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實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成實論卷第十九
成實論卷第二十
成實論卷第十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三業輕重品第一百一十九
三業中何者爲重.身業耶.口業耶.意業耶。
問曰.有人言身口業重非意業也.所以者何. 身口業定實故.如五逆罪皆因身口所造。
又身口能成辦事.如人發心殺此衆生.要以 身口能成其事.非但意業得殺生罪.亦非但發心得起塔寺梵福德也。
又若無身口但 意業者則無果報.如人發心我當布施而實不與.則無施福。
又非但隨願事得成辦.如 人發願爲大施會而實不與則無會福.若心業大者應得施福.然則業報錯亂。
又毗尼 中無意犯罪.若意業大.何故不犯。
又若發心便得福者.福則易得.行者何故捨此易業 而爲施等難行業耶。
又若然者則福無盡.如人但空發心竟無所用.何所盡耶.以財物 有量故福可盡。
又不但發心能損益他.如飢渴衆生要須飲食.非心業所除。
又世閒人 ******************** 衰利太甚.以心輕躁難制伏故無惡不起則己受重衰.若發善心欲造福業則已獲大 利.是[一]則過甚。
又若意業大.發心欲殺生則墮地獄.如是雖久集戒等復何所益。
又行持 戒等諸善功德無有安隱.所以者何.但一發心便得罪故。
又經中說身口業麤故先斷. 斷麤煩惱故得心定。
又若發婬心則爲婬已便應犯戒.若發心不名婬者.離此婬心更 有何法名爲婬耶。
又所起作業皆由身口不以意業.如欺他人必由口業得妄語罪。
又 如先說四種因緣得殺生罪.謂有衆生有衆生想有欲殺心斷其命.以四事成罪.當知 不以意業爲重。
又如佛言若小兒從生習慈能起惡業思惡業耶.故知但是身口業發. 非意業也。
答曰.汝言身口業重非意業者.是事不然.所以者何.經中佛說心爲法本心 尊心使.心念善惡卽言卽行.故知意業爲重。
又意差別故身口業有差別.如上中下等. 離心無身口業.又經中說故起作業必應受報。
又說七種淨福.三種但用意業.此七淨 福於財福爲勝。
又慈是意業.經說慈心得大果報.如經說我昔七歲修集慈故於七大 劫不還此閒.故知意業爲重.則能徧覆一切世界。
又意業爲重.如意業報故夀八萬大 注:[一]原刻此二字互倒.今依麗刻改.
********************
劫。
又意業勢力勝身口業.如行善者將命終時生邪見心則墮地獄.行不善者死時起 正見心則生天上.當知意業爲大。
又經中說於諸罪中邪見最重。
又說若人得世閒上 正見.雖往來生死乃至百千歲終不墮惡道。
又意業力勝身口業.如和利經中說.外道 神仙起一瞋心卽滅那羅于陀國.如檀特等諸嶮難處皆是仙人瞋心所作。
又意業能 卽得果報.如經中說若是人今死卽入地獄卽生天上.如竄矛離手。
又如意業積集垢 法乃至入阿鼻地獄.積集善法乃至泥洹。
又心有報故身口得報。
以不故業無果報故。
[一]又不離意業有身口業報.若意依身口行善不善名身口業.離身口業意業有報.離意
業身口無報.故知意業爲重非身口業。
汝雖言身口業定實如五逆罪皆身口所作故 名重者.是事不然.以思重事重故業重.非身口重故。
又以心決定故業則定實.如但以 心力入正法位.亦以心力能具逆罪.若無心者雖殺父母亦無逆罪.故知身口無力。
汝 言身口能辦事者.是亦不然.以事訖名辦.若奪他命已得殺生罪非起身口業時.事訖 時要須心力.是故非身口也。
汝言但空發心無果報者.是事不然.如經中說發強心故 注:[一]原刻作有.今依麗刻改.
