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實論卷第十八

關燈
報。

    答曰.若在欲色無色界起十不善業.則於欲界受報。

    問曰.若在色 無色界亦能起不善業耶。

    答曰.彼中能起不善業.經中說彼中有邪見.邪見非[二]不善乎。

     問曰。

    彼中邪見是無記.非不善也。

    答曰。

    非無記.何以知之.佛經中說邪見是苦惱因.邪 見人所起身口意業有所造作皆爲苦報.猶如苦瓠所有四大盡爲苦味.如欲界邪見 不善色無色界亦以此相故名不善.以相同故。

    如婆伽梵志語諸梵言.汝等勿詣瞿曇 沙門我於此閒能度脫汝.是心口不善在色界起。

    又餘梵天於彼難佛如是等人.又人 在色無色界謂是泥洹.臨命盡時見欲色中陰卽生邪見謂無泥洹.謗無上法故雲何 非不善耶。

    以此等故當知彼中有不善業。

    問曰.若於彼中起不善業.是業爲何處繫。

    答 曰.[三]若是不善業受欲界果報故.繫在欲界.善業有上中下.下者受欲界報.中者色界報. 注: [一]無漏從業生義.(章七.三界繫業.) [二]此字依麗刻加. [三]上界寄起下業義.(章七.三界繫業.)上界寄起欲惑義.(章五.三根等.) ******************** 上者無色界報。

    又有人言.四禪所攝善業受色界報.四無色定所攝受無色界報.餘散 亂心起業受欲界報。

    問曰.雲何彼中起善業欲界受果報。

    答曰.如此閒攝心起善業彼 閒受報.如是彼中散亂心起善業此閒受報。

    又如色無色界起不善業欲界中受報.彼 中善業亦如是。

    問曰.若在色無色界不能起欲界繫善業。

    答曰.是中無此因緣若在欲 界能起色無色善業在色無色界不能起欲界善業耶。

    又汝等說在色界中能生欲界 無記心.若能生無記心何故不能生善心耶。

    又經中佛語手天子當念住心受麤想.麤 想卽是欲界繫心.是人隨以善心聽法禮佛皆是欲界繫心.若不爾者不名麤想。

    又是 中求念財福.如說世尊我於三事無厭足故此閒命終生無熱天.謂見佛聽法供養僧. 求念財福是欲界繫心。

    又此中有念佛等非財福故.當知欲界繫善。

     三報業品第一百四 問曰.經中佛說三種業.現報生報後報業.何者是耶。

    答曰.若此身造業卽此身受是名 現報.此世造業次來世受是名生報.此世造業過次世受是名後報.以過次世故名爲 ******************** 後。

    問曰.中陰報業在何處受。

    答曰.二處受.次第中陰業在生報處受.以生有差別名中 陰故.餘中陰業在後報處受。

    問曰.是三種業爲報定耶.世定耶。

    答曰.有人言報定.現報 業必現受報.餘二亦爾.雖有此言是義不然。

    所以者何.若爾者非但五逆名爲定報.而 六足阿毗曇說五逆是定報.又鹽兩經中亦說不定.有業應受地獄果報是人修身戒 心慧故能現受報.是故此三種業應當世定.現報業不必現受.若受則應現受非餘處. 餘二亦如是。

