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實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律儀耶。
答曰[三]得.此人亦以深心離諸
惡故.戒師教言汝從今日不應起殺等罪。
問曰.餘道衆生得此戒律儀不。
答曰.經中說 諸龍等亦能受一日戒.故知應有。
問曰.有人言不能男等無戒律儀.是事雲何。
答曰.是 戒律儀從心邊生.不能男等亦有善心.何故不得。
問曰.何故不聽作比丘。
答曰.是人結 注:[一]發深心要期得捨不善律儀義.(章七.七不善律儀.)
[二]轉根不捨不善律儀義.(章七.七不善律儀.)
[三]外道得戒律儀義.(章十.三律儀.又章十二.五戒.)
********************
使深厚.難得道故.又此人不在比丘中.亦不在比丘尼中.是故不聽。
又彼中亦遮餘人. 如睞眼等.是人亦得此善律儀。
問曰.毗尼中遮逆罪者賊住者汙比丘尼等不聽作比 丘.是諸人等亦有善律儀耶。
答曰.是人若爲白衣或得善律儀.如不遮此人修行布施 慈等善法.如是若有世閒戒律儀者有何咎耶.但以是人爲惡業所汙亦障聖道.是故 不聽出家。
問曰.爲從可殺等衆生得善律儀.爲於一切衆生得耶。
答曰.皆於一切衆生 邊得.若不爾律儀則有分.有分則不具足。
又此律儀則可增減.亦同尼延子法謂百由 旬內不殺生等。
有此等過是故律儀無有分別。
若有人言.我於此人離殺此人不離.是 人不得此戒律儀。
有論師言.若分別布施行慈心等亦有福德.戒亦可爾.如持一戒亦 得戒福.如是於一衆生亦得律儀。
問曰.是戒律儀二種.一盡形.二一日一夜.盡形者若 比丘若優婆塞.一日一夜者如受八戒一日一夜.是事雲何.答曰.是事無定。
若一日一 夜.若但一日或但一夜.若半日或半夜.隨能受時。
得出家則但應盡形.若言我但一月 二月若但一歲則不名得出家法.五戒亦爾。
問曰.若得善律儀.還破失律儀不。
答曰.不 ******************** 失.但以不善法汙此律儀。
問曰.但於現在衆生得戒律儀.爲從三世衆生得耶。
答曰.[一]皆
於三世衆生所得.如人供養過去所尊亦有福德.律儀亦爾.是故一切諸佛同一戒品。
是律儀無量.如於一衆生得起七種.從不貪等善根起故.亦從上中下心起故.故有多 種。
如一人.一切衆生邊亦如是.念念常得故有無量。
問曰.戒律儀幾時可得。
答曰.有人 受一日戒是初律儀.卽日受優婆塞戒是第二律儀.卽日出家作沙彌是第三律儀.卽 日受具足戒是第四律儀.卽日得禪定是第五律儀.[二]卽日得無色定是第六律儀.卽日
得無漏是第七律儀.隨得道果更得律儀而本得不失.但勝者受名.如是則福德益增。
以此戒律儀於一切衆生念念常得.故說一日戒律儀四大寶藏不及十六分中之一。
禪律儀無漏律儀隨心行.戒律儀不隨心行。
問曰.有人言.入定時有禪律儀.出定則無. 是事雲何。
答曰.出入常有。
是人得實不作惡法.與破戒相違.常不爲惡.善心轉勝.故應 常有。
問曰.若禪無色中無破戒法.以何相違名善律儀。
答曰.法應如是.諸仙聖人皆得 善律儀。
若以破戒相違故有律儀者.則但應從可惱衆生所得善律儀.有如是咎.是故 注:[一]七善律儀遍於三世衆生處起義.(章十二.七善律儀.)
[二]禪戒得通無色定義.(章十.三聚戒.)
