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實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異心.不應心中自生心故。
又如說 心垢故衆生垢心淨故衆生淨.若但是心則垢淨無因.是人不以無明故垢慧明故淨. 應自垢自淨.此則不可.是故有心數法。
非無數品第六十二 汝雖言[二]能緣法名心心差別名數如道品中說.是事不然.所以者何.經中說心相異心
數相異.能識是識相.覺苦樂是受相.別知是想相.起作是行相.故知心異心數亦異。
汝 言心得解脫.是亦不然.餘經中說離無明故慧得解脫故.不但說心得解脫.又以心勝 故但說心。
又世閒人皆多識心.數法不爾.故佛偏說。
又佛經中有不盡語.此言是也。
又 如經說.汝等比丘能斷一法我保汝等得阿那含道所謂貪欲.而實不偏斷.是事亦然。
注:[一]原刻作若.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作雖.今依麗刻改.
********************
歡喜心等皆以此答。
汝言內外二法.是亦不然.說外有名色卽說心數.以外入攝故名 爲外。
又是中佛說三事.內有識身卽說識與根.外有名色卽是說塵.汝言說有識身是 亦不然.此經中說外一切相卽是心數。
汝言三事和合名觸.是事不然.觸與受等心數 作因.是故獨說。
非有數品第六十三 答曰.汝言以相應故有心數法.是事不然.所以者何.諸法獨行後當廣說.故無相應。
是 心獨行.亦以此答.非遮同性.是遮數法。
汝言攝異故有心數.是作經者自立名字.佛經 中不說相攝.是故非也。
汝言依處者.如汝意識依心.不以依故便名爲數.如是心依於 心不得名異。
汝言無五陰者.是事不然.我以心差別故有名爲受有名爲想等.汝以心 數別爲三陰.我亦以心別爲三陰。
汝言生異.是事不然.若心與數法共生.何故言二生 心三生心數.若但說心則有此理.所以者何.是人先說識時後說想等。
汝言相應緣世 故知有異.是先已破.無相應故。
汝言依智非依識者.我說心有二種.一名爲智二名爲 ******************** 識.故依智心不依識也。
汝言佛說依心生法名心數者.心所生法名曰心數.心從心生 故名心數。
汝雲佛亦不說無心數者.我亦不言無心數法.但說心差別故名爲心數。
又 若有道理不可說名說.如其無道理雖說非說.是故不可以說爲因。
又我等當說心心 數法名字義.以集起故名心.受等亦能集起後有相同於心故名爲心。
又心與心數俱 從心生故名爲心數.若人但說有心數法是人應說數法名義.而實不可說.是故非因。
汝言作異及心生覺.皆以此答.所以者何.我以心差別故所作業異.亦心中生心名心 生覺。
汝言垢淨無因是事不然.雖無數法而有垢淨。
又無異相故無心數法.所以者何. 汝以心相應故名爲心數.相應法無後當廣說.故不從心別有數法。
明無數品第六十四 汝言相異故有心數.是事不然.所以者何.若識若覺是諸相等無有差別.若心識色卽 名爲覺.亦名想等.如世閒言汝識是人卽名爲知.從受苦樂亦卽是知.當知識卽受想. 若此等法有定異相今應當說.實不可說故無異相。
汝言慧得解脫.是事不然.無因緣 ******************** 故.隨心有染亦有無明.是心聚中染及無明盡與相應.若言無明垢慧染垢心者則無 因緣.如是離無明故慧得解脫若離染垢故心得解脫亦無因緣。
又是名不了義經.如 經中說離三漏故心得解脫.故知亦從無明心得解脫。