********************
卽生天上卽下入地獄.雲何言意業無果報耶。
汝言非但以願能成事者.是亦不然.有 人深發善心勝大會福。
汝言意無犯罪.是亦不然.若發惡心卽時得罪.如佛說有三種 罪身口意罪.故知但發惡心不得無罪。
但不結戒.以難持故。
麤罪持戒能遮.細罪定等 能除。
汝言罪福易者.是事不然.人以心力薄故捨易爲難.如慈心等其福甚多.非布施 也.但以衆生智力劣弱不能行慈等意業故爲施等.以雜華香等諸供養具淨心難得 故。
汝言福無盡者.亦以此答.是人若有智力則能得無盡善法。
汝言意業無所損益.是 事不然.以身口業皆爲意業所導故不名勝.以隨力所起是則爲勝。
又諸利益皆由行 慈心.所以者何.以行慈力故風雨順時百穀成熟.如劫初時粳米自生.至十歲人時是 事皆無.雲何言慈心無利益耶。
又行慈者能盡一切不善業根.由不善業有諸衰惱.雲 何言行慈無大利益。
若一切衆生行慈心者盡生善處.一切自然不須加功.故知慈福 最爲深厚。
又或時以慈布施利益衆生.或但以慈利.有行慈者衆生若觸其身若入影 中皆得快樂.當知慈福勝於施等。
汝言衰利太甚.是先已答.謂以意力損益衆生.故知 ******************** 意業爲重。
汝言久集戒等無所益者.是亦不然.所以者何.意淨故則持戒淨.若意不淨 戒亦不淨.如此七種婬經中說。
又戒清淨得大果報.如經說持戒者所願隨意.謂戒淨 故。
又若淨持戒得安隱心.非餘法也。
汝言身口業麤故先斷.是事不然.以微細善得大 果報.如禪定中思。
汝言若發婬心便應犯戒.是事不然.若人意業不淨則戒亦不淨。
又 得罪福異.結戒法異.汝言所起作業由身口者皆以總答.謂身口業法異意業法異.身 口業要由作者成.如以四因緣成殺生罪不離心業。
又世閒衆生謂身口業惡.意業不 爾。
又意業不加於人.亦不可得有。
又先說罪福相.以是相故但意業重非身口也。
明業因品第一百二十 論者言.已略說諸業.業是受身因緣.身爲苦性.故應滅之。
欲滅此身當斷其業.以因滅 果亦滅故.如因形有影形滅則影滅.是故若欲滅苦當勤精進斷此業因。
問曰.從業受 身是事應明.所以者何.或有人言身從婆羅伽提生.有言從自在天生.或言從大人生. 或言從自然生.是故應說因緣雲何知從業生耶。
答曰.是事已種種因緣破.當知從業 ******************** 受身。
又萬物有種種雜類.當知因亦差別.如見粟麥等異知種不同.自在天等無差別 故當知非因.業有無量差別故受種種身。
又諸善人皆信因業受身.所以者何.是人常 行施戒忍等善法離殺生等諸不善法.故知從業受身。
又若因業受身是則可返.得真 智故邪智則斷.邪智斷故貪恚等諸煩惱斷.諸煩惱斷故能起後身業亦斷.是則可返. 自在等因中則不可返.以自在等不可斷故.故知從業受身。
又現見果與因相似.如從 麥生麥從稻生稻.如是從不善業得不愛報.從善業得愛報.自在等因中無此相似.是 故業爲身本.非自在等。
又今現見萬物皆從業生.以惡業故受打捕繫閉鞭杖死等諸 苦.善業因緣受名聞利養等樂.隨意愛語者得隨意受報.故知從業受身.非自在等。
又 世閒人自知萬物從業因生.故起稼穡等業.亦爲施戒忍等諸福德業.無有閑坐而從 自在望所欲者.故知從業得報。
又若人雖說因自在等而猶依諸業.謂自苦身及受齋 等.故知以業爲因。
又若事不現應隨他教.謂聖人所行.一切賢聖皆依戒等善法.[一]知從
業因有世閒故.若離戒等亦無聖人.無有聖教違背業者.故知從業受身。
又行戒等諸 注:[一]原刻作如.今依麗刻改.
