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資助眠睡等持勝緣所益名所長養.有說梵行亦能長養.此唯無損 非别有益.長養相續常能護持異熟相續.猶如外郭防援內城。

    聲有等流及所長養 注: [一]梵藏本八無礙一語屬下頌. [二]藏本次二頌各譯成五句. ******************** 無異熟生.所以者何.隨欲轉故。

    若爾.不應施設論說善修遠離麤惡語故.感得大士 梵音聲相。

    有說聲屬第三傳故.雖由彼生而非異熟.謂從彼業生諸大種.從諸大種 緣擊發聲。

    有說聲屬第五傳故.雖由彼生而非異熟.謂彼業生異熟大種.從此傳生 長養大種.此復傳生等流大種.此乃生聲。

    若爾身受從業所生大種生故.應非異熟 若受如聲.便違正[一]理。

    八無礙者.七心法界.此有等流異熟生性.同類遍行因所生者. 是等流性.若異熟因所引生者.名異熟生.諸無礙法無積集故.非所長[二]養。

    餘.謂餘四 色香味觸.皆通三種.有異熟生.有所長養.有等流性。

    實唯法者.實謂無爲以堅實故. 此法界攝.故唯法界獨名有[三]實。

    意.法.意識.名爲後三.於六三中最後說故.唯此三界 有一刹那.謂初無漏苦法忍品非等流故名一刹那.此說究竟非等流者.餘有爲法 無非等流.苦法忍相應心名意界意識界.餘俱起法名爲法界。

    如是已說異熟生等. 今應思擇.若有眼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亦眼識耶.若眼識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 注: [一]陳本藏本次牒頌文八無礙等流亦異熟生性二句. [二]三本次牒頌文餘三一語. [三]陳本藏本次牒頌文刹那唯後三句. ******************** 亦眼界耶.如是等問今應略答。

    頌曰. 眼與眼識界  獨俱得非等。

     論曰.獨得者.謂或有眼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非眼識.謂生欲界漸得眼根.及無色 沒生二三四靜慮地時.或有眼識先不成就今得成就非眼界.謂生二三四靜慮地 眼識現起.及從彼沒生下地時.俱得者.謂或有二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謂無色沒 生於欲界.及梵世時.非者.俱非.謂除前相。

    等謂若有成就眼界亦眼識耶.應作四句. 第一句者.謂生二三四靜慮地眼識不起.第二句者.謂生欲界未得眼根及得已失. 第三句者.謂生欲界得眼不失.及生梵世.若生二三四靜慮地正見色時.第四句者. 謂除前相。

    如是眼界與色界眼識與色界得成就等.如理應思.爲攝如是所未說義. 是故頌中總復言等。

    如是已說得成就等.十八界中.幾內幾外。

    頌曰. 內十二眼等.  色等六爲外。

     ******************** 論曰.[一]六根六識.十二名內.外謂所餘色等六境.我依名內.外謂此餘。

    我體旣無.內外 何[二]有。

    我執依止故.假說心爲我.故契經說.由善調伏我智者得生天.世尊餘處說調 伏心.如契經言.應善調伏心心調能引樂.故但於心假說爲我.眼等爲此所依.親近 故說名內.色等爲此所緣.疎遠故說名外。

    若爾.六識應不名內.未至意位非心依故。

     至意位時不失六識界.未至意位亦非越意相.若異此者.意界唯應在過去世.六識 唯在現在未來.便違自宗許十八界皆通三世.又若未來現在六識無意界相.過去 意界亦應不立.相於三世無改易故。

    已說內外十八界中.幾是同分.幾彼同分。

    頌曰. 法同分餘二.  作不作自業。

     論曰.法同分者.謂一法界唯是同分.若境與識定爲所緣.識於其中已生生法.此所 緣境說名同分.無一法界不於其中已正當生無邊意識.由諸聖者決定生心觀一 切法皆爲無我.彼除自體及俱有法餘一切法皆爲所緣.如是所除亦第二念心所 注: [一]陳本藏本長行初釋雲.何者十二.次牒頌文色等句再釋. [二]正理六.經主我謂心與根所依近爲內不然.心是一切非唯我.心所亦我性.心所亦近所依心亦當名內.上座謂意根爲所依時爲內爲所緣時爲外亦非. ******************** 緣境.此二念心緣一切境無不周遍.是故法界恆名同分。

    餘二者.謂餘十七界皆有 同分及彼同分。

    何名同分彼同分耶。

    謂作自業不作自業.若作自業名爲同分.不作 自業名彼同分。

    此中眼界於有見色已正當見名同分眼.如是廣說.乃至意界各於 自境應說自用.迦濕彌羅國毗婆沙師說.彼同分眼但有四種.謂不見色已正當滅 及不生法.西方諸師說有五種.謂不生法復開爲二一有識屬二無識屬.乃至身界 應知亦然.意彼同分.唯不生法色界爲眼已正當見.名同分色.彼同分色亦有四種. 謂非眼見已正當滅及不生法.廣說乃至觸界亦爾.各對自根應說自用。

    應知同分 及彼同分眼.若於一是同分於餘一切亦同分.彼同分亦如是.廣說乃至意界亦爾. 色卽不然.於見者是同分.於不見者是彼同分.所以者何.色有是事謂一所見亦多 所見.如觀月儛相撲等色.眼無是事.謂一眼根二能見色.眼不共故依一相續建立 同分及彼同分.色是共故依多相續建立同分及彼同分.如說色界.聲香味觸應知 ******************** 亦爾。

    聲可如色.香味觸三至根方取.是不共故.一取非餘.理應如眼等.不應如色說。

     雖有是理.而容有共.所以者何.香等三界.於一及餘皆有可生鼻等識義.眼等不然. 故如色說.眼等六識同分彼同分生不生法故.如意界說。

    雲何同分彼同分義。

    根境 識三更相交涉故名爲分.或復分者是已作用.或復分者是所生觸.同有此分.故名 同分.與此相違.名彼同分.由非同分與彼同分種類分同.名彼同分。

    已說同分及彼 同分.十八界中.幾見所斷.幾修所斷.幾非所斷。

    頌曰. 十五唯修斷.  後三界通三. 不染非六生.  色定非見斷。

     論曰.十五界者.謂十色界及五識界.唯修斷者.此十五界唯修所[一]斷.後三界者.意界 法界及意識界.通三者.謂此後三界各通三種.八十八隨眠及彼俱有法幷隨行得 皆見所斷.諸餘有漏皆修所斷.一切無漏皆非所斷。

    豈不更有見所斷法.謂異生性. 及招惡趣身語業等.此與聖道極相違故。

    雖爾.此法非見所斷.略說彼[二]相.謂不染法. 注: [一]三本次牒頌文後三界通三句. [二]三本次牒頌文不染非六生色定外見斷二句. ******************** 非六生.色.定非見斷。

    其異生性是不染汚無記性攝.已離欲者斷善根者猶成就故. 此異生性若見所斷.苦法忍位應是異生。

    六謂意處.異此而生名非六生.是從眼等 五根生義.卽五識等。

    色謂一切身語業等。

    前及此色定非見斷.所以者何.非迷諦理 親發起故。

    如是已說見所斷等.十八界中.幾是見.幾非見。

    頌曰. 眼法界一分.  八種說名見. 五識俱生慧.  非見不度故. 眼見色同分.  非彼能依識. 傳說不能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