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實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有如是業.雖有退因
緣而不速退.如欲天等雖有善業亦生惡道.是事亦爾。
問曰.行慈三昧者.何故兵刃水 火不能害耶。
答曰.是善福深厚諸惡不加.亦爲諸天所守護故。
問曰.經說與慈俱修覺 意.有漏無漏雲何俱修。
答曰.是慈與覺意相順.如經中說若人一心聽法則能斷五蓋 修七覺意.不可聽法亦修覺意。
又經中說汝等比丘修習慈心我保汝得阿那含果.慈 心雖不斷結.先以慈心集諸福德智慧利故得聖道慧能斷諸結.故說修慈得阿那含。
與慈修覺亦復如是。
問曰.阿羅漢斷衆生想.雲何行無量心。
答曰.阿羅漢雖入慈心.不 注:[一]四無量通緣三界義.(章十一.四無量.)
[二]一切處入四無量義.(章十一.四無量.)又慈悲觀一切地所攝義.(章十二.五停心.)
********************
能集成慈業.以不受生故。
問曰.諸佛世尊大悲雲何。
答曰.諸佛世尊有如是不思議智. 雖知諸法畢竟空而能行大悲深於凡夫.但不得定衆生相。
問曰.悲與大悲有何差別。
答曰.悲名但心憐愍.能成辦事故名大悲.所以者何.菩薩見衆生苦.爲盡此苦勤修精 進。
又於無量劫修習所成故名大悲。
又以智眼見衆生苦.決定發心要當除滅故名大 悲。
又多所利益故名大悲。
亦無障礙故名大悲.所以者何.悲心或念他惡故生障礙.大 悲於種種深惡通達無礙。
又悲心或有厚薄不等.一切平等故名大悲。
又自捨己利但 求利他故名大悲.悲不如是.是名差別。
如是慈等於佛皆名爲大.但以悲能救苦是故 獨說。
五聖枝三昧品第一百六十 經中說五聖枝三昧.謂喜.樂.清淨心.明相.觀相。
喜是初禪二禪.喜相同故名爲一枝。
第 三禪以離喜樂別爲一枝。
第四禪中清淨心名第三枝。
依此三枝能生明相觀相.是明 相與觀相爲因能壞裂五陰.觀五陰空故名觀相.能至泥洹故名爲聖。
問曰.經中說五 ******************** 聖智三昧.何者是耶。
答曰.佛自說.行者作是念我此三昧聖清淨是名初智.此三昧非 凡夫所近是智者所讚是第二智.此三昧寂滅妙離故得是第三智.此三昧現在樂後 得樂報是第四智.此三昧我一心入一心出是第五智。
佛示定中亦有智慧.非但繫心. 行者修習定時若生煩惱.於中生智除此煩惱.欲令三昧爲聖清淨是名初智。
聖清淨 者謂非凡夫所近.是智者所讚.非凡夫者謂諸聖人.以得智故不名凡夫.此智能破假 名是第二智。
薄諸煩惱貪等煩惱滅故名寂滅.寂滅故妙.離諸煩惱故得名爲離得.此 皆是離欲道是第三智。
隨證煩惱斷得安隱寂滅.離熱樂故名現樂後樂.現樂名離煩 惱樂.後樂謂泥洹樂.是第四智。
行者常行無相心故當一心出入.是第五智。
是故若未 生此第五智[一]者應生.若生卽得三昧果。
六三昧品第一百六十一 問曰.經中說六三昧.有一相修爲一相.有一相修爲種種相.有一相修爲一相種種相. 種種相修亦如是.何者是耶。
答曰.一[二]相者應是禪定.禪定於一緣中一心行故.種種相
注:
[一]原刻作若.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作切.今依麗刻改.