    問曰.何等業能受現報。

    答曰.有人言利疾業受現報.如於佛諸聖人及父 母等起善惡業是則現報.若業不利而重是則生報.如五逆等.亦利亦重則受後報.如 轉輪王業若菩薩業。

    又有人言.是三種業隨願得報.若業願今世受是卽現受.如末利 夫人以自食分施佛願現世爲王夫人.餘二業亦如是.有隨業熟則先受。

    問曰.過去業 雲何名熟。

    答曰.具足重相是名爲熟。

    問曰.頗有一念起業次念受報耶。

    答曰.無也.漸次 當受.如種漸次生芽.業法如是。

    問曰.若處胎中及睡眠狂亂等人能集業不。

    答曰.此等 有思則能集業.但不具足。

    問曰.若離此地欲.能起此地業不。

    答曰.有我心人皆集此業. ******************** 若離我心則不復集。

    問曰.阿羅漢亦禮敬修福等.此業何故不集耶。

    答曰.以衆生心故 諸業則集.阿羅漢無我心故諸業不集。

    又阿羅漢心無漏.無漏心者不集諸業。

    又經中 說斷罪福業名阿羅漢.是人不集罪業福業及不動業.故業受畢.新業不造。

    問曰.學人 集諸業不。

    答曰.亦不集也.所以者何.經說是人散壞諸業不積不集滅不然等。

    有論師 言.是學人有我慢故諸業亦集.但以無我智力不必受報。

    問曰.是三種業於何界可造。

     答曰.三界中一切處可造。

    問曰.不定業有耶無耶。

    答曰.有.若業或現報或生報或後報 是名不定.如是業多。

    問曰.若知此三種業得何利耶。

    答曰.若能分別是三種業則生正 見.所以者何.現見有惡行者而受富樂善者受苦.於中或生邪見謂善惡無報.若知此 三業差別則得正見。

    如說偈.行惡見樂爲惡未熟.至其惡熟自見受苦.行善見苦爲善 未熟.至其善熟自見受樂。

    又分別大業經說.不斷殺者得生天上.是人若先世有福將 命終時發強善心。

    能如是知則生正見.是故應知此三種業相。

     三受報業品第一百五 ******************** 問曰.經中佛說三種業.樂報苦報不苦不樂報業.何者是耶。

    答曰.善業得樂報.不善業 得苦報.不動業得不苦不樂報。

    此業不必定受.若受則受樂報非苦等.餘二亦爾。

    問曰. 是諸業亦得色報.何故但說受耶。

    答曰.於諸報中受爲最勝.受是實報.色等爲具。

    又於 緣中說受.如說火苦火樂。

    或有因中說果.如人施食名施五利.亦如言食錢等。

    問曰.從 欲界至三禪中得受不苦不樂報耶。

    答曰.[一]得受。

    問曰.是何業報。

    答曰.是下善業報.上善 業則受樂報。

    問曰.若爾何故第四禪及無色定中說耶。

    答曰.彼是自地.所以者何.彼中 但有是報更無異受.以寂滅故。

    問曰.有人言憂非業報.是事雲何。

    答曰.何故無耶。

    問曰. 憂但從想分別生.業報不應是想分別故。

    又若憂是業報.業報則輕.故非報[二]也。

    又此憂 離欲時斷.業報離欲時不斷.是故憂非業報。

    答曰.汝言憂從想分別生故非報者.樂亦 是業報.是樂二種.一樂二喜.[三]喜亦從想分別生不應名報。

    汝言業報則輕.是憂重過於 苦.所以者何.憂是愚人所有.智者則無.是故難除.亦能深生熱惱。

    又四百觀中說.小人 身苦.君子心憂。

    又此憂要以智斷.身苦樂亦能除。

    又憂能生三世中惱.所謂我先有苦 注: [一]五趣通受捨報義.(章七.三受報業.)又欲界有捨報義.(章八.五陰.) [二]原刻作耶.今依麗刻改. [三]此字依麗刻加. ******************** 今苦當苦。

    又憂是諸煩惱住處.如經中爲煩惱處故說十八意行.以五識中不生煩惱 故。

    又經中說以憂爲二箭.以受苦重故.如人一處重被二箭則受苦倍增.如是癡人爲 苦所逼更增憂患以惱身心.故甚於苦也。

    又愚者常憂.所以者何.是人恩愛乖離怨憎 合會所求不得等故常憂惱。

    又此憂從二因生.一從喜生.二從憂生.若失所愛物是從 喜生.如經中說佛問波斯匿王汝愛迦屍憍薩羅國耶.又說諸天樂色貪色是色若壞 則生憂惱.是名從喜生.從憂生者從所憎事生.亦從嫉妬等生.未離欲者嫉妬等結常 惱其心.如說天人多慳嫉結.又多衆生憂惱他人故得憂惱報.如說隨種生果.故知憂 是業報。

    汝言離欲時斷故非報者.是事不然.須陀洹未離欲亦斷地獄等報.可以地獄 等報爲非報耶.故不可以離欲時斷便名非報。

    問曰.不苦不樂報業名不動.此業是善 應受樂報.何故受不苦不樂報耶。

    答曰.是受不動故實樂.以寂滅故名不苦不樂。

    又經 中說樂受中貪使.彼中貪於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