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實論卷第十八

關燈
成實論卷第十九 成實論卷第二十 成實論卷第十五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四無量定品第一百五十九 慈悲喜捨。

    慈名與瞋相違善心.如善知識爲善知識常求利安.行者亦爾爲一切衆生 常求安樂.是故此人與一切衆生爲善知識。

    問曰.何謂善知識相。

    答曰.常相爲求今世 後世利益安樂.終不相違求無益事.行者亦爾但爲衆生求安樂事不求非安樂事。

    悲 名與惱相違慈心.所以者何.亦爲衆生求安樂故。

    問曰.瞋惱有何差別。

    答曰.心中生瞋 念欲撾打害此衆生.從瞋起身口業則名爲惱。

    又瞋爲惱因.懷瞋心者必能行惱。

    喜名 嫉妒相違慈心.妒名見他好事心不忍則生嫉恚.行者見一切衆生得增益事生大歡 喜如自得利。

    問曰.此三皆是慈耶。

    答曰.卽是慈心差別三種.所以者何.不瞋名慈.有人 [一]雖能不瞋而見苦衆生不能生悲.若能於一切衆生中深行慈心如人見子遭急苦惱. 注: [一]原刻此二字互倒.今依麗刻改. ******************** 爾時慈心轉名爲悲。

    或有人於他苦中能生悲心而不能於他增益事中生歡喜心.何 以知之.有人見怨賊苦尚或生悲.見子得勝己事尚不能喜.行者見一切衆生得增益 事生歡喜心如己無異是名爲喜。

    故知慈心差別爲悲喜。

    問曰.何所捨故名捨。

    答曰.隨 見怨親則慈心不等.於親則重.於中不如.於怨轉薄.悲喜亦爾.是故行者欲令心等於 親捨親於怨捨怨.然後於一切衆生慈心平等.悲喜亦爾.故經中說爲斷憎愛修習捨 心。

    問曰.若爾則無別捨心.但以心平等故名爲捨。

    答曰.我先說慈心差別爲悲喜等。

    又 慈心以下中上法故有三種.能令此三平等故名爲捨.如說以上慈心修習三禪。

    問曰. 以何方便得此慈心。

    答曰.後當說瞋恚過患.知此過患已當修慈心。

    又見慈心利益功 德.如經中說.行慈心者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不喪.如是一切 從瞋生業無如之何.聞此利益故能修習。

    又行者生念.我起瞋恚自受果報非餘人受. 故應不瞋而修慈心。

    又行者思量.我以少惡加人則自受多惡百陪不啻.故應離惡。

    又 經中說五種除瞋因緣.常當憶念。

    又瞋恚非是行者所宜。

    又當念前八利益善事.除捨 ******************** 惡事則瞋恚息。

    又當觀前人本末因緣.此人先世或爲我母懷妊生育爲我勤苦.或爲 我父兄弟妻子.雲何當瞋.又念來世當或爲我父母兄弟.或作羅漢緣覺諸佛.雲何可 瞋。

    又見惡人以行惡故兩世受苦.是故不瞋。

    又深觀前人體性善惡.若惡人加我何故 生瞋.如火燒人不應瞋也。

    又見前人爲煩惱所逼不得自在猶如鬼著.何爲生瞋。

    又隨 以何因緣修習忍辱應念此法.則瞋恚息慈心增長。

    忍功德者謂行者生念我若瞋他 卽爲凡鄙與彼無異.是故應忍.如佛說偈.譬如調象能堪刀箭.我亦如是能忍諸惡.又 偈說.惡口罵詈毀辱瞋恚.小人不堪如石雨鳥.惡口罵詈毀辱瞋恚.大人堪受如華雨 象.是故應忍。

    又以此惡事迴爲功德.以從諸惡成功德故。

    又行者知此衆生愚癡無識 猶如嬰兒不應瞋也.以此方便能修慈心。

    問曰.雲何修悲。

    答曰.行者見諸衆生樂少苦 多故生悲心.我當雲何於苦衆生更加諸苦。

    又見衆生深貪著樂.則生念言我今雲何 斷他所願.故生悲心。

    又見苦衆生以現苦故苦.見樂衆生以無常故苦.是故一切衆生 皆有苦分或早或晚無得脫者.以是因緣故生悲心。

    問曰.雲何修喜。

    答曰.行者見嫉他 ******************** 利者是凡鄙相.是故修喜.作如是念我應與衆生樂.他今自得則是助我.故應生喜。

    又 見此嫉妒空無所益.不能損他但反自害。

    又如經中說嫉妒之過.欲離此過故生歡喜。

     問曰.雲何行捨。

    答曰.見不等心過欲令心等.是故行捨。

    又行者見貪恚心過.故修行捨。

     問曰.是無量心在何地中。

    答曰.皆在三界。

    問曰.有論師言從三禪以上無喜根.是事雲 何。

    答曰.我不說喜心是喜根性.但爲利他心喜不濁故名爲喜。

    [一]是四無量皆是慧性。

    問 曰.雲何於無色界中有四無量心.以色相故分別衆生.彼中壞裂色相.雲何當有。

    答曰. [二]無色衆生亦可分別.如經中說當作有色及無色等。

    又經中說.修慈極遠得徧淨報.修 悲極遠得空處報.修喜極遠得識處報.修捨極遠得無所有處報.故知無色中亦有無 量。

    問曰.一一地中有一無量心.非想非非想處無耶。

    答曰.一切處有一切.但修上慈故 生徧淨處.以諸業生相似果報故。

    謂求樂衆生者還得樂報.悲亦如是.由有身故多集 諸苦.虛空中無色故.識處心於緣中深樂住故。

    捨極無所有處者.行者爲想所疲倦故 入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亦有無量.但以細微不了故不說。

    [三]又一切處有一切.隨多 注: [一]四無量以慧爲性義.(章十一.四無量.) [二]無色有四無量義.(章十一.四無量.) [三]一切處有一切無量義.(章十一.四無量.) ******************** 故說.徧淨中慈最上故.如是等。

    又諸禪定中四無量心受果報勝.以衆生緣故。

    問曰.有 論師言是四無量但緣欲界衆生.是事雲何。

    答曰.[一]何故不緣餘衆生耶.應說因緣。

    佛於 無量經中說行者慈心普覆四方上下一切衆生.色無色界衆生亦有無常敗壞墮諸 惡趣.何故不緣。

    問曰.有論師言但生欲界行者能現入無量.是事雲何。

    答曰.[二]一切處生 皆能現入。

    問曰.若彼中生亦能現入.則福不應盡.常生彼中。

    答曰.如彼中亦現入禪等 諸餘善法而亦有退沒.慈等亦爾。

    問曰.若有此理.何不速退。

    答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