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本改.
[二]正理三.無餘位諸藴息.處界猶隨.又三無爲上聚義無非門族義亦無.不應例失.
********************
次第。
或隨界别立藴次第.謂欲界中.有謂妙欲.色相顯了.色界靜慮.有勝喜等.受相 顯了.三無色中.取空等相.想相顯了.第一有中.思最爲勝.行相顯了.此卽識住.識住 其中.顯似世間田種次第.是故諸藴次第如是.由此五藴無增減過。
卽由如是諸次 第因離行别立受想二藴.謂受與想於諸行中.相麤.生染.類食同助.二界中強.故别 立藴。
處界門中應先辯說六根次第.由斯境識次第可知.頌曰. 前五境唯現. 四境唯所造. 餘用遠速明. 或隨處次第。
論曰.於六根中眼等前五唯取現境.是故先說.意境不定.三世無爲.或唯取一.或二 三四。
所言四境唯所造者.前流至此.五中前四境唯所造是故先說.身境不定.或取 大種.或取造色.或二俱取。
餘謂前四.如其所應用遠速明.是故先說.謂眼耳根取遠 境故.在二先說.二中眼用遠故先說.遠見山河不聞聲故.又眼用速先遠見人.撞擊 鍾皷後聞聲故.鼻舌兩根用俱非遠.先說鼻者由速明故.如對香美諸飲食時.鼻先 注:[一]陳本藏本次牒頌文餘用遠速明句.
********************
齅香.舌後嘗[一]味。
或於身中隨所依處上下差别說根次第.謂眼所依最居其上.次耳 鼻舌.身多居下.意無方處.有卽依止諸根生者.故最後[二]說。
何緣十處皆色藴攝.唯於 一種立色處名.又十二處體皆是法.唯於一種立法處名。
頌曰. 爲差别最勝. 攝多增上法. 故一處名色. 一名爲法處。
論曰.爲差别者.爲令了知境有境性種種差别.故於色藴就差别相建立十處不總 爲一.若無眼等差别想名而體是色立名色處.此爲眼等名所簡别.雖摽總稱而卽 别名.又諸色中色處最勝.故立通名.由有對故手等觸時卽便變壞.及有見故可示 在此在彼差别.又諸世間唯於此處同說爲色.非於眼等.又爲差别立一法處.非於 一切.如色應知.又於此中攝受想等衆多法故.應立通名.又增上法.所謂涅槃.此中 攝故獨名爲法。
有餘師說.色處中有二十種色最麤顯故.肉天聖慧三眠境故.獨立 色名.法處中有諸法名故.諸法智故獨立法名。
諸契經中有餘種種藴及處界名想 注:[一]陳本藏本次牒頌文或隨處次第句。
[二]正理三.三根橫列理實應爾.經主意就根依處假說如此.經主或言似通異釋.故今於此别作頌文.前五用先起.五用初二遠.三用初二明或隨處次第.六根五先起功用意後方生.五根眼耳用遠先說.三根用明鼻先舌次身後.
********************
可得.爲卽此攝爲離此耶。
彼皆此攝.如應當知.且辯攝餘諸藴名想.頌曰. 牟尼說法藴. 數有八十千. 彼體語或名. 此色行藴攝。
論曰.諸說佛教語爲體者.彼說法藴皆色藴攝.諸說佛教名爲體者.彼說法藴皆行 藴攝。
此諸法藴其量雲何。
頌曰.[一]有言諸法藴. 量如彼論說. 或隨藴等言. [二]如實行對治。
論曰.有諸師言.八萬法藴.一一量等法藴足論.謂彼一一有六千頌.如對法中法藴 足說。
或說法藴隨藴等言.一一差别數有八萬.謂藴處界緣起諦食靜慮無量無色 解脫勝處徧處覺品神通無諍願智無礙解等一一教門.名一法[三]藴。
如實說者.所化 有情有貪瞋等八萬行别.爲對治彼八萬行故世尊宣說八萬法[四]藴。
如彼所說八萬 法藴.皆此五中二藴所攝。
如是餘處說藴處界.類亦應然.頌曰. 如是餘藴等. 各隨其所應. 攝在前說中. 應審觀自相。
注:[一]三本此半頌合作一句雲.或說如論量.