********************
不然。
八戒齋品第一百一十三 八戒齋名優婆娑。
〈優婆娑秦言善宿〉是人善心離破戒宿故名善宿。
問曰.何故正說離 八事耶。
答曰.此八是門.由此八法離一切惡。
是中四是實惡.飲酒是衆惡門.餘三是放 逸因緣。
是人離五種惡是福因緣.離餘三種是道因緣.白衣多善法劣弱.但能起道因 緣.故以此八法成就五乘。
問曰.是八分齋但應具受.爲得分受。
答曰.隨力能持。
有人言 此法但齋一日一夜.是事不然.隨受多少戒.或可半日乃至一月有何咎耶。
有人言要 從他受.是亦不定.若無人時但心念口言我持八戒。
是戒五種清淨.一行十善道.二前 後諸苦.三不爲惡心所惱.四以憶念守護.五回向泥洹.能如是齋則四大寶藏不及其 一分。
天王福報亦所不及。
帝釋說偈.佛訶之.若漏盡人應說此偈.如言.六齋神足月奉 行於八戒此人獲福德則爲與我等.若人齋日受齋福如帝釋。
受此齋法應泥洹果.故 漏盡人應說此偈。
受齋法中繫縛桎梏皆應放捨.亦斷一切不善因緣.是名清淨。
問曰. ******************** 轉輪聖王好受齋法.誰教之者。
答曰.大德天神曾見佛者教之令受。
八種語品第一百一十四 八種語.四種不淨.四種淨。
四不淨者.若人見言不見.不見言見.不見謂見問言不見.見 謂不見問則言見.如是事倒心倒故名不淨。
四種淨者.若見言見.不見言不見.見謂不 見問言不見.不見謂見問則言見.事實心實故名曰淨。
聞覺知亦如是。
問曰.見聞覺知 有何差別。
答曰.[一]有三種信.見名現在信.聞名信賢聖語.知名比知.覺名分別三種信慧。
此三種慧或皆是實.或皆顛倒。
上人不起不淨但起淨語.是故下人所用則名不淨.上 人所用故名爲淨。
有人言是義中諸正智人皆名爲上.不但得道.故凡夫人亦有淨語。
九業品第一百一十五[二]九種業.欲界繫業三種作無作非作非無作.色界繫業亦如是.無色界二種.及無漏業。
身口所造業名作。
因作所集罪福常隨.是心不相應法名爲無作.[三]亦有無作但從心生。
非作非無作者卽是意.意卽是思.思名爲業。
是故若意求後身此亦名意業亦名爲思. 注:[一]八種語約境分別義.(章七.八種語.)
[二]<
答曰
問曰.餘道衆生得此戒律儀不。
答曰.經中說 諸龍等亦能受一日戒.故知應有。
問曰.有人言不能男等無戒律儀.是事雲何。
答曰.是 戒律儀從心邊生.不能男等亦有善心.何故不得。
問曰.何故不聽作比丘。
答曰.是人結 注:
又彼中亦遮餘人. 如睞眼等.是人亦得此善律儀。
問曰.毗尼中遮逆罪者賊住者汙比丘尼等不聽作比 丘.是諸人等亦有善律儀耶。
答曰.是人若爲白衣或得善律儀.如不遮此人修行布施 慈等善法.如是若有世閒戒律儀者有何咎耶.但以是人爲惡業所汙亦障聖道.是故 不聽出家。
問曰.爲從可殺等衆生得善律儀.爲於一切衆生得耶。
答曰.皆於一切衆生 邊得.若不爾律儀則有分.有分則不具足。
又此律儀則可增減.亦同尼延子法謂百由 旬內不殺生等。
有此等過是故律儀無有分別。
若有人言.我於此人離殺此人不離.是 人不得此戒律儀。
有論師言.若分別布施行慈心等亦有福德.戒亦可爾.如持一戒亦 得戒福.如是於一衆生亦得律儀。
問曰.是戒律儀二種.一盡形.二一日一夜.盡形者若 比丘若優婆塞.一日一夜者如受八戒一日一夜.是事雲何.答曰.是事無定。
若一日一 夜.若但一日或但一夜.若半日或半夜.隨能受時。
得出家則但應盡形.若言我但一月 二月若但一歲則不名得出家法.五戒亦爾。
問曰.若得善律儀.還破失律儀不。
答曰.不 ******************** 失.但以不善法汙此律儀。
問曰.但於現在衆生得戒律儀.爲從三世衆生得耶。
答曰.
