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實論卷第十八

關燈
知虛誑如幻.阿羅漢亦不見幻.故知隨以何慧證諸法滅是名證漏盡智通。

     忍智品第一百九十八 問曰.經中說若行者有七方便三種觀義於此法中速得漏盡.是何智耶。

    答曰.七方便 名聞慧思慧.所以者何.心未定者作如是觀.謂此是色.色集.色滅.及色滅道.色味.過.出。

     問曰.若是聞思慧者.何故言速得漏盡。

    答曰.雖是聞慧思慧.如是分別五陰能破我心. 故說速得漏盡。

    三種觀智.謂觀有爲法無常苦無我.若以陰界入門觀有爲法則無義 利。

    問曰.若爾者前過中已說無常苦.出中已說無我.何故復說此三種觀耶。

    答曰.習學 三種.先聞思慧然後修慧.先於聞思慧中說七種.後修慧中說三種.所以者何.若無常 苦壞相名壞無常非行無常.雖說除欲染不說雲何除.後乃說三種觀義。

    問曰.何謂八 忍。

    答曰.若有智能破假名是名爲忍.是忍在[一]煖頂忍世閒第一法中。

    問曰.行者亦於佛 法僧及戒等中忍.何故但說八耶。

    答曰.以勝故說.勝名近道.此慧爲智故名爲忍.如爲 注: [一]原刻作暖.今依麗刻改.次後均同. ******************** 苦法智名苦法忍如是等.所以者何.先用順道思慧後得現智.如牧象人先觀象跡以 比智知在此中後則現見.行者亦爾.先以忍比智思量泥洹然後以智現見.故經中說 知者見者能得漏盡。

     九智品第一百九十九 問曰.有論師言阿羅漢證盡智時得世俗九智.謂欲界繫善無記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善無記.是事雲何。

    答曰.非一切阿羅漢盡得諸禪定.雲何當得九智。

    問曰.一切阿羅漢 皆得禪定.但非一切皆能現入。

    答曰.若不能現入雲何名得.如人言知書而不識一字. 是事亦爾。

    問曰.若人離欲而未能現入初禪.是人命終不生彼耶。

    答曰.經中說先此閒 入後當生彼.今雲何此閒不入而能生彼。

    問曰.若離欲時過去未來諸禪皆本得.得以 此報生。

    答曰.未來業無作無起不應得報.過去諸禪曾於心生若與果報.則無所害。

    又 不應得未來諸業.若可得者一切未來皆應可得.以何障故有得不得。

    問曰.若未來法 不可得者.學人不應八分成就.無學不應十分成就.所以者何.若依第二禪等入正法 ******************** 位是人未來得正思惟.又若行者盡智現前爾時未來世得正見.有人依無色定得羅 漢果.是人未來得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

    又若人依第三禪等得聖道得未來喜.如是 等法則應皆無.故知有未來法。

    又若無未來修者雲何當得諸果諸禪定等.行者若在 道比智中悉得初果所攝諸智諸定.若不爾果等應數數得.所以者何.諸果皆應現前 時得是事不可.故知應有未來中修。

    答曰.汝言無諸分者此無所妨.所以者何.我說戒 等諸分以次第得非一時得。

    故非難也。

    汝言諸得其種類.行者得苦智時餘苦智種皆 名爲得.如得人種故名得人相.亦不名於念念中漸得人相.是事亦爾。

    問曰.行者所有 苦等諸智次第得者皆已捨離.更一時得須陀洹果所攝諸智。

    答曰.無漏諸智得則不 失。

    問曰.若先得不失則得行無別.所以者何.得果者卽是行者.有此等過。

    答曰.若無差 別有何咎耶.如成就果者亦名行者.此亦如是。

    又是人更得勝法故有差別.是故無過. 如受五戒者更得出家律儀亦不失本戒。

    又得果者不以見道故有差別.如人雖知初 事更以勝事故有差別.此事亦爾.故知無未來得。

    又行者住空無我智.爾時雲何得世 ******************** 閒法.故知得盡智時不得世智。

    問曰.此諸世智共盡智得與阿羅漢作入出定心。

    答曰. 阿羅漢心相續生念念皆淨.若更得九智眼等皆應更得.若不爾不應但得九智。

    又說 未來修者皆無因緣.所以者何.此等說見諦道中但修相似智.思惟道中亦修相似及 不相似.見諦道中不修上地.思惟道中修.道比智中不修世俗善.餘智中修.無礙道中 不修他心智.信解脫轉爲見到時一切無礙解脫道中不修世俗道.時解脫轉爲不壞 解脫時九無礙八解脫道中不修世俗道第九解脫道中修.微細心中不修一切無漏. 如是等皆無因緣.是故汝今若說正因若應信受。

    若以學習爲修.在煖等中時上諸善 根一切皆修.以悉增益故.如誦習經書則皆明利.是故在煖等法時乃至盡智一切皆 修.若不爾當說正因。

     十智品第二百 十智.法智.比智.他心智.名字智.四諦智.盡智.無生智。

    [一]知現在法是名法智.如經中說佛 告阿難汝於此法如是見知如是通達.過去未來亦如是知。

    應言現在法智.今不說現 注: [一]法智比智時別處通義.(章十五.十智.) ******************** 在故但說法智.如經中說愚者貴現在法智者貴未來.又說現在諸欲未來諸欲皆是 魔網魔繫魔縛.如是等中皆說現語.略現語故但說法智。

    知餘殘法名曰比智.餘謂過 去未來諸法。

    次現法後知故名比智.所以者何.先現知已然後比知.法智名現智.隨此 法智思量比知名爲比智。

    問曰.比智是無漏智.無漏智雲何名比智。

    答曰.世閒亦有比 智.所以者何.法智比智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皆有有漏無漏.是諸智在煖等法 中是有漏.入法位所得名無漏。

    問曰.有人言知欲界諸行諸行集諸行滅諸行滅道名 爲法智.知色無色界諸行四種名爲比智.是事雲何。

    答曰.經中說佛告阿難過去未來 世中亦如是知.無有經說色無色界諸行中智名爲比智。

    又經中說行者應念我今爲 現色之所侵食.過去[一]亦曾爲色之所侵食.未來中色亦當侵食。

    又經中說生緣老死.去 來世中亦復如是.如馬鳴菩薩說偈.如現在火熱去來火亦熱.現在五陰苦去來陰亦 苦.如是等苦諸大論師亦如是說。

    又知過去未來世法名爲比智亦有道理.所以者何. 行者於去來現在苦中厭離.厭離名於此法中生真智慧.如現在行苦去來諸行亦如 注: [一]原刻此二字作曾又.今依麗刻改. ******************** 是苦.今以何智知去來法.若是法智色無色界諸行亦有去來於彼中知亦應名法智. 然則唯是法智無比智也.若色無色界去來行中別有智者欲界去來行中亦應別更 有智。

    以此義故諸論師言有得未得故次第見諦.欲界苦名得.色無色界苦名未得.是 故不可一時並知.若未得苦以比智知.今欲界中所未得苦亦應以比智知。

    問曰.以何 智爲斷結道。

    答曰.[一]但用法智.比智在方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