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實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又章十六.道品.)
[二]原刻作有.今依麗刻改.
[三]無作但有作俱義.(章十.三聚戒.)
********************
若卒語我則不數.乃至三問.若先無作心而作.如人行時踐蹈殺蟲是名不故.是不故
業以不集故不能生報。
業有四種.有作不集.有集不作.有亦作亦集.有不作不集。
作不 集者.如作殺等業後則心悔.作施等業後亦心悔.又起作業心不復念.是名作非集。
集 不作者.若他作殺等則心生喜.他作施等心亦生喜。
亦作亦集者.若作殺等罪施等福 亦心生喜。
不作不集者.亦不作亦不生喜。
於是中亦作亦集是業受報.如經中說若業 亦作亦集是業必受果報.是故作集業若現受報.若生受報.若後受報。
問曰.若故作集 業必受報者.則無解脫。
答曰.業雖故作.得真智故不復更集.譬如焦種不復更生。
問曰. 佛鹽兩經中說有人造地獄報業現世輕受。
答曰.若重惡業能現輕受.何故不能令都 盡耶.若人不能具修真智則惡業得便.故現世少受果報。
問曰.阿羅漢雖具修真智亦 受惡報。
答曰.深修善法則障不善.是故若人於百千世集戒等善則不善業不能得起. 猶如諸佛一切智人.餘人不能如是.故爲不善業所得便.故阿羅漢雖具修真智以宿 業故亦受惡報。
問曰.經中亦說佛受謗等不善業報。
答曰.佛一切智人無惡業報.以斷 ******************** 一切不善法根本故.但以無量神通方便現爲佛事不可思議.如增一阿含中說有五 事不可思議。
業有二種.定報不定報.定報業者若多若少必當受報.不定業者可令都 盡。
問曰.雲何名定報業.何等是不定報業。
答曰.經中說五逆罪是定報業。
問曰.但五逆 罪是定報業.更有餘耶。
答曰.餘業中亦有定報分.但不可得示。
或以事重故有定報.如 於佛及弟子若供養若輕毀.或以心重故有定報.如人以深厚纏殺害蟲蟻重於殺人. 如是等。
餘業亦有定報。
問曰.若五逆罪可令薄者.何故不能使都盡耶。
答曰.此罪法爾 不可都盡.如須陀洹雖至懈怠不到八生.又五逆罪以堅重故不可都盡.如王法中有 重罪者可得令輕不可全赦。
輕重罪品第九十八 問曰.經中說有輕重罪業.何謂輕重。
答曰.若業能得阿鼻地獄報是名重罪。
問曰.何等 業能得此報。
答曰.若業破僧必受此報.所以者何.別離三寶.令僧寶離佛寶.亦破法寶. 又生上邪見故能起是業.亦深嫉恚佛故起此業.亦久集惡性深貪利養故故起此業. ******************** 又此人說非法是法時障多衆生行諸善法故名重罪。
問曰.但破僧罪得阿鼻地獄報. 更有餘耶。
答曰.餘業亦有.若言無罪無福供養父母及諸善人無有果報.是等邪見亦 得此報。
又使他人墮此邪見.令多衆生造諸惡故亦受此報。
又能作如是邪見經書.如 富蘭那等諸邪見師.害正見故開多衆生爲惡因緣。
又謗賢聖罪亦得此報.如說八萬 四千歲一脅受苦。
又如法句中說.聖人以法夀以此法教化.鈍根依惡見違逆如是語. 如刺竹結實則自害其形.是人墮地獄首下足在上.以惡心惡口誹謗賢聖者.是人墮 十萬尼羅浮地獄.三十六萬五阿浮[一]陀地獄。
又殺生等若事重心重.是罪亦墮阿鼻地 獄。
與重相違是名爲輕.謂於炙大炙等諸淺地獄畜生餓鬼及人天中受不善報.是名 輕罪。
大小利業品第九十九 問曰.經中說有大小利業.何者爲大利業。
答曰.隨以何業能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名最大利業.次業能得辟支佛道.次業能得聲聞道.次業得有頂報夀八萬大劫.是 注:[一]此字依麗刻加.
