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實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無我行.於五陰中不見衆生是名空行.見五陰亦無是無我行。
何以知之. 經中說見色無體性.見受想行識無體性。
又經中說因無性得解脫.故知色性非真實 有受想行識性非真實有。
又經中說五陰皆空如幻.不可說幻爲真實.幻若真實有不 名爲幻.亦不可言無.但以無實能爲誑惑。
又此行者觀一切空.故知五陰非真實有.如 破一相故不見壁等一法.五陰亦爾.無一實法。
問曰.若色等法亦非真實.今應唯一世 諦。
答曰.滅是第一義諦故有.如經中說妄謂虛誑.諦名如實.滅卽是如實決定故名第 一義有。
又行者生真實智.一切有爲皆悉空無.故知滅是第一義有。
問曰.汝說見五陰 中無衆生.因何五陰說名衆生.爲有漏爲無漏。
答曰.亦有漏亦無漏。
問曰.經中說若見 衆生皆是見五受陰。
答曰.無漏法亦在衆生數.不在非衆生數木石等中.故知亦因無 漏諸陰名爲衆生.又若聖人在無漏心.爾時亦名有心衆生.故無漏心亦名衆生一切 諸陰皆名受陰.從受生故。
問曰.雲何知皆從受生。
答曰.無漏法皆從布施持戒修定等 ******************** 業心中生.無則不生.如經中說爲無明所覆愛結所繫故愚夫得此身.智者亦如是.身 卽受陰。
問曰.若一切陰皆名受陰.漏無漏陰有何差別。
答曰.一切諸陰從受生故皆名 受陰.但不受後身故名無漏.是名差別。
陰與受陰俱從受生故曰受陰.是故此經不相 違背.是二行皆緣無所有.若色等法空及體性滅皆是無所有。
問曰.此二皆緣五陰.經 中說見色空無我.見受想行識空無我。
答曰.因諸陰見空無我.所以者何.於衆生因緣 有見衆生空.亦見色等法滅。
問曰.是則俱緣.若行者念諸陰及空卽名緣陰及無所有。
答曰.行者於衆生因緣中不見衆生故卽生空心然後見空.又於五陰滅中不見色體 性受想行識體性.故知此二皆無所有緣。
見智品第一百九十三 問曰.正見正智有何差別。
答曰.卽是一體無有差別。
正見二種.世閒出世閒.世閒者謂 有罪福等.出世閒者謂能通達苦等諸諦.正智亦爾。
問曰.汝說見智相不如是.所以者 何.諸忍但見非智.盡智無生智及五識相應慧但智非見。
答曰.何故諸忍非智。
問曰以 ******************** 未知欲知故名未知根.若苦法忍是智.苦法忍知已.苦法智應名知根不名未知根.是 故忍非智也。
又經中說若行者於是諸法少能以慧觀忍名未訖竟.訖竟名智.若忍名 觀未訖。
又初無漏慧始見名忍.不應以初見爲智。
又忍時不了.智時決了。
又忍生時疑 猶隨逐.故忍非智。
答曰.[一]忍卽是智.所以者何.欲樂忍皆是一義.行者先知苦已然後忍
樂.若先不知.何所忍樂。
又少語中但說觀忍而不說智.然則應受行果者無智。
若汝意 謂行者有智而名爲忍.爾亦應受忍卽是智。
又經中說行者知時見時卽得漏盡。
又說 知見得是一義。
又佛說苦智集滅道智不說有忍.故知智卽是忍。
又佛解脫義中說如 實知故名智.忍亦如實知故不應有異。
若汝以未知根故名爲忍者.是事不然.我等不 說先忍後智.於一心中卽名忍智.是經義不成.汝雲何以不成相成。
汝言忍名未訖.我 已先答.謂先知後忍.當知忍卽爲訖.若不知[二]訖雲何能忍。
汝言忍時未了.汝法中以忍 斷結.如其不了何能斷結。
汝言忍時疑猶隨逐.若爾見諦道中皆有疑隨.是中智生皆 應非智。
又無有分別是忍是智.如世閒觀隨順四諦亦名爲忍亦名爲智.無漏忍智亦 注:[一]一切對治道通名忍智義.(章九.斷結.)
