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實論卷第十八

關燈
成實論卷第十九 成實論卷第二十 成實論卷第十八 訶棃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善覺品第一百八十三 出覺者.心樂遠離.若離五欲及色無色界.樂此遠離故名出覺。

    此遠離樂無諸苦故.隨 貪著有苦.無貪著則樂。

    於諸覺中二覺名樂.謂無瞋無惱覺.所以者何.此二覺名安隱 覺.如如來品中說如來常有二覺現前謂安隱覺及遠離覺.安隱覺者卽是不瞋惱覺. 遠離覺者卽是出覺。

    又念此三覺則福增長.亦能成心定.又心得清淨。

    又念此三覺能 障諸纏.諸纏斷故速能證斷。

    又行者以樂遠離多集善法故.能速得解脫。

    八大人覺者. 佛法中若少欲者能得利益非多欲者.知足者遠離者精進者正憶者定心者智慧者 無戲論者能得利益非戲論者.是名爲八。

    少欲名行者.爲修道故必欲所須.但不多求 餘無用物.是名少欲。

    知足者.有人若以因緣若爲持戒若令他人心得清淨是故少取. ******************** 而心不以爲足.若人少取心以爲足是名知足。

    有人雖取少物而求好者.是名少欲非 知足也.若趣得少物是名知足。

    問曰.若取所須名少欲者.一切衆生皆名少欲.以其各 有所須故。

    答曰.行者以不著心取但爲用故故不多取.不如世人爲嚴飾名聞長取多 物。

    問曰.行者何故少欲知足。

    答曰.於守護等中見有過患.又畜無用物是愚癡相.又出 家人不應積聚與白衣同.以此過故少欲知足。

    又行者若不少欲知足則貪心漸增.爲 財利故求不應求。

    又貪樂財利終無安隱.以深著故。

    又是人出家爲遠離樂.以貪利故 忘其所爲。

    又亦不能捨諸煩惱.所以者何.外物尚不能捨.況內法耶。

    又見利養是衰惱 因.如雹害禾.是故常習少欲知足。

    又見施物難償.如負債不償後受苦惱。

    又見利養是 諸佛等善人所棄.如佛說我不近利養利養勿近我。

    又此行者善法充足故捨利養.如 佛說諸天尚不能得出樂離樂寂滅樂真智樂如我所得.故捨利養。

    又如舍利弗說.我 善修無相以空三昧觀.一切外萬物視之如涕唾。

    又行者不見受欲有厭足者.如飲鹹 水不能除渴.是故勤求智慧爲足。

    又見多欲者常發願求求多得少.故常有苦。

    又見乞 ******************** 求者人所輕賤.不加敬仰如少欲者。

    又出家多求非其所應.人與不取則是所宜.是故 應行少欲知足。

    遠離者.若於在家出家人中行身遠離.於諸煩惱行心遠離.是名遠離。

     問曰.行者何故遠離。

    答曰.諸出家人雖未得道以遠離爲樂.諸白衣等處在女色憒閙 之中終無安樂。

    又若遠離則心易寂滅.如水不擾自然澄清.故行遠離。

    又此遠離法爲 恆沙等諸佛所讚.何以知之.佛見比丘近聚落宴坐心則不悅.又見比丘空處睡臥佛 則心喜.所以者何.近聚宴坐多諸因緣散亂定心令應得不得應證不證.空處睡臥雖 小懈怠.若起求定則散心能攝攝心能得解脫。

    又因取相故起貪等煩惱.空處無色等 相煩惱易斷.如火無薪則自然滅。

    又經中說若比丘樂於衆住樂雜言說不離衆故尚 不能得愛緣解脫.何況能得不壞解脫.遠離行者必能俱證。

    又如燈離風則能明照.行 者如是遠離行故能逮真智。

    精進者.行者若行正勤斷不善法修集善法.是中勤行故 名精進。

    如是則能得佛法利.所以者何.以集善法日日增長.如優鉢羅鉢頭摩等隨水 增長.懈怠行者猶如木杵從初成來日日減盡。

    又精進者以得利故心常歡喜.懈怠行 ******************** 者惡法覆心恆懷苦惱。

    又精進者於念念中善法常增長無有減損。

    又深行精進得最 勝處謂諸佛道.如經中佛語阿難深修精進能至佛道。

    又精進者定心易得。

    又鈍根精 進尚於生死速得解脫.利根懈怠則不能得。

    又所有今世後世世閒出世閒利皆因精 進.一切世閒所有衰惱皆因懈怠。

    如是見懈怠過精進利益故念精進。

    正憶者.常於身 受心法修正安念。

    問曰.念此四法得何等利。

    答曰.惡不善法不來入心.如善守備則惡 人不入。

    又如瓶滿更不受水.此人如是善法充滿不容諸惡。

    又若修此正憶則攝解脫 分一切善法.如飲海水則飲衆流.以一切水在大海故。

    又修此憶名住自在行處.煩惱 魔民所不能壞.如鷹鵽喻。

    又此人心安住難動.如圓瓶入制。

    又此人不久當得利益.如 比丘尼經中說.諸比丘尼問阿難言大德我等善修念處覺異於本.阿難言善此法應 爾。

    定心者.若習定心得微妙利.如經中說修定心者能如實知。

    又以此人身得過人法. 謂身出水火飛行自在等。

    又此人得樂.乃至諸天及梵王等所不能及。

    又此人名爲所 應爲.不應爲者則不爲也。

    又善修習定則善法常增。

    又修習定者後心不悔.是人名爲 ******************** 得出家果.亦名順佛教者.不如餘人空受供養.是人能報施福餘人不能。

    又此定心法 諸佛賢聖皆所親近。

    又能堪受一切善法。

    又若定心能成則得聖道.若不能成則生淨 天謂色無色界.所以者何.以布施等不能得如是事.謂能究竟不造諸惡.如經中說若 小兒從生習慈能起惡心思惡事不.不也世尊.此皆是定力。

    又定心名真智慧因.真智 慧能盡諸行.諸行盡故諸苦惱滅。

    又行者於一切世閒出世閒事應念卽辦不勞加功. 餘人尚不能發心量其所得.故說定心能獲利益。

    智慧者.智者心中不生煩惱.若生卽 滅.如一渧水墮熱鐵上。

    又智者心不起諸想.若起卽滅.如條上露見日則晞。

    又若有智 眼能觀佛法.如有目者日能爲用。

    又智者名得佛法分.如所生子得父財分。

    又智慧者 名曰有命.餘則名死。

    又智慧者名真道人.能知道故。

    又智者知佛法味.如舌根不壞能 別五味。

    又智慧者於佛法中心定不動.猶如石山風不能動。

    又智慧者名信.以得四信 不隨他故。

    又得聖慧根名佛弟子.餘人名外凡夫.故說智者能得利益。

    無戲論者.若一 異論名爲戲論.如阿難問舍利弗若六觸入離欲滅盡更有餘耶.舍利弗言若六觸入 ******************** 離欲盡滅已若有餘是不可論.而汝論耶.若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問答亦爾。

    問曰.是 事何故不可論耶。

    答曰.此問實我法若一若異是故不答.我無決定.但五陰中假名字 說.若以有無等答卽墮斷常.若以因緣說我則非戲論。

    又若人見衆生空法空則無戲 論.故說無戲論者得佛法利。

    是名具足善覺。

     後五定具品第一百八十四 具善信解者.行者若能好樂泥洹憎惡生死.名善信解.如是信解速得解脫。

    又樂泥洹 者心無所著。

    又樂泥洹則無怖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