********************
生死中最大報業.次業得無所有處夀六萬劫.如是次第乃至梵世夀命半劫.次欲界
他化自在天受天數萬六千歲.乃至四天王受天數五百歲.如是人中四天下各隨業
受報.如是畜生餓鬼地獄亦有小利業。
問曰.何等業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
答 曰.檀等六波羅蜜具足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此善業次第轉薄得辟支佛菩 提.轉薄得聲聞菩提.若行增上四無量心得生有頂.行四無量次第轉薄次生下地.行 四無量心轉薄及隨定戒因緣故生色界.以布施持戒修善因緣故生欲界。
是施等業 隨福田厚薄故有差別.若於諸佛福田中行是則最勝.次於辟支佛等福田中行次第 轉少。
問曰.爲智福田勝.斷福田勝。
答曰若智能達法相謂畢竟空此則勝斷.所以者何. 如佛以智故於弟子中勝不以斷故.如雜藏中說.若掃僧房地如一閻浮提.不如掃佛 塔猶如一掌處。
又一切智慧皆爲斷故.若諸菩薩久處生死皆爲善斷.善斷者謂自斷 結亦斷衆生.是諸結皆漸以智斷.故知智慧福田於斷爲勝。
問曰.若利根須陀洹鈍根 斯陀含.是二福田何者爲勝。
答曰.利根者勝.非鈍根也。
問曰.此語不然.如經中說供養 ******************** 百須陀洹不如供養一斯陀含.又說稊稗害禾貪欲穢心.是故施無欲人應得福多.斯 陀含能薄三毒.須陀洹未.何故言勝。
答曰.是經名不了義.何以知之.卽此經中說施畜 生得百倍利.而實施鵽鳥等所得果報勝施外道五神通人.是故此經應辨其義.此經 從多故說除利智慧。
又須陀洹以智力故雖受諸欲亦名福田.非斷欲凡夫乃至能得 有頂定者.又多聞智在達分中尚勝非有頂定不通達分。
又彌勒菩薩雖未得佛.爲阿 羅漢之所禮敬。
又但能空發菩提心者已爲羅漢所敬.如一沙彌擔持衣鉢逐阿羅漢 行.是沙彌發無上心.阿羅漢卽取衣鉢自擔隨其後行.如譬喻中廣說.故知智慧福田 爲勝。
成實論卷第七 ********************
業有四種.有作不集.有集不作.有亦作亦集.有不作不集。
作不 集者.如作殺等業後則心悔.作施等業後亦心悔.又起作業心不復念.是名作非集。
集 不作者.若他作殺等則心生喜.他作施等心亦生喜。
亦作亦集者.若作殺等罪施等福 亦心生喜。
不作不集者.亦不作亦不生喜。
於是中亦作亦集是業受報.如經中說若業 亦作亦集是業必受果報.是故作集業若現受報.若生受報.若後受報。
問曰.若故作集 業必受報者.則無解脫。
答曰.業雖故作.得真智故不復更集.譬如焦種不復更生。
問曰. 佛鹽兩經中說有人造地獄報業現世輕受。
答曰.若重惡業能現輕受.何故不能令都 盡耶.若人不能具修真智則惡業得便.故現世少受果報。
問曰.阿羅漢雖具修真智亦 受惡報。
答曰.深修善法則障不善.是故若人於百千世集戒等善則不善業不能得起. 猶如諸佛一切智人.餘人不能如是.故爲不善業所得便.故阿羅漢雖具修真智以宿 業故亦受惡報。
問曰.經中亦說佛受謗等不善業報。
答曰.佛一切智人無惡業報.以斷 ******************** 一切不善法根本故.但以無量神通方便現爲佛事不可思議.如增一阿含中說有五 事不可思議。
業有二種.定報不定報.定報業者若多若少必當受報.不定業者可令都 盡。
問曰.雲何名定報業.何等是不定報業。
答曰.經中說五逆罪是定報業。
問曰.但五逆 罪是定報業.更有餘耶。
答曰.餘業中亦有定報分.但不可得示。