[二]原刻作說.今依麗刻改.
********************
應如是。
問曰.盡智無生智但智非見。
答曰.有何因緣。
問曰.經中別說正見正智.故智非 見。
答曰.若爾則正見不名正智.若汝謂正見是正智.正智亦應是正見。
又五分法身從 慧品中別說解脫[一]知見應當非慧.然則盡智無生智亦非是慧。
今卽正見以異相故說 名正智.謂盡一切煩惱於阿羅漢心中生故說名正智。
問曰.若正智卽是正見.則阿羅 漢不名十分成就。
答曰.體一而異名.如法智苦智。
又說阿羅漢名八功德福田成就.是 故正智卽是正見。
又六和敬中第六和敬說名同見.若如汝說則盡無生智不名和敬。
又正觀故名正見.盡無生智以正觀故亦名正見。
問曰.五識相應慧但智非見。
答曰.何 故非見。
問曰.五識皆無分別.以初在緣故見名思惟觀察。
又五識但緣現在.是故非見。
答曰.是中無覺觀故不能分別.若言初在緣故非見.是事不然.所以者何.汝法眼識有 相續緣如意識故.不應言初在緣.若爾意識亦不應有見.汝又說緣現在故非見.是亦 不然.他心智亦緣現在.是亦應非見。
五識中無真實[二]知.以無行故.亦常隨假名故.見智
慧等一切皆無.況但無見。
問曰.有人言眼根名見.是事雲何。
答曰.眼根非見.眼識能緣. 注:[一][二]原刻作智.今依麗刻改.
********************
隨俗言說故曰眼見。
問曰.有人言有八見.謂五邪見世閒正見學見無學見.除此八見 餘慧不名爲見.是事雲何。
答曰.若見智得解了達證皆是一義.若言此見此非見.皆自 憶想分別說。
問曰.經中說知者見者則得漏盡.有何差別。
答曰.若智初破假名名爲知. 入法位已則名爲見.始觀名知.達了名見.有如是法深淺差別。
成實論卷第十九 ********************
何以知之. 經中說見色無體性.見受想行識無體性。
又經中說因無性得解脫.故知色性非真實 有受想行識性非真實有。
又經中說五陰皆空如幻.不可說幻爲真實.幻若真實有不 名爲幻.亦不可言無.但以無實能爲誑惑。
又此行者觀一切空.故知五陰非真實有.如 破一相故不見壁等一法.五陰亦爾.無一實法。
問曰.若色等法亦非真實.今應唯一世 諦。
答曰.滅是第一義諦故有.如經中說妄謂虛誑.諦名如實.滅卽是如實決定故名第 一義有。
又行者生真實智.一切有爲皆悉空無.故知滅是第一義有。
問曰.汝說見五陰 中無衆生.因何五陰說名衆生.爲有漏爲無漏。
答曰.亦有漏亦無漏。
問曰.經中說若見 衆生皆是見五受陰。
答曰.無漏法亦在衆生數.不在非衆生數木石等中.故知亦因無 漏諸陰名爲衆生.又若聖人在無漏心.爾時亦名有心衆生.故無漏心亦名衆生一切 諸陰皆名受陰.從受生故。
問曰.雲何知皆從受生。
答曰.無漏法皆從布施持戒修定等 ******************** 業心中生.無則不生.如經中說爲無明所覆愛結所繫故愚夫得此身.智者亦如是.身 卽受陰。
問曰.若一切陰皆名受陰.漏無漏陰有何差別。
答曰.一切諸陰從受生故皆名 受陰.但不受後身故名無漏.是名差別。
陰與受陰俱從受生故曰受陰.是故此經不相 違背.是二行皆緣無所有.若色等法空及體性滅皆是無所有。
問曰.此二皆緣五陰.經 中說見色空無我.見受想行識空無我。
