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五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六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七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三十
附錄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五
尊者世親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分别根品第二之三
如是已辯得非得相.同分者何。
頌曰. 同分有情等。
論曰.有别實物名爲同分.謂諸有情展轉類等。
本論說此名衆同分。
此復二種一無 差别.二有差别.無差别者.謂諸有情有情同分.一切有情各等有故.有差别者.謂諸 有情界地趣生種[一]姓男女近事苾芻學無學等各别同分.一類有情各等有故。
復有 法同分.謂隨藴處界。
若無實物無差别相名同分者.展轉差别諸有情中.有情有情 等無差别.覺及施設不應得有.如是藴等.等無差别.覺及施設.如理應知。
頗有死生 注:[一]原刻作性.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不捨不得.有情同分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謂是處死還生是處.第二句者謂入正性
離生位時捨異生同分得聖者同分.第三句者謂是趣死生餘趣等.第四句者謂除
前相。
若别有實物名異生同分.何用别立異生性耶.非異人同分别有人性故。
又非 世間現見同分以非色故.亦非覺慧所能了别無别用故.世雖不了有情同分而於 有情謂無差别.故設有體亦何所用。
又何因不許有無情同分.諸穀麥豆金鐵菴羅 半娜娑等.亦有自類互相似故。
又諸同分展轉差别.如何於彼更無同分.而起無别 覺施設耶。
又應顯成勝論所執.彼宗執有總同句義.於一切法總同.言智由此發生. 彼復執有同異句義.於異品類同異.言智由此發生。
毗婆沙師作如是說.彼執與此 義類不同.以說一物於多轉故.又縱於彼若顯不顯.然此同分必有實物.契經說故. 如世尊言.若還來此得人同分.乃至廣說。
雖有是說.而不說言别有實物名爲同分。
若爾所說同分是何。
卽如是類諸行生時.於中假立人同分等.如諸穀麥豆等同分。
******************** 此非善說違我宗故。
已辯同分.無想者何。
頌曰. 無想無想中 心心所法滅. 異熟居廣果。
論曰.若生無想有情天中.有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爲無想.是實有物能遮未來心心 所法令暫不起.如堰江河.此法一向.是異熟果。
誰之異熟。
謂無想定。
無想有情居在 何處。
居在廣果.謂廣果天中有高勝處如中間靜慮.名無想天。
彼爲恆無想爲亦有 想耶。
生死位中多時有想.言無想者.由彼有情中間長時想不起故.如契經說.彼諸 有情由想起故從彼處沒.然彼有情如久睡覺還起於想.從彼沒已必生欲界非餘 處所.先修定行勢力盡故於彼不能更修定故.如箭射空力盡便墮.若諸有情應生 彼處.必有欲界順後受業.如應生彼北俱盧洲必定應有生天之業。
已辯無想二定 者何謂無想定及滅盡定。
初無想定其相雲何。
頌曰. 如是無想定. 後靜慮.求脫. 善.唯順生受. 非聖.得一世。
******************** 論曰.如前所說有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爲無想.如是復有别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無 想定.無想者定名無想定.或定無想名無想定.說如是聲唯顯此定滅心心所與無 想同。
此在何地。
謂後靜慮.卽在第四靜慮非餘。
修無想定爲何所求。
謂求解脫.彼執 無想是真解脫.爲求證彼修無想定。
前說無想是異熟故無記性攝.不說自[一]成.今無
想定一向是善.此是善故能招無想有情天中五藴異熟。
旣是善性爲順何[二]受。
唯順 生受非順現後及不定受.若起此定後雖退失.傳說現身必還能起當生無想有情 天中.故得此定必不能入正性離生。
又許此定唯異生得.非諸聖者.以諸聖者於無 想定如見深坑不樂入故.要執無想爲真解脫起出離想而修此定.一切聖者不執 有漏爲真解脫及真出離.故於此定必不修行。
若諸聖者修得第四靜慮定時.爲如 靜慮亦得去來無想定不。
餘亦不得。
所以者何。
彼雖曾習以無心故.要大加行方便 修得.故初得時唯得一世.謂得現在.如初受得别解脫戒.得此定已.第二念等乃至 注:[一]陳本藏本次牒頌文善字.
[二]二本次牒頌文唯順生受.
