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可了知。

    有雖難了.由審推度而復可知.此最難 知.謂相違背而不乖反。

    此有警覺.於餘則無.二旣懸殊.有何乖反。

    若爾不應同緣一 境.或應一切皆互相應。

    如是種類所餘諸法.此中應求如彼理趣.今於此中應知亦 爾。

    慚愧二種.如後當釋。

    二根者.謂無貪無瞋.無癡善根慧爲性故.前已說在大地法 ******************** 中.不重說爲大善地法。

    言不害者.謂無損惱。

    勤.謂令心勇悍爲性。

    如是已說大善地 法.大煩惱法地名大煩惱地.此中若法大煩惱地所有名大煩惱地法.謂法恆於染 汙心有。

    彼法是何。

    頌曰. 癡逸怠不信 惛掉[一]恆唯染。

     論曰.此中癡者.所謂愚癡.卽是無明.無智無顯。

    逸.謂放逸.不修諸善.是修諸善所對 治法。

    怠.謂懈怠.心不勇悍.是前所說勤所對治。

    不信者.謂心不澄淨.是前所說信所 對治。

    惛.謂惛沉.對法中說.雲何惛沉.謂身重性心重性.身無堪任性.心無堪任性.身 惛沉性心惛沉性.是名惛沉。

    此是心所.如何名身。

    如身受言.故亦無失。

    掉.謂掉舉.令 心不靜。

    唯有如是六種名大煩惱地法。

    豈不根本阿毗達磨中說有十種大煩惱地 法.又於彼論不說惛沉.何者爲十.謂不信懈怠.失念心亂.無明不正知.非理作意邪 勝解.掉舉放逸。

    天愛.汝今但知言至.不閑意旨。

    意旨者何。

    謂失念心亂不正知非理 注: [一]陳本藏本此三字屬下句. ******************** 作意邪勝解.已說彼在大地法中.不應重立爲大煩惱地法.如無癡善根慧爲體故 非大善地法.彼亦應爾.卽染汙念名爲失念.染汙等持名爲心亂.諸染汙慧名不正 知.染汙作意勝解名爲非理作意及邪勝解.故說若是大地法亦大煩惱地法耶.應 作四句.第一句謂受想思觸欲.第二句謂不信懈怠無明掉舉放逸.第三句謂如前 說念等五法.第四句謂除前相。

    有執邪等持非卽是心亂.彼作四句與此不同。

    又許 惛沉通與一切煩惱相應.不許說在大煩惱地法.於誰有過。

    有作是言應說在此.而 不說者順等持故.彼謂諸有惽沉行者速發等持非掉舉行。

    誰惽沉行非掉舉行.誰 掉舉行非惽沉行.此二未嘗不俱行故。

    雖爾應知隨增說行。

    雖知說行隨用偏增.而 依有體建立地法.故此地法唯六義成。

    此唯遍染心俱起.非餘故。

    如是已說大煩惱 地法.大不善法地名大不善地.此中若法大不善地所有名大不善地法.謂法恆於 不善心有。

    彼法是何。

    頌曰. ******************** 唯遍不善心. 無慚及無愧。

     論曰.唯二心所但與一切不善心俱謂無慚愧.故唯二種名此地法.此二法相如後 當辯。

    如是已說大不善地法.小煩惱法地名小煩惱地.此中若法小煩惱地所有名 小煩惱地法.謂法少分染汙心俱。

    彼法是何。

    頌曰. [一]忿覆慳嫉惱  害恨諂誑憍. 如是類名爲  小煩惱地法。

     論曰.如是類法.唯修所斷意識地起無明相應各别現行故.名爲小煩惱地法.此法 如後隨煩惱中當廣分别。

    如是已說五品心所.復有此餘不定心所惡作睡眠尋伺 等法此中應說。

    於何心品有幾心所決定俱生。

    頌曰. 欲有尋伺故. 於善心品中  二十二心所. 有時增惡作. 於不善不共. 見俱唯二十. 四煩惱忿等  惡作二十一. 有覆有十八. 無覆許十二. 睡眠遍不違. 若有皆增一。

     注: [一]藏本此頌譯成五句. ******************** 論曰.且欲界中心品有五.謂善唯一.不善有二.謂不共無明相應及餘煩惱等相應. 無記有二.謂有覆無記及無覆無記。

    然欲界心定有尋伺故.善心品必二十二心所 俱生.謂十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及不定二謂尋與[一]伺.非諸善心皆有惡作.有時增數 至二十三。

    惡作者何。

    惡所作體名爲惡作.應知此中緣惡作法說名惡作.謂緣惡作 心追悔性.如緣空解脫門說名爲空.緣不淨無貪說爲不淨。

    又見世間約所依處說 能依事.如言一切村邑國土皆來集會.惡作卽是追悔所依.故約所依說爲惡作。

    又 於果體假立因名.如說此六觸處.應知名宿作業。

    若緣未作事.雲何名惡作。

    於未作 事亦立作名.如追悔言我先不作如是事業是我惡作。

    何等惡作說名爲善。

    謂於善 惡不作作中心追悔性.與此相違名爲不善.此二各依二處而[二]起。

    若於不善不共心 品必有二十心所俱生.謂十大地法.六大煩惱地法.二大不善地法.幷二不定謂尋 與伺。

    何等名爲不共心品。

    謂此心品唯有無明.無有所餘貪煩惱等。

    於不善見相應 注: [一]陳本藏本次牒頌文有時增惡作句. [二]三本次牒頌文於不善不共二句. ******************** 心品亦有二十心所俱生.名卽如前不共品說.非見增故有二十一.以卽於十大地 法中慧用差别說爲見故.言不善見相應心者.謂此心中或有邪見.或有見取.或戒 禁[一]取。

    於四不善貪瞋慢疑煩惱心品有二十一心所俱生.二十如不共.加貪等隨一. 於前所說忿等相應隨煩惱品亦二十一心所俱生.二十如不共.加忿等隨一。

    不善 惡作相應心品亦二十一心所俱生.謂卽惡作第二十一。

    略說不善不共及見相應 品中唯有二十.餘四煩惱及隨煩惱相應品中有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