[二]三本此句衍爲半頌雲.然諸行對治說隨順法藴.
[三]三本次牒頌文如實行對治句.(原爲二句).
[四]正理三.此卽順隨藴等言.八萬法藴.光記六.真諦解雲雲.
********************
論曰.餘契經中諸藴處界隨應攝在前所說中.如此論中所說藴等.應審觀彼一一
自相。
且諸經中說餘五藴.謂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五藴.彼中戒藴此色藴攝.彼餘 四藴此行藴攝。
又諸經說十遍處等.前八遍處無貪性故此法處攝.若兼助伴五藴 性故.卽此意處法處所攝.攝八勝處應知亦爾.空識遍處空無邊等四無色處.四藴 性故.卽此意處法處所攝.五解脫處慧爲性故.此法處攝.若兼助伴.卽此聲意法處 所攝.復有二處謂無想有情天處及非想非非想處.初處卽此十處所攝無香味故 後處卽此意法處攝四藴性故。
又多界經說界差别有六十二.隨其所應當知皆此 十八界攝。
且彼經中所說六界.地水火風四界已說.空識二界未說.其相爲卽虛空 名爲空界爲一切識名識界耶。
不爾。
雲何。
頌曰. 空界謂竅隙. 傳說是明闇. 識界有漏識. 有情生所依。
論曰.諸有門牕及口鼻等內外竅隙名爲空界。
如是竅隙雲何應知。
傳說竅隙卽是 ******************** 明闇.非離明闇竅隙可取.故說空界明闇爲體.應知此體不離[一]晝夜。
卽此說名隣阿 伽色.傳說阿伽謂積集色.極能爲礙故名阿伽.此空界色與彼相隣是故說名隣阿 伽色。
有說阿伽卽空界色.此中無礙故名阿伽.卽阿伽色餘礙相隣是故說名隣阿 伽色。
諸有漏識名爲識界。
雲何不說諸無漏識爲識界耶。
由許六界是諸有情生所 依故.如是諸界從續生心至命終心恆持生故.諸無漏法則不如是。
彼六界中前四 卽此觸界所攝.第五卽此色界所攝.第六卽此七心界攝.彼經餘界如其所應皆卽 此中十八界攝。
[二]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注:
[一]正理三.上座譬喻虛空非實.空界亦非實.然藉光明虛空顯了.又經言內外空界非無爲法可言內外.空界非能障而是所障.經說實有六界成假士夫.又是顯色性故染色性故卽由此因證體是色.如何空與空界體非是實.
[二]原刻尾題作說一切有部俱舍論.今改正.次後各卷均同.