答曰.因諸陰見空無我.所以者何.於衆生因緣 有見衆生空.亦見色等法滅。
問曰.是則俱緣.若行者念諸陰及空卽名緣陰及無所有。
答曰.行者於衆生因緣中不見衆生故卽生空心然後見空.又於五陰滅中不見色體 性受想行識體性.故知此二皆無所有緣。
見智品第一百九十三 問曰.正見正智有何差別。
答曰.卽是一體無有差別。
正見二種.世閒出世閒.世閒者謂 有罪福等.出世閒者謂能通達苦等諸諦.正智亦爾。
問曰.汝說見智相不如是.所以者 何.諸忍但見非智.盡智無生智及五識相應慧但智非見。
答曰.何故諸忍非智。
問曰以 ******************** 未知欲知故名未知根.若苦法忍是智.苦法忍知已.苦法智應名知根不名未知根.是 故忍非智也。
又經中說若行者於是諸法少能以慧觀忍名未訖竟.訖竟名智.若忍名 觀未訖。
又初無漏慧始見名忍.不應以初見爲智。
又忍時不了.智時決了。
又忍生時疑 猶隨逐.故忍非智。
答曰.
又少語中但說觀忍而不說智.然則應受行果者無智。
若汝意 謂行者有智而名爲忍.爾亦應受忍卽是智。
又經中說行者知時見時卽得漏盡。
又說 知見得是一義。
又佛說苦智集滅道智不說有忍.故知智卽是忍。
又佛解脫義中說如 實知故名智.忍亦如實知故不應有異。
若汝以未知根故名爲忍者.是事不然.我等不 說先忍後智.於一心中卽名忍智.是經義不成.汝雲何以不成相成。
汝言忍名未訖.我 已先答.謂先知後忍.當知忍卽爲訖.若不知
汝言忍時未了.汝法中以忍 斷結.如其不了何能斷結。
汝言忍時疑猶隨逐.若爾見諦道中皆有疑隨.是中智生皆 應非智。
又無有分別是忍是智.如世閒觀隨順四諦亦名爲忍亦名爲智.無漏忍智亦 注:
問曰.盡智無生智但智非見。
答曰.有何因緣。
問曰.經中別說正見正智.故智非 見。
答曰.若爾則正見不名正智.若汝謂正見是正智.正智亦應是正見。
又五分法身從 慧品中別說解脫
今卽正見以異相故說 名正智.謂盡一切煩惱於阿羅漢心中生故說名正智。
問曰.若正智卽是正見.則阿羅 漢不名十分成就。
答曰.體一而異名.如法智苦智。
又說阿羅漢名八功德福田成就.是 故正智卽是正見。
又六和敬中第六和敬說名同見.若如汝說則盡無生智不名和敬。
又正觀故名正見.盡無生智以正觀故亦名正見。
問曰.五識相應慧但智非見。
答曰.何 故非見。
問曰.五識皆無分別.以初在緣故見名思惟觀察。
又五識但緣現在.是故非見。
答曰.是中無覺觀故不能分別.若言初在緣故非見.是事不然.所以者何.汝法眼識有 相續緣如意識故.不應言初在緣.若爾意識亦不應有見.汝又說緣現在故非見.是亦 不然.他心智亦緣現在.是亦應非見。
五識中無真實
問曰.有人言眼根名見.是事雲何。
答曰.眼根非見.眼識能緣. 注:
問曰.有人言有八見.謂五邪見世閒正見學見無學見.除此八見 餘慧不名爲見.是事雲何。
答曰.若見智得解了達證皆是一義.若言此見此非見.皆自 憶想分別說。
問曰.經中說知者見者則得漏盡.有何差別。
答曰.若智初破假名名爲知. 入法位已則名爲見.始觀名知.達了名見.有如是法深淺差別。
成實論卷第十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