********************
善業故能成神通變化等事.故知以業爲因。
又地獄等諸惡趣中瞋惱等多.故知由瞋 惱等有諸惡道.如樹上見果知樹是因.故知業爲身本。
又惡道中癡等力強.當知煩惱 是惡道因.一切不善皆由癡故。
又生諸惡道多生善處少.眼見殺等惡行者多行善者 少.故知殺等事是惡道因。
又殺等事善人所呵棄而不爲.善人必知殺等有惡果故呵
問曰.有人言身口業重非意業也.所以者何. 身口業定實故.如五逆罪皆因身口所造。
又身口能成辦事.如人發心殺此衆生.要以 身口能成其事.非但意業得殺生罪.亦非但發心得起塔寺梵福德也。
又若無身口但 意業者則無果報.如人發心我當布施而實不與.則無施福。
又非但隨願事得成辦.如 人發願爲大施會而實不與則無會福.若心業大者應得施福.然則業報錯亂。
又毗尼 中無意犯罪.若意業大.何故不犯。
又若發心便得福者.福則易得.行者何故捨此易業 而爲施等難行業耶。
又若然者則福無盡.如人但空發心竟無所用.何所盡耶.以財物 有量故福可盡。
又不但發心能損益他.如飢渴衆生要須飲食.非心業所除。
又世閒人 ******************** 衰利太甚.以心輕躁難制伏故無惡不起則己受重衰.若發善心欲造福業則已獲大 利.是
又若意業大.發心欲殺生則墮地獄.如是雖久集戒等復何所益。
又行持 戒等諸善功德無有安隱.所以者何.但一發心便得罪故。
又經中說身口業麤故先斷. 斷麤煩惱故得心定。
又若發婬心則爲婬已便應犯戒.若發心不名婬者.離此婬心更 有何法名爲婬耶。
又所起作業皆由身口不以意業.如欺他人必由口業得妄語罪。
又 如先說四種因緣得殺生罪.謂有衆生有衆生想有欲殺心斷其命.以四事成罪.當知 不以意業爲重。
又如佛言若小兒從生習慈能起惡業思惡業耶.故知但是身口業發. 非意業也。
答曰.汝言身口業重非意業者.是事不然.所以者何.經中佛說心爲法本心 尊心使.心念善惡卽言卽行.故知意業爲重。
又意差別故身口業有差別.如上中下等. 離心無身口業.又經中說故起作業必應受報。
又說七種淨福.三種但用意業.此七淨 福於財福爲勝。
又慈是意業.經說慈心得大果報.如經說我昔七歲修集慈故於七大 劫不還此閒.故知意業爲重.則能徧覆一切世界。
又意業爲重.如意業報故夀八萬大 注:
又意業勢力勝身口業.如行善者將命終時生邪見心則墮地獄.行不善者死時起 正見心則生天上.當知意業爲大。
又經中說於諸罪中邪見最重。
又說若人得世閒上 正見.雖往來生死乃至百千歲終不墮惡道。
又意業力勝身口業.如和利經中說.外道 神仙起一瞋心卽滅那羅于陀國.如檀特等諸嶮難處皆是仙人瞋心所作。
又意業能 卽得果報.如經中說若是人今死卽入地獄卽生天上.如竄矛離手。
又如意業積集垢 法乃至入阿鼻地獄.積集善法乃至泥洹。
又心有報故身口得報。
以不故業無果報故。
汝雖言身口業定實如五逆罪皆身口所作故 名重者.是事不然.以思重事重故業重.非身口重故。
又以心決定故業則定實.如但以 心力入正法位.亦以心力能具逆罪.若無心者雖殺父母亦無逆罪.故知身口無力。
汝 言身口能辦事者.是亦不然.以事訖名辦.若奪他命已得殺生罪非起身口業時.事訖 時要須心力.是故非身口也。
汝言但空發心無果報者.是事不然.如經中說發強心故 注:
汝言非但以願能成事者.是亦不然.有 人深發善心勝大會福。
汝言意無犯罪.是亦不然.若發惡心卽時得罪.如佛說有三種 罪身口意罪.故知但發惡心不得無罪。
但不結戒.以難持故。
麤罪持戒能遮.細罪定等 能除。
