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五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六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七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三十 附錄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四 尊者世親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今應思擇一切有爲如相不同生亦各異.爲有諸法決定俱生。

    有定俱生。

    謂一切法 略有五品.一色.二心.三心所.四心不相應行.五無爲.無爲無生.此中不說。

    今先辯色 決定俱生.頌曰. 欲微聚無聲. 無根有八事. 有身根九事. 十事有餘根。

     論曰.色聚極細立微聚名.爲顯更無細於此者.此在欲界無聲無根.八事俱生隨一 不減。

    雲何八事。

    謂四大種.及四所造色香味觸。

    無聲有根諸極微聚此俱生事或九 或[二]十.有身根聚九事俱生.八事如前.身爲第[三]九.有餘根聚十事俱生.九事如前.加眼 注: [一]陳本卷第三. [二]陳本藏本次牒頌文有身根九事句.梵本文略. [三]三本次牒頌文十事有餘根句. ******************** 等一.眼耳鼻舌必不離身.展轉相望處各别故.於前諸聚若有聲生.如次數增九十 十一.以有聲處不離根生.謂有執受大種因起。

    四大種不相離生於諸聚中.堅濕煖 動.雲何隨一可得非餘。

    於彼聚中勢用增者明了可得.餘體非無.如覺針鋒與籌合 觸.如嘗鹽味與麨合味。

    雲何於彼知亦有餘。

    由有攝熟長持業故。

    有說遇緣堅等便 有流等相故.如水聚中由極冷故有煖相起.雖不相離而冷用增.如受及聲用有勝 劣。

    有餘師說.於此聚中餘有種子未有體相.故契經說.於木聚中有種種界.界謂種 子。

    如何風中知有顯色。

    此義可信不可比知.或所合香現可取故.香與顯色不相離 故。

    前說色界香味並無.故彼無聲有六七八.有聲有七八九俱生.此可準知.故不别 說。

    此中言事爲依體說.爲依處說。

    若爾何過。

    二俱有過.若依體說.八九十等便爲太 少.由諸微聚必有形色.有多極微共積集故.重性輕性定隨有一.滑性澀性隨一亦 然.或處有冷有饑有渴.是則所言有太少過.若依處說.八九十等便爲太多.由四大 ******************** 種觸處攝故應說四等.是則所言有太多失。

    二俱無過.應知此中所言事者.一分依 體說.謂所依大種.一分依處說.謂能依造色。

    若爾.大種事應成多造色.各别依一四 大種故。

    應知此中依體類說.諸四大種類無别故。

    何用分别如是語爲.語隨欲生.義 應思擇。

    如是已辯色定俱生.餘定俱生今次當辯.頌曰. 心心所必俱. 諸行相.[一]或得。

     論曰.心與心所必定俱生.隨闕一時餘則不起.諸行卽是一切有爲.謂色心心所心 不相應行.前必俱言流至於此.謂色心等諸行生時必與有爲四相俱起.言或得者. 謂諸行內唯有情法與得俱生.餘法不然.是故言或。

    向言心所何者是耶頌曰 心所且有五. 大地法等異。

     論曰.諸心所法且有五品.何等爲五.一大地法.二大善地法.三大煩惱地法.四大不 善地法.五小煩惱地法.地謂行處.若此是彼所行處.卽說此爲彼法地.大法地故.名 注: [一]三本此二字屬下句. ******************** 爲大地.此中若法大地所有.名大地法.謂法恆於一切心有。

    彼法是何。

    頌曰. 受想思觸欲. 慧念與作意 勝解三摩地. 遍於一切心。

     論曰.傳說如是所列十法諸心刹那和合遍有。

    此中受.謂三種領納.苦樂俱非有差 别故。

    想.謂於境取差别相。

    思.謂能令心有造作。

    觸.謂根境識和合生.能有觸對。

    欲.謂 希求所作事業。

    慧.謂於法能有簡擇。

    念.謂於緣明記不忘。

    作意.謂能令心警覺。

    勝解. 謂能於境印可。

    三摩地.謂心一境性。

    諸心心所異相微細.一一相續分别尚難.況一 刹那俱時而有.有色諸藥色根所取.其味差别尚難了知.況無色法唯覺慧取。

    如是 已說十大地法.大善法地名大善地.此中若法大善地所有.名大善地法.謂法恆於 諸善心有。

    彼法是何。

    頌曰. 信及不放逸. 輕安捨慚愧. 二根及不害 勤唯遍善心。

     論曰.如是諸法唯遍善心。

    此中信者.令心澄淨.有說於諦實業果中現前忍許.故名 ******************** 爲信。

    不放逸者.修諸善法。

    離諸不善法復何名修。

    謂此於善專注爲性.餘部經中有 如是釋能守護心名不放逸。

    輕安者.謂心堪任性。

    豈無經亦說有身輕安耶。

    雖非無 說.此如身受.應知亦爾。

    如何可立此爲覺支。

    應知此中身輕安者.身堪任性。

    復如何 說此爲覺支。

    能順覺支.故無有失.以身輕安能引覺支心輕安故。

    於餘亦見有是說 耶。

    有如經說.喜及順喜法名喜覺支.瞋及瞋因緣名瞋恚蓋.正見正思惟正勤名慧 藴.思惟及勤雖非慧性隨順慧故亦得慧名.故身輕安順覺支故得名無失.心平等 性無警覺性說名爲捨。

    如何可說於一心中有警覺性無警覺性.作意與捨二相應 起。

    豈不前說諸心心所其相微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