********************
未捨亦成過去.以無心故無未來修。
次滅盡定.其相雲何。
頌曰. 滅盡定亦然. 爲靜住.有頂. 善.二受不定. 聖.由加行得. 成佛得.非前. 三十四念故。
論曰.如無想定.滅定亦然。
此亦然聲爲例何義。
例無想定心心所滅.如說復有别法 能令心心所滅名無想定.如是復有别法能令心心所滅名滅盡定。
如是二定差别 相者.前無想定爲求解脫.以出離想作意爲先.此滅盡定爲求靜住以止息想作意 爲先。
前無想定在後靜慮.此滅盡定唯在有頂.卽是非想非非想處。
此同前定.性唯 是善.非無記染.善等起故。
前無想定唯順生受.此滅盡定通順生後及不定受.謂約 異熟有順生受或順後受或不定受或全不受.謂若於下得般涅
頌曰. 同分有情等。
論曰.有别實物名爲同分.謂諸有情展轉類等。
本論說此名衆同分。
此復二種一無 差别.二有差别.無差别者.謂諸有情有情同分.一切有情各等有故.有差别者.謂諸 有情界地趣生種
復有 法同分.謂隨藴處界。
若無實物無差别相名同分者.展轉差别諸有情中.有情有情 等無差别.覺及施設不應得有.如是藴等.等無差别.覺及施設.如理應知。
頗有死生 注:
若别有實物名異生同分.何用别立異生性耶.非異人同分别有人性故。
又非 世間現見同分以非色故.亦非覺慧所能了别無别用故.世雖不了有情同分而於 有情謂無差别.故設有體亦何所用。
又何因不許有無情同分.諸穀麥豆金鐵菴羅 半娜娑等.亦有自類互相似故。
又諸同分展轉差别.如何於彼更無同分.而起無别 覺施設耶。
又應顯成勝論所執.彼宗執有總同句義.於一切法總同.言智由此發生. 彼復執有同異句義.於異品類同異.言智由此發生。
毗婆沙師作如是說.彼執與此 義類不同.以說一物於多轉故.又縱於彼若顯不顯.然此同分必有實物.契經說故. 如世尊言.若還來此得人同分.乃至廣說。
雖有是說.而不說言别有實物名爲同分。
若爾所說同分是何。
卽如是類諸行生時.於中假立人同分等.如諸穀麥豆等同分。
******************** 此非善說違我宗故。
已辯同分.無想者何。
頌曰. 無想無想中 心心所法滅. 異熟居廣果。
論曰.若生無想有情天中.有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爲無想.是實有物能遮未來心心 所法令暫不起.如堰江河.此法一向.是異熟果。
誰之異熟。
謂無想定。
無想有情居在 何處。
居在廣果.謂廣果天中有高勝處如中間靜慮.名無想天。
彼爲恆無想爲亦有 想耶。
生死位中多時有想.言無想者.由彼有情中間長時想不起故.如契經說.彼諸 有情由想起故從彼處沒.然彼有情如久睡覺還起於想.從彼沒已必生欲界非餘 處所.先修定行勢力盡故於彼不能更修定故.如箭射空力盡便墮.若諸有情應生 彼處.必有欲界順後受業.如應生彼北俱盧洲必定應有生天之業。
已辯無想二定 者何謂無想定及滅盡定。
初無想定其相雲何。
頌曰. 如是無想定. 後靜慮.求脫. 善.唯順生受. 非聖.得一世。
******************** 論曰.如前所說有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爲無想.如是復有别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無 想定.無想者定名無想定.或定無想名無想定.說如是聲唯顯此定滅心心所與無 想同。
此在何地。
謂後靜慮.卽在第四靜慮非餘。
修無想定爲何所求。
謂求解脫.彼執 無想是真解脫.爲求證彼修無想定。
前說無想是異熟故無記性攝.不說自
旣是善性爲順何
唯順 生受非順現後及不定受.若起此定後雖退失.傳說現身必還能起當生無想有情 天中.故得此定必不能入正性離生。
又許此定唯異生得.非諸聖者.以諸聖者於無 想定如見深坑不樂入故.要執無想爲真解脫起出離想而修此定.一切聖者不執 有漏爲真解脫及真出離.故於此定必不修行。
若諸聖者修得第四靜慮定時.爲如 靜慮亦得去來無想定不。
餘亦不得。
所以者何。
彼雖曾習以無心故.要大加行方便 修得.故初得時唯得一世.謂得現在.如初受得别解脫戒.得此定已.第二念等乃至 注:
次滅盡定.其相雲何。
頌曰. 滅盡定亦然. 爲靜住.有頂. 善.二受不定. 聖.由加行得. 成佛得.非前. 三十四念故。
論曰.如無想定.滅定亦然。
此亦然聲爲例何義。
例無想定心心所滅.如說復有别法 能令心心所滅名無想定.如是復有别法能令心心所滅名滅盡定。
如是二定差别 相者.前無想定爲求解脫.以出離想作意爲先.此滅盡定爲求靜住以止息想作意 爲先。
前無想定在後靜慮.此滅盡定唯在有頂.卽是非想非非想處。
此同前定.性唯 是善.非無記染.善等起故。
前無想定唯順生受.此滅盡定通順生後及不定受.謂約 異熟有順生受或順後受或不定受或全不受.謂若於下得般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