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實論卷第十八

關燈
一切未離欲人皆不能觀眼無常耶。

    答曰.此言少失.應說現在起貪不能 觀眼無常。

    又成就中而有差別.有人貪等厚重常來在心則能障定.若薄而不能常則 不能爲難。

    又經中說十三惡法皆名定難.十三白法皆是順定.所謂佛言若不斷三法 則不能度老病死謂貪恚癡.若不斷三法則不能斷貪恚癡謂身見戒取疑.次有三法 謂邪念邪行沒心.次有三法謂妄憶不安慧亂心.次有三法謂調戲不守諸根破戒.次 有三法謂不信邪戒懈怠.次有三法謂不喜善人惡聞正法喜出他過.次有三法謂不 恭敬難可與語習惡知識.若不斷三法則不能斷不恭敬難與語惡知識謂無慚無愧 放逸。

    若能斷無慚無愧放逸則能斷不恭敬難與語習惡知識.乃至能斷身見戒取疑 則能斷貪恚癡.度老病死。

    是中度老病死謂無餘泥洹.斷貪恚癡謂阿羅漢果有餘泥 洹.斷身見戒取疑謂三沙門果.斷邪念邪行沒心謂在[一]煖等達分善根.斷妄憶念不安 注: [一]原刻作暖.今依麗刻改. ******************** 慧亂心謂修四憶念處.斷調戲不守諸根破戒謂受出家戒.斷不喜善人惡聞正法喜 出他過.不信邪戒懈怠.不恭敬難可與語習惡知識.無慚無愧放逸.謂在家清淨。

    所以 何者.若人獨處爲惡不羞是名無慚.此人於後惡心轉增衆中爲惡亦無所恥是名無 愧.失善法本二白法故常隨惡法是名放逸。

    以成就此三惡法故不受所尊師長教誨 名無恭敬.反戾師教名難與語.如是則遠離師長親近惡人名習惡知識。

    於此中從無 慚生無恭敬.從無愧生難與語.從放逸生習惡知識.故爲不信受邪戒法常爲懈怠。

    習 近惡人教令不信言爲惡無報.或聞行惡得報卽便受行雞狗等法望速畢罪.受行此 法不覺有利故生懈怠。

    以懈怠故不喜善人謂無真實行正行者.亦惡聞正法謂行正 法皆如邪法無所利益.以心濁故喜出他過謂他行法皆如自己都無所得。

    如是不能 制煩惱故心則戲調.以戲調故不攝諸根則能破戒。

    以破戒故妄生憶念.行不安慧.心 志散亂。

    便生邪念.生邪念故便行邪道.行邪道時不得利故心則迷沒。

    心不明故.不斷 三結。

    不斷三結故.不能斷貪等煩惱.病等諸衰。

    與此相違名爲白法。

    又有愁憂定難.行 ******************** 者生念我於爾所年月歲數不能得定故生愁憂。

    又貪著喜味亦是定難。

    又有不樂定 難.雖得好處善師等緣心亦不樂。

    又貪等諸蓋皆名定難。

    取要言之.乃至衣服飲食等 法減損善根增長不善皆名定難.應當覺知勤求捨離。

     止觀品第一百八十七 問曰.佛處處經中告諸比丘若在阿蘭若處若在樹下若在空舍應念二法所謂止觀. 若一切禪定等法皆悉應念.何故但說止觀。

    答曰.止名定.觀名慧.一切善法從修生者 此二皆攝.及在散心聞思等慧亦此中攝.以此二事能辦道法。

    所以者何.止能遮結.觀 能斷滅。

    止如捉草.觀如鎌刈。

    止如掃地.觀如除糞。

    止如揩垢.觀如水洗。

    止如水浸.觀如 火熟.止如附癰.觀如刀決。

    止如起脈.觀如刺血。

    止制調心.觀起沒心。

    止如灑金.觀如火 炙。

    止如牽繩.觀如用剗。

    止如鑷鑷刺.觀如翦刀翦髮。

    止如器鉀.觀如兵杖。

    止如平立.觀 如發箭。

    止如服膩.觀如投藥。

    止如調泥.觀如印印。

    止如調金.觀如造器。

    又世閒衆生皆 墮二邊若苦若樂.止能捨樂.觀能離苦。

    [一]又[二]七淨中戒淨心淨名止.餘五名觀。

    八大人覺 注: [一]原刻作有.今依麗刻改. [二]道品止觀分別義.(章十六.道品.) ******************** 中六覺名止.二覺名觀。

    四憶處中三憶處名止.第四憶處名觀。

    四如意足名止.四正勤 名觀。

    五根中四根名止.慧根名觀。

    力亦如是。

    七覺分中三覺分名止.三覺分名觀.念則 俱隨。

    八道分中三分名戒.二分名止.三分名觀.戒亦屬止。

    又止能斷貪.觀除無明.如經 中說修止則修心修心則貪愛斷.修觀則修慧修慧則無明斷。

    又離貪故心得解脫.離 無明故慧得解脫.得二解脫更無餘事.故但說二。

    問曰.若止觀能修心修慧.修心慧故 能斷貪及無明.何故定說止能修心能斷貪愛觀能修慧能斷無明。

    答曰.散心者諸心 相續行色等中.此相續心得止則息故說止能修心.從息心生智故說觀能修慧.以生 觀已後有所修皆名修慧.初慧名觀後名爲慧。

    若經中說修止斷貪.是說遮斷.何以知 之.色等外欲中生貪若得止藥則不復生.如經中說行者得淨喜時捨不淨喜。

    若說無 明斷.是究竟斷.何以知之.無明斷故貪等煩惱斷滅無餘。

    經中亦說離貪故心得解脫 是名遮斷.離無明故慧得解脫是畢竟斷.有二種解脫.時解脫不壞解脫.時解脫是遮 斷.不壞解脫是畢竟斷。

    問曰.時解脫是五種阿羅漢無漏解脫.不壞解脫是不壞法阿 ******************** 羅漢無漏解脫.何故但說遮斷耶。

    答曰.此非無漏解脫.所以者何.時解脫名但以上力 少時遮結而未能永斷.後則還發.故非無漏。

    又此解脫名時愛解脫.漏盡阿羅漢無所 可愛。

    問曰.若爾則無聖所愛戒。

    答曰.以諸學人漏未盡故我心時發.是故於戒生愛.非 阿羅漢我心永滅而生愛也。

    問曰.瞿提阿羅漢於時解脫六返退失.恐第七退故以刀 自害.若失有漏不應自害.故知時解脫不名有漏。

    答曰.此人退失所用斷結禪定.於此 定中六返退失.第七時還得此定便欲自殺.爾時尋得阿羅漢道。

    是故魔王謂學人死 繞屍四邊徧求其識.來白佛言世尊雲何汝弟子未漏盡而死.佛言此人已拔愛根得 入泥洹。

    問曰.若斷貪名遮斷者.經中說從貪心得解脫.從恚癡慧得解脫.又說斷貪喜 故心得好解脫.又說從欲漏心得解脫.如是皆應名遮解脫非實解脫。

    答曰.是中亦說 無明斷.故知是畢竟解脫。

    若說斷貪或是遮斷或畢竟斷.若不生真智則是遮斷.隨生 真智是畢竟斷.無有用止能畢竟斷貪.若然者外道亦能畢竟斷貪.而實不然.故知但 是遮斷。

    問曰.經中說以止修心依觀得解脫.以觀修心依止得解脫.是事雲何。

    答曰.行 ******************** 者若因禪定生緣滅智是名以止修心依觀得解脫.若以散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