********************
應是知見.知諸法種種性故.於五陰等諸法中方便故。
問曰.雲何一相修爲一相。
答曰. 若人因定還能生定者是。
一相修爲種種相者若人因定能生知見者是.一相修爲一 相種種相者若人因定能生禪定及五陰方便者是.種種相修亦如是。
問曰.有論師言. 一相修爲一相者若人因第四禪證阿羅漢果是也.一相修爲種種相者若人因第四 禪證五神通者是.一相修爲一相種種相者若人因第四禪證阿羅漢果及五神通者 是.種種相修爲種種相者若人因五枝三昧證阿羅漢果及五神通者是.餘二亦爾.是 義雲何。
答曰.應說因緣.何故第四禪及阿羅漢果是一相五枝三昧及五神通名種種 相。
又五枝不可爲依.五枝三昧是四禪明相觀相.雲何依此得阿羅漢果。
所以者何.要 依一禪得阿羅漢果.又亦不應依明相得阿羅漢果.是故非也。
問曰.有人說六種入定. 順入.逆入.逆順入.順超.逆超.逆順超.是事雲何。
答曰.有論師言.行者欲趣滅盡定故次 第入出諸禪.是故不應若逆若順若逆順及超越等.五種入出得何利耶。
[一]行者欲至滅
盡定.必應次第入.亦應次第起。
又若得上地.何故更入下地.下地刺棘.如人不復樂小 注:[一]入定無超越義.(章十三.八禪定.)
********************
兒戲.又如人已巧不復樂拙.是事亦應如是。
又若說超越.是事不然.經中但說次第入 諸禪定.行者若能超至第三.何故不能超至四五。
若言力勢齊此.如人登梯可超一桄 超不能超二.此喻亦不必定.有大力人能至四桄.亦有能超百步.是故不然。
經中雖說 佛入泥洹時逆順超越入諸禪定.此經與正義相違.不可信受。
雖有此言.是義不然.所 以者何.若說行者趣滅盡定但應順入不須五種.行者若欲直趣滅定是則不須.若自 欲試心於禪定中能自在不退故逆順出入超越.如人乘馬若對敵陣則不須槃.若欲 調習則於閑時。
若言下地刺棘不應入者.不以下地勝後便入.以是行者所行道故.若 言如人不樂小兒戲者.或以因緣爲小兒戲.如老伎人終日舞戲.非情所樂.爲教習故. 如是聖人逆順出入超越諸禪欲示天人及諸神仙諸禪定中自在力故。
又佛入泥洹 時欲以深妙禪定熏修舍利.故自在入出逆順超越.又人見佛入無餘泥洹時則厭惡 一切諸有爲法.是故佛現珍愛此法.汝言此經違正義者是事不然。
汝言何故不能超 至四者.菩薩藏中說超越相.從初禪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乃至入散心中.以心力 **************
問曰.行慈三昧者.何故兵刃水 火不能害耶。
答曰.是善福深厚諸惡不加.亦爲諸天所守護故。
問曰.經說與慈俱修覺 意.有漏無漏雲何俱修。
答曰.是慈與覺意相順.如經中說若人一心聽法則能斷五蓋 修七覺意.不可聽法亦修覺意。
又經中說汝等比丘修習慈心我保汝得阿那含果.慈 心雖不斷結.先以慈心集諸福德智慧利故得聖道慧能斷諸結.故說修慈得阿那含。
與慈修覺亦復如是。
問曰.阿羅漢斷衆生想.雲何行無量心。
答曰.阿羅漢雖入慈心.不 注:
問曰.諸佛世尊大悲雲何。
答曰.諸佛世尊有如是不思議智. 雖知諸法畢竟空而能行大悲深於凡夫.但不得定衆生相。
問曰.悲與大悲有何差別。
答曰.悲名但心憐愍.能成辦事故名大悲.所以者何.菩薩見衆生苦.爲盡此苦勤修精 進。
又於無量劫修習所成故名大悲。
又以智眼見衆生苦.決定發心要當除滅故名大 悲。
又多所利益故名大悲。
亦無障礙故名大悲.所以者何.悲心或念他惡故生障礙.大 悲於種種深惡通達無礙。
又悲心或有厚薄不等.一切平等故名大悲。
又自捨己利但 求利他故名大悲.悲不如是.是名差別。
