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實論卷第十八

關燈
是心法.何故說身受。

    答曰.爲 ******************** 外道故說.外道謂諸受依神故.佛說諸受依止身心。

    問曰.何者是身受。

    答曰.因五根所 生受是名身受.因第六根所生受是名心受。

    問曰.是受雲何名垢.雲何名淨。

    答曰.諸煩 惱名垢.是煩惱所使受是名爲垢.煩惱所不使受是名爲淨。

    問曰.雲何苦受名淨。

    答曰. 斷煩惱人苦受是名爲淨.又與煩惱相違苦受是名爲淨。

    問曰.已說垢淨.何故更說依 貪依出.貪卽是煩惱.出卽是淨。

    答曰.先總說垢.今更別說貪爲垢因.如經中說有垢喜 有淨喜有淨中淨喜.垢喜者因五欲生喜.淨喜者謂初禪喜.淨中淨喜謂二禪喜.若受 但爲泥洹是名依出.是故更說。

    問曰.五根中何故苦受樂受各分爲二.而捨受不耶。

    答 曰.憂喜要以想分別生.苦樂不必由想分別.捨受想分別微故不爲二。

    問曰.第三禪中 意識所受.何故名樂不說喜耶。

    答曰.是樂深厚徧滿身心故名爲樂.喜但能徧心不能 徧身.故三禪中依差別喜說身受樂。

    問曰.是三受中何者能生深厚煩惱。

    答曰.有論師 言樂受能生.所以者何.先以說壞敗等因緣受大苦故。

    又論師言苦受能生.所以者何. 衆生爲苦所逼.以求樂故深起煩惱。

    又種種樂少苦能勝.如人具足受五欲時蚊蚋所 ******************** 侵則生苦覺.色等五欲樂不如是.又如存百子樂不如喪一子苦。

    又生死中苦受相多. 樂受不爾.所以者何.多有衆生在三惡趣生天人少。

    又不須加功自然得苦.加功求樂 有得不得.猶如田中穢草自生嘉苗不爾。

    又因苦受起重罪業.所以者何.苦受中有瞋 使.如經中說瞋爲重罪。

    有論師言不苦不樂能生.所以者何.是中有癡使.癡是一切煩 惱根本。

    又此受細微.是中煩惱難覺知故。

    又此受是衆生本性.苦樂爲客。

    又此受徧在 三界.餘二不爾。

    又此受是長夀.因貪此受故夀八萬大劫久受苦相諸陰。

    又此受與泥 洹相違.所以者何.是中生寂滅相泥洹相故.不復能得真實泥洹。

    又此受以聖道能過. 如說因離性得解脫.苦受樂受以世閒道亦能得過。

    又此受窮生死邊斷相續時斷.是 故能生深厚煩惱。

     五受根品第八十三 問曰.樂根爲在何處.乃至捨根在何處耶。

    答曰.[一]苦樂在身.隨所得身乃至四禪.[二]餘三在 心.隨所得心乃至有頂。

    問曰.如經中說憂根初禪中滅.喜根三禪中滅.樂根四禪中滅. 注: [一]三受三界遍起義.(章七.三受報業.) [二]憂喜隨心至有頂義.(章十六.道品.) ******************** 捨根滅盡定中滅.是故汝說不然。

    答曰.若汝信此經者則苦根應在初禪.而汝法中初 禪實無苦根.是故不應信此經也。

    問曰.色無色界深修善法應無憂苦。

    答曰.三界皆苦. 上二界中雖無麤苦亦有微苦.何以知之.四禪中說有四威儀.隨有威儀皆應有苦。

    又 色界有眼耳身識.此識中所有受名爲苦樂.從一威儀求一威儀故知有苦。

    又經中問 色中有何味.所謂因色生樂生喜.色中有何過.謂所有色無常苦敗壞相.色界有色故 有味心有過心.故有苦樂。

    又行者於諸禪定亦貪亦捨.必以樂受因緣故貪.苦受因緣 故捨.故知有苦樂也。

    又佛說聲等是初禪刺.覺觀是二禪刺.乃至非想非無想處有想 受刺.刺名苦義.故知一切有苦。

    又一切五陰皆名爲苦.正以惱害爲苦.如欲界受惱害 故苦.上二界受亦有惱害何故非苦.如欲界說病等八行.色無色界同說八行何故無 苦。

    又色界說光明優劣.故知色界業亦差別。

    業差別故必應當有得苦報業。

    又經說此 中有嫉妒等煩惱。

    如有梵天語諸梵言此處是常汝等勿詣瞿曇沙門。

    亦有梵天來難 問佛。

    又經中說入第四禪斷不善法.又經中亦說是中有邪見煩惱.是等煩惱卽是不 ******************** 善應得苦報.何故無苦。

    又論師說一切煩惱皆是不善.是中雲何無苦受耶。

    又經中說 諸天人愛色樂色貪色著色.是諸天人愛樂貪著色故是色敗壞則生憂苦.乃至識亦 如是.故知一切未離欲人皆有憂喜。

    又愛緣生喜.離此愛緣必生憂悲.凡夫無智何能 有力得所愛緣而不生喜失不生憂.如經中說唯得道者將命終時無憂喜色.故知一 切凡夫憂喜常隨。

    又佛自說不憂不喜一心行捨是應羅漢功德。

    又六捨行唯聖所行. 非凡夫也.凡夫或時行捨皆以未能知見緣故.如經中說凡夫色中所有捨心皆依[一]止 色貪色不離.故知凡夫無捨心也。

    又經中說樂受中貪使.若彼無樂受貪何處使。

    汝意 或謂不苦樂中貪使使.經無說處。

    又上地中轉寂滅樂大利身心.如說是天一坐千劫. 若苦行者於諸威儀不能久住.如經中說安坐七日受解脫樂。

    又是中猗樂第一.如經 中說猗者受樂.故知一切地中皆有樂也。

    汝意或謂猗樂受樂異.是事不然.所有利益 事來在身則名爲樂.是故猗樂不異受樂。

    問曰.若上界定有苦樂憂喜.雲何得與禪經 相順。

    答曰.此經違害法相.若捨何咎。

    又此中樂行寂滅不著.不能發起麤貪麤恚.是故 注: [一]原刻作上.今依麗刻改. ******************** 說名無苦無樂。

    又此中苦樂細微不了.無有刀仗等苦喪親等憂是故名無.如說色界 無寒無熱.是中亦有四大雲何當言無寒無熱耶.如說三禪衆生一身一相是中亦有 光明差別.如說若行禪者不能善除睡眠戲調則光明不淨.又少智人名爲無智.又如 世人以食中少鹹名爲無鹹.如是彼中憂喜不了故名爲無。

    又汝等說彼中無覺.佛經 中說想因緣覺.是中有想雲何無覺.故知覺法乃至有頂.爲麤覺故說二禪滅.是故上 二界中亦有苦樂等。

    受陰竟。

     成實論卷第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