是律儀無量.如於一衆生得起七種.從不貪等善根起故.亦從上中下心起故.故有多 種。
如一人.一切衆生邊亦如是.念念常得故有無量。
問曰.戒律儀幾時可得。
答曰.有人 受一日戒是初律儀.卽日受優婆塞戒是第二律儀.卽日出家作沙彌是第三律儀.卽 日受具足戒是第四律儀.卽日得禪定是第五律儀.
以此戒律儀於一切衆生念念常得.故說一日戒律儀四大寶藏不及十六分中之一。
禪律儀無漏律儀隨心行.戒律儀不隨心行。
問曰.有人言.入定時有禪律儀.出定則無. 是事雲何。
答曰.出入常有。
是人得實不作惡法.與破戒相違.常不爲惡.善心轉勝.故應 常有。
問曰.若禪無色中無破戒法.以何相違名善律儀。
答曰.法應如是.諸仙聖人皆得 善律儀。
若以破戒相違故有律儀者.則但應從可惱衆生所得善律儀.有如是咎.是故 注:
八戒齋品第一百一十三 八戒齋名優婆娑。
〈優婆娑秦言善宿〉是人善心離破戒宿故名善宿。
問曰.何故正說離 八事耶。
答曰.此八是門.由此八法離一切惡。
是中四是實惡.飲酒是衆惡門.餘三是放 逸因緣。
是人離五種惡是福因緣.離餘三種是道因緣.白衣多善法劣弱.但能起道因 緣.故以此八法成就五乘。
問曰.是八分齋但應具受.爲得分受。
答曰.隨力能持。
有人言 此法但齋一日一夜.是事不然.隨受多少戒.或可半日乃至一月有何咎耶。
有人言要 從他受.是亦不定.若無人時但心念口言我持八戒。
是戒五種清淨.一行十善道.二前 後諸苦.三不爲惡心所惱.四以憶念守護.五回向泥洹.能如是齋則四大寶藏不及其 一分。
天王福報亦所不及。
帝釋說偈.佛訶之.若漏盡人應說此偈.如言.六齋神足月奉 行於八戒此人獲福德則爲與我等.若人齋日受齋福如帝釋。
受此齋法應泥洹果.故 漏盡人應說此偈。
受齋法中繫縛桎梏皆應放捨.亦斷一切不善因緣.是名清淨。
問曰. ******************** 轉輪聖王好受齋法.誰教之者。
答曰.大德天神曾見佛者教之令受。
八種語品第一百一十四 八種語.四種不淨.四種淨。
四不淨者.若人見言不見.不見言見.不見謂見問言不見.見 謂不見問則言見.如是事倒心倒故名不淨。
四種淨者.若見言見.不見言不見.見謂不 見問言不見.不見謂見問則言見.事實心實故名曰淨。
聞覺知亦如是。
問曰.見聞覺知 有何差別。
答曰.
此三種慧或皆是實.或皆顛倒。
上人不起不淨但起淨語.是故下人所用則名不淨.上 人所用故名爲淨。
有人言是義中諸正智人皆名爲上.不但得道.故凡夫人亦有淨語。
九業品第一百一十五
身口所造業名作。
因作所集罪福常隨.是心不相應法名爲無作.
非作非無作者卽是意.意卽是思.思名爲業。
是故若意求後身此亦名意業亦名爲思.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