********************
或隨界别立藴次第.謂欲界中.有謂妙欲.色相顯了.色界靜慮.有勝喜等.受相 顯了.三無色中.取空等相.想相顯了.第一有中.思最爲勝.行相顯了.此卽識住.識住 其中.顯似世間田種次第.是故諸藴次第如是.由此五藴無增減過。
卽由如是諸次 第因離行别立受想二藴.謂受與想於諸行中.相麤.生染.類食同助.二界中強.故别 立藴。
處界門中應先辯說六根次第.由斯境識次第可知.頌曰. 前五境唯現. 四境唯所造. 餘用遠速明. 或隨處次第。
論曰.於六根中眼等前五唯取現境.是故先說.意境不定.三世無爲.或唯取一.或二 三四。
所言四境唯所造者.前流至此.五中前四境唯所造是故先說.身境不定.或取 大種.或取造色.或二俱取。
餘謂前四.如其所應用遠速明.是故先說.謂眼耳根取遠 境故.在二先說.二中眼用遠故先說.遠見山河不聞聲故.又眼用速先遠見人.撞擊 鍾皷後聞聲故.鼻舌兩根用俱非遠.先說鼻者由速明故.如對香美諸飲食時.鼻先 注:
或於身中隨所依處上下差别說根次第.謂眼所依最居其上.次耳 鼻舌.身多居下.意無方處.有卽依止諸根生者.故最後
何緣十處皆色藴攝.唯於 一種立色處名.又十二處體皆是法.唯於一種立法處名。
頌曰. 爲差别最勝. 攝多增上法. 故一處名色. 一名爲法處。
論曰.爲差别者.爲令了知境有境性種種差别.故於色藴就差别相建立十處不總 爲一.若無眼等差别想名而體是色立名色處.此爲眼等名所簡别.雖摽總稱而卽 别名.又諸色中色處最勝.故立通名.由有對故手等觸時卽便變壞.及有見故可示 在此在彼差别.又諸世間唯於此處同說爲色.非於眼等.又爲差别立一法處.非於 一切.如色應知.又於此中攝受想等衆多法故.應立通名.又增上法.所謂涅槃.此中 攝故獨名爲法。
有餘師說.色處中有二十種色最麤顯故.肉天聖慧三眠境故.獨立 色名.法處中有諸法名故.諸法智故獨立法名。
諸契經中有餘種種藴及處界名想 注:
彼皆此攝.如應當知.且辯攝餘諸藴名想.頌曰. 牟尼說法藴. 數有八十千. 彼體語或名. 此色行藴攝。
論曰.諸說佛教語爲體者.彼說法藴皆色藴攝.諸說佛教名爲體者.彼說法藴皆行 藴攝。
此諸法藴其量雲何。
頌曰.
論曰.有諸師言.八萬法藴.一一量等法藴足論.謂彼一一有六千頌.如對法中法藴 足說。
或說法藴隨藴等言.一一差别數有八萬.謂藴處界緣起諦食靜慮無量無色 解脫勝處徧處覺品神通無諍願智無礙解等一一教門.名一法
如實說者.所化 有情有貪瞋等八萬行别.爲對治彼八萬行故世尊宣說八萬法
如彼所說八萬 法藴.皆此五中二藴所攝。
如是餘處說藴處界.類亦應然.頌曰. 如是餘藴等. 各隨其所應. 攝在前說中. 應審觀自相。
注:
且諸經中說餘五藴.謂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五藴.彼中戒藴此色藴攝.彼餘 四藴此行藴攝。
又諸經說十遍處等.前八遍處無貪性故此法處攝.若兼助伴五藴 性故.卽此意處法處所攝.攝八勝處應知亦爾.空識遍處空無邊等四無色處.四藴 性故.卽此意處法處所攝.五解脫處慧爲性故.此法處攝.若兼助伴.卽此聲意法處 所攝.復有二處謂無想有情天處及非想非非想處.初處卽此十處所攝無香味故 後處卽此意法處攝四藴性故。
又多界經說界差别有六十二.隨其所應當知皆此 十八界攝。
且彼經中所說六界.地水火風四界已說.空識二界未說.其相爲卽虛空 名爲空界爲一切識名識界耶。
不爾。
雲何。
頌曰. 空界謂竅隙. 傳說是明闇. 識界有漏識. 有情生所依。
論曰.諸有門牕及口鼻等內外竅隙名爲空界。
如是竅隙雲何應知。
傳說竅隙卽是 ******************** 明闇.非離明闇竅隙可取.故說空界明闇爲體.應知此體不離
卽此說名隣阿 伽色.傳說阿伽謂積集色.極能爲礙故名阿伽.此空界色與彼相隣是故說名隣阿 伽色。
有說阿伽卽空界色.此中無礙故名阿伽.卽阿伽色餘礙相隣是故說名隣阿 伽色。
諸有漏識名爲識界。
雲何不說諸無漏識爲識界耶。
由許六界是諸有情生所 依故.如是諸界從續生心至命終心恆持生故.諸無漏法則不如是。
彼六界中前四 卽此觸界所攝.第五卽此色界所攝.第六卽此七心界攝.彼經餘界如其所應皆卽 此中十八界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