謂退欲貪時最 初所得得應說爾時退者前得.第三句者謂未離欲貪於所餘諸位.第四句者謂除 前相。
有覆無記同類因中亦有四句.於阿羅漢得時退時未得及餘.如理應說。
無覆 無記同類因中有順後句.謂與果時必亦取果.或時取果而非與果謂阿羅漢最後 諸藴。
約有所緣刹那差别善同類因亦有四句.第一句者謂善心無間起染無記心. 第二句者謂與上相違.第三句者謂善心無間還起善心.第四句者謂除前相.不善 注:[一]三本次牒頌文二與果亦然句.
[二]三本次牒頌文過現與二因句.
********************
心等如其所應亦有四句.準例應說。
取果與果其義雲[一]何。
能爲彼種故名取果.正與 彼力故名與果。
異熟與果唯於過去.由異熟果無與因俱及無間故。
復有餘師.前五 果外别說四果.一安立果.謂如水輪爲風輪果乃至草等爲大地果.二加行果.謂如 無生智等遠爲不淨等果.三和合果.謂如眼識等爲眼根等果.四修習果.謂如化心 等爲諸靜慮果。
如是四果.皆是士用增上果攝。
說因果已.復應思擇此中何法幾因 所生。
法略有四.謂染汙法.異熟生法.初無漏法.三所餘法。
餘法者何。
謂除異熟餘無 記法.除初無漏諸餘善法.如是四法.頌曰。
染汙異熟生. 餘初聖如次. 除異熟遍二. 及同類餘生. 此謂心心所. 餘及除相應。
論曰.諸染汙法.除異熟因.餘五因生.異熟生法.除遍行因.餘五因生.三所餘法.雙除 異熟遍行二因.餘四因生.初無漏法.雙除前二及同類因.餘三因生。
如是四法爲說 注:[一]三本次牒頌文一與唯過去句.
********************
何等。
謂心心所。
不相應行及色四法復幾因生。
如心心所所除因外及除相應.應知 餘法從四三二餘因所生.此中染汙異熟生法餘四因生.三所餘法餘三因生.初無 漏法餘二因生.一因生法決定無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六 ********************
言前因者.謂能 作因.於六因中最初說故.後增上果此因所得.增上之果名增上果。
唯無障住有何 增上。
卽由無障得增上名.或能作因亦有勝力.如十處界於五識身.諸有情業於器 世界.耳等對於眼識生等亦有展轉增上生力.聞已便生欣見欲故.此等增上如應 當思。
同類遍行得等流果.此二因果皆似因
俱有相應得士用果.非越士體有别 注:
此士用名爲目何法。
卽目諸法所有作用.如士用故得士 用名.如世間說鴉足藥草醉象將軍。
爲唯此二有士用果.爲餘亦然。
有說餘因亦有 此果唯除異熟.由士用果與因俱生或無間生.異熟不爾。
有餘師說.此異熟因亦有 隔越遠士用果.譬如農夫所收果實。
異熟等果其相雲何。
頌曰. 異熟無記法. 有情.有記生. 等流似自因. 離繫由慧盡. 若因彼力生. 是果名士用. 除前有爲法. 有爲增上果。
論曰.唯於無覆無記法中有異熟果。
爲此亦通非有情
唯局有情。
爲通等流及所 長養。
應知唯是有記所生.一切不善及善有漏能記異熟故名有記.從彼後時異熟 方起.非俱無間名有記生.如是名爲異熟果相。
非有情數亦從業生.何非異熟。
以共 有故.謂餘亦能如是受用.夫異熟果必無有能共受用義.非餘造業餘可因斯受異 熟果。
其增上果亦業所生.何得共受。
共業生
似自因法名等流果.謂似同類遍行 注:
若遍行因亦得等流果.何不許此卽名同類因。
此果但由地等染故與因相似. 不由種類.若由種類果亦似因.此果所因乃名同類.故作是問.若是同類因亦遍行 因耶.應作四句.第一句者非遍行法爲同類因.第二句者他部遍法爲遍行因.第三 句者自部遍法爲遍行因.第四句者除前諸相。
由慧盡法名離繫果.滅故名盡.擇故 名慧.卽說擇滅名離繫
若法因彼勢力所生卽說此法名士用果.如因下地加行 心力上地有漏無漏定生.及因清淨靜慮心力變化心生.如是等類擇滅.應言由道 力
諸有爲法除前已生.是餘有爲之增上果。
士用增上二果何殊。
士用果名唯對 作者.增上果稱通對此餘.如匠所成對能成匠.具得士用增上果名.對餘非匠.唯增 上果。
於上所說六種因中.何位何因取果與果。
頌曰. 五取果唯現. 二與果亦然. 過現與二因. 一與唯過去。
論曰.五因取果.唯於現在定非過去彼已取故.亦非未來彼無用故.亦應如是說能 注:
俱有相應與果亦爾.唯於現在.由此二因取果與果必俱 時
同類遍行二因與果通於過現。
過去可然.如何現在與等流果。
有等流果無間 生故.若果已生因便過去名已與果.不應更與。
善同類因有時取果而非與果.應作 四句.第一句者謂斷善根時最後所捨得.第二句者謂續善根時最初所得得應說 爾時續者前得.第三句者謂不斷善根於所餘諸位.第四句者謂除前相。
又於不善 同類因中亦有四句.第一句者謂離欲貪時最後所捨得.第二句者謂退欲貪時最 初所得得應說爾時退者前得.第三句者謂未離欲貪於所餘諸位.第四句者謂除 前相。
有覆無記同類因中亦有四句.於阿羅漢得時退時未得及餘.如理應說。
無覆 無記同類因中有順後句.謂與果時必亦取果.或時取果而非與果謂阿羅漢最後 諸藴。
約有所緣刹那差别善同類因亦有四句.第一句者謂善心無間起染無記心. 第二句者謂與上相違.第三句者謂善心無間還起善心.第四句者謂除前相.不善 注:
取果與果其義雲
能爲彼種故名取果.正與 彼力故名與果。
異熟與果唯於過去.由異熟果無與因俱及無間故。
復有餘師.前五 果外别說四果.一安立果.謂如水輪爲風輪果乃至草等爲大地果.二加行果.謂如 無生智等遠爲不淨等果.三和合果.謂如眼識等爲眼根等果.四修習果.謂如化心 等爲諸靜慮果。
如是四果.皆是士用增上果攝。
說因果已.復應思擇此中何法幾因 所生。
法略有四.謂染汙法.異熟生法.初無漏法.三所餘法。
餘法者何。
謂除異熟餘無 記法.除初無漏諸餘善法.如是四法.頌曰。
染汙異熟生. 餘初聖如次. 除異熟遍二. 及同類餘生. 此謂心心所. 餘及除相應。
論曰.諸染汙法.除異熟因.餘五因生.異熟生法.除遍行因.餘五因生.三所餘法.雙除 異熟遍行二因.餘四因生.初無漏法.雙除前二及同類因.餘三因生。
如是四法爲說 注:
謂心心所。
不相應行及色四法復幾因生。
如心心所所除因外及除相應.應知 餘法從四三二餘因所生.此中染汙異熟生法餘四因生.三所餘法餘三因生.初無 漏法餘二因生.一因生法決定無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