或以事重故有定報.如 於佛及弟子若供養若輕毀.或以心重故有定報.如人以深厚纏殺害蟲蟻重於殺人. 如是等。
餘業亦有定報。
問曰.若五逆罪可令薄者.何故不能使都盡耶。
答曰.此罪法爾 不可都盡.如須陀洹雖至懈怠不到八生.又五逆罪以堅重故不可都盡.如王法中有 重罪者可得令輕不可全赦。
輕重罪品第九十八 問曰.經中說有輕重罪業.何謂輕重。
答曰.若業能得阿鼻地獄報是名重罪。
問曰.何等 業能得此報。
答曰.若業破僧必受此報.所以者何.別離三寶.令僧寶離佛寶.亦破法寶. 又生上邪見故能起是業.亦深嫉恚佛故起此業.亦久集惡性深貪利養故故起此業. ******************** 又此人說非法是法時障多衆生行諸善法故名重罪。
問曰.但破僧罪得阿鼻地獄報. 更有餘耶。
答曰.餘業亦有.若言無罪無福供養父母及諸善人無有果報.是等邪見亦 得此報。
又使他人墮此邪見.令多衆生造諸惡故亦受此報。
又能作如是邪見經書.如 富蘭那等諸邪見師.害正見故開多衆生爲惡因緣。
又謗賢聖罪亦得此報.如說八萬 四千歲一脅受苦。
又如法句中說.聖人以法夀以此法教化.鈍根依惡見違逆如是語. 如刺竹結實則自害其形.是人墮地獄首下足在上.以惡心惡口誹謗賢聖者.是人墮 十萬尼羅浮地獄.三十六萬五阿浮
又殺生等若事重心重.是罪亦墮阿鼻地 獄。
與重相違是名爲輕.謂於炙大炙等諸淺地獄畜生餓鬼及人天中受不善報.是名 輕罪。
大小利業品第九十九 問曰.經中說有大小利業.何者爲大利業。
答曰.隨以何業能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名最大利業.次業能得辟支佛道.次業能得聲聞道.次業得有頂報夀八萬大劫.是 注:
問曰.何等業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
答 曰.檀等六波羅蜜具足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此善業次第轉薄得辟支佛菩 提.轉薄得聲聞菩提.若行增上四無量心得生有頂.行四無量次第轉薄次生下地.行 四無量心轉薄及隨定戒因緣故生色界.以布施持戒修善因緣故生欲界。
是施等業 隨福田厚薄故有差別.若於諸佛福田中行是則最勝.次於辟支佛等福田中行次第 轉少。
問曰.爲智福田勝.斷福田勝。
答曰若智能達法相謂畢竟空此則勝斷.所以者何. 如佛以智故於弟子中勝不以斷故.如雜藏中說.若掃僧房地如一閻浮提.不如掃佛 塔猶如一掌處。
又一切智慧皆爲斷故.若諸菩薩久處生死皆爲善斷.善斷者謂自斷 結亦斷衆生.是諸結皆漸以智斷.故知智慧福田於斷爲勝。
問曰.若利根須陀洹鈍根 斯陀含.是二福田何者爲勝。
答曰.利根者勝.非鈍根也。
問曰.此語不然.如經中說供養 ******************** 百須陀洹不如供養一斯陀含.又說稊稗害禾貪欲穢心.是故施無欲人應得福多.斯 陀含能薄三毒.須陀洹未.何故言勝。
答曰.是經名不了義.何以知之.卽此經中說施畜 生得百倍利.而實施鵽鳥等所得果報勝施外道五神通人.是故此經應辨其義.此經 從多故說除利智慧。
又須陀洹以智力故雖受諸欲亦名福田.非斷欲凡夫乃至能得 有頂定者.又多聞智在達分中尚勝非有頂定不通達分。
又彌勒菩薩雖未得佛.爲阿 羅漢之所禮敬。
又但能空發菩提心者已爲羅漢所敬.如一沙彌擔持衣鉢逐阿羅漢 行.是沙彌發無上心.阿羅漢卽取衣鉢自擔隨其後行.如譬喻中廣說.故知智慧福田 爲勝。
成實論卷第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