汝言罪福易者.是事不然.人以心力薄故捨易爲難.如慈心等其福甚多.非布施 也.但以衆生智力劣弱不能行慈等意業故爲施等.以雜華香等諸供養具淨心難得 故。
汝言福無盡者.亦以此答.是人若有智力則能得無盡善法。
汝言意業無所損益.是 事不然.以身口業皆爲意業所導故不名勝.以隨力所起是則爲勝。
又諸利益皆由行 慈心.所以者何.以行慈力故風雨順時百穀成熟.如劫初時粳米自生.至十歲人時是 事皆無.雲何言慈心無利益耶。
又行慈者能盡一切不善業根.由不善業有諸衰惱.雲 何言行慈無大利益。
若一切衆生行慈心者盡生善處.一切自然不須加功.故知慈福 最爲深厚。
又或時以慈布施利益衆生.或但以慈利.有行慈者衆生若觸其身若入影 中皆得快樂.當知慈福勝於施等。
汝言衰利太甚.是先已答.謂以意力損益衆生.故知 ******************** 意業爲重。
汝言久集戒等無所益者.是亦不然.所以者何.意淨故則持戒淨.若意不淨 戒亦不淨.如此七種婬經中說。
又戒清淨得大果報.如經說持戒者所願隨意.謂戒淨 故。
又若淨持戒得安隱心.非餘法也。
汝言身口業麤故先斷.是事不然.以微細善得大 果報.如禪定中思。
汝言若發婬心便應犯戒.是事不然.若人意業不淨則戒亦不淨。
又 得罪福異.結戒法異.汝言所起作業由身口者皆以總答.謂身口業法異意業法異.身 口業要由作者成.如以四因緣成殺生罪不離心業。
又世閒衆生謂身口業惡.意業不 爾。
又意業不加於人.亦不可得有。
又先說罪福相.以是相故但意業重非身口也。
明業因品第一百二十 論者言.已略說諸業.業是受身因緣.身爲苦性.故應滅之。
欲滅此身當斷其業.以因滅 果亦滅故.如因形有影形滅則影滅.是故若欲滅苦當勤精進斷此業因。
問曰.從業受 身是事應明.所以者何.或有人言身從婆羅伽提生.有言從自在天生.或言從大人生. 或言從自然生.是故應說因緣雲何知從業生耶。
答曰.是事已種種因緣破.當知從業 ******************** 受身。
又萬物有種種雜類.當知因亦差別.如見粟麥等異知種不同.自在天等無差別 故當知非因.業有無量差別故受種種身。
又諸善人皆信因業受身.所以者何.是人常 行施戒忍等善法離殺生等諸不善法.故知從業受身。
又若因業受身是則可返.得真 智故邪智則斷.邪智斷故貪恚等諸煩惱斷.諸煩惱斷故能起後身業亦斷.是則可返. 自在等因中則不可返.以自在等不可斷故.故知從業受身。
又現見果與因相似.如從 麥生麥從稻生稻.如是從不善業得不愛報.從善業得愛報.自在等因中無此相似.是 故業爲身本.非自在等。
又今現見萬物皆從業生.以惡業故受打捕繫閉鞭杖死等諸 苦.善業因緣受名聞利養等樂.隨意愛語者得隨意受報.故知從業受身.非自在等。
又 世閒人自知萬物從業因生.故起稼穡等業.亦爲施戒忍等諸福德業.無有閑坐而從 自在望所欲者.故知從業得報。
又若人雖說因自在等而猶依諸業.謂自苦身及受齋 等.故知以業爲因。
又若事不現應隨他教.謂聖人所行.一切賢聖皆依戒等善法.
又行戒等諸 注:
又地獄等諸惡趣中瞋惱等多.故知由瞋 惱等有諸惡道.如樹上見果知樹是因.故知業爲身本。
又惡道中癡等力強.當知煩惱 是惡道因.一切不善皆由癡故。
又生諸惡道多生善處少.眼見殺等惡行者多行善者 少.故知殺等事是惡道因。
又殺等事善人所呵棄而不爲.善人必知殺等有惡果故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