如是慈等於佛皆名爲大.但以悲能救苦是故 獨說。
五聖枝三昧品第一百六十 經中說五聖枝三昧.謂喜.樂.清淨心.明相.觀相。
喜是初禪二禪.喜相同故名爲一枝。
第 三禪以離喜樂別爲一枝。
第四禪中清淨心名第三枝。
依此三枝能生明相觀相.是明 相與觀相爲因能壞裂五陰.觀五陰空故名觀相.能至泥洹故名爲聖。
問曰.經中說五 ******************** 聖智三昧.何者是耶。
答曰.佛自說.行者作是念我此三昧聖清淨是名初智.此三昧非 凡夫所近是智者所讚是第二智.此三昧寂滅妙離故得是第三智.此三昧現在樂後 得樂報是第四智.此三昧我一心入一心出是第五智。
佛示定中亦有智慧.非但繫心. 行者修習定時若生煩惱.於中生智除此煩惱.欲令三昧爲聖清淨是名初智。
聖清淨 者謂非凡夫所近.是智者所讚.非凡夫者謂諸聖人.以得智故不名凡夫.此智能破假 名是第二智。
薄諸煩惱貪等煩惱滅故名寂滅.寂滅故妙.離諸煩惱故得名爲離得.此 皆是離欲道是第三智。
隨證煩惱斷得安隱寂滅.離熱樂故名現樂後樂.現樂名離煩 惱樂.後樂謂泥洹樂.是第四智。
行者常行無相心故當一心出入.是第五智。
是故若未 生此第五智
六三昧品第一百六十一 問曰.經中說六三昧.有一相修爲一相.有一相修爲種種相.有一相修爲一相種種相. 種種相修亦如是.何者是耶。
答曰.一
問曰.雲何一相修爲一相。
答曰. 若人因定還能生定者是。
一相修爲種種相者若人因定能生知見者是.一相修爲一 相種種相者若人因定能生禪定及五陰方便者是.種種相修亦如是。
問曰.有論師言. 一相修爲一相者若人因第四禪證阿羅漢果是也.一相修爲種種相者若人因第四 禪證五神通者是.一相修爲一相種種相者若人因第四禪證阿羅漢果及五神通者 是.種種相修爲種種相者若人因五枝三昧證阿羅漢果及五神通者是.餘二亦爾.是 義雲何。
答曰.應說因緣.何故第四禪及阿羅漢果是一相五枝三昧及五神通名種種 相。
又五枝不可爲依.五枝三昧是四禪明相觀相.雲何依此得阿羅漢果。
所以者何.要 依一禪得阿羅漢果.又亦不應依明相得阿羅漢果.是故非也。
問曰.有人說六種入定. 順入.逆入.逆順入.順超.逆超.逆順超.是事雲何。
答曰.有論師言.行者欲趣滅盡定故次 第入出諸禪.是故不應若逆若順若逆順及超越等.五種入出得何利耶。
又若得上地.何故更入下地.下地刺棘.如人不復樂小 注:
又若說超越.是事不然.經中但說次第入 諸禪定.行者若能超至第三.何故不能超至四五。
若言力勢齊此.如人登梯可超一桄 超不能超二.此喻亦不必定.有大力人能至四桄.亦有能超百步.是故不然。
經中雖說 佛入泥洹時逆順超越入諸禪定.此經與正義相違.不可信受。
雖有此言.是義不然.所 以者何.若說行者趣滅盡定但應順入不須五種.行者若欲直趣滅定是則不須.若自 欲試心於禪定中能自在不退故逆順出入超越.如人乘馬若對敵陣則不須槃.若欲 調習則於閑時。
若言下地刺棘不應入者.不以下地勝後便入.以是行者所行道故.若 言如人不樂小兒戲者.或以因緣爲小兒戲.如老伎人終日舞戲.非情所樂.爲教習故. 如是聖人逆順出入超越諸禪欲示天人及諸神仙諸禪定中自在力故。
又佛入泥洹 時欲以深妙禪定熏修舍利.故自在入出逆順超越.又人見佛入無餘泥洹時則厭惡 一切諸有爲法.是故佛現珍愛此法.汝言此經違正義者是事不然。
汝言何故不能超 至四者.菩薩藏中說超越相.從初禪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乃至入散心中.以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