若說從染心得解脫是說遮斷. 言從無明慧得解脫是畢竟斷.若從染故心得解脫.從無明故慧得解脫.若從恚等得 何物解脫是事應答.當知離心無得解脫.故但有心。
汝言以心勝故但說心者.心有何 勝義而慧等法無。
汝言人多識心故但說心者.世閒人亦多識苦樂.應說受等。
汝言有 餘語經者.何故不但說心數而但說心。
汝言但斷一法.是語有緣.佛隨衆生煩惱偏多 苦常覆心者說是一法.斷此法故餘亦自斷.是故非因。
汝言說名相故卽說心數.汝自 憶想分別.是經不說此義.汝若自生憶想分別何不言以名相說心緣可有此理。
汝言 觸與受等心數作因.是言多過.俱相應法而言觸是受等因非受等是觸因.有此等咎。
故知但心無別心數。
無相應品第六十五 ******************** 無相應法.所以者何.無心數法故心與誰相應。
又受等諸相不得同時。
又因果不俱.識 是想等法因.此法不應一時俱有.故無相應。
又佛說甚深因緣法中是事生故是事得 生。
又如穀子芽莖枝葉花實等.現見因果相次.故有識等亦應次第而生。
若汝意謂貪 等煩惱與色共因應俱生者.是事不然.色無了知不能緣故.心心數法有緣有了.是故 一時不應俱有.無多了故。
又以一身名一衆生.以一了故.若一念中多心數法則有多 了.有多了故應是多人.此事不可.故一念中無受等法。
又何故六識不一時生。
問曰.諸 識皆待次第緣生.故不一時.答曰.以何障故一次第緣不得次第生六識耶.當知先因 後果次第生故。
又經中說眼見色不取相.取相卽是想業.若佛聽識業而遮想業.當知 或有識而無想.若人取相是見已取非是見時.故知識等次第而生。
又經中說眼見色 已隨喜思惟.是中亦先說識業後說受等。
又經中說見是見等.故知非一切心盡有受 等。
又以五識相是事可明.所以者何.若人於眼識中不能取怨親相及平等相.是則無 想亦無憂喜.無分別故.[一]或有人說是中亦無貪等煩惱.故知無思.能求後有故名爲思.
注:
[一]五識一向無記義.(章十五.五蓋.)
********************
此後當說.故知五識亦無思也。
又汝等五識不能分別.此中雲何當有覺觀.思惟分別 先麤後細故名覺觀。
[一]又若五識中有覺觀者.如說欲我知汝本皆由思覺生.是則覺時
無欲識時雲何有覺。
或有人言五識中有想無覺.是覺因想生.雲何想時有覺.是故應 受五識無想無覺無觀.所以者何.五識中無男女分別亦無受等分別.是中何所分別。
又汝等說五識次第必生意識.以五識無分別故.若五識中有分別者何用次第生意 識耶。
又覺觀不應一心中生.以麤細相違故.譬如振鈴.初聲爲覺餘聲曰觀.彼喻亦然。
若五識中有覺觀者.應說其業.實不可說.當知心心數法次第而生。
癡慧相違不應俱 有.雲何一念中亦知亦不知。
又一心中不容有疑.所以者何.若杌若人不得一心中行. 以心業無此力故。
又人言心數法中憶行過去世.緣現在心雲何當有。
又若念此人是 我知識曾利益我.念已生喜.是事雲何在一心中。
又欲不欲雲何在一心中.如經中說 若諸比丘樂欲我法法則增長.若不樂欲法則損減.雲何當在一心中。
又若一心中有 心數法.法則錯亂.所以者何.於一心中有知不知疑不疑信不信精進懈怠如是等過。
注:[一]五識無覺義.(章八.十八界.)
********************
又一切心數應盡在一心中.以何障故苦樂貪恚等不在一心中。
若汝謂苦樂等相違 故不在一心中者.知不知等亦相違故不應在一心中.故無相應。
又七菩提分經中佛 次第說諸心數法.若比丘行四念處爾時修習念菩提分.心在念中簡擇諸法.簡擇諸 法故生精進.精進力故能集善法心生淨喜.心生喜故得猗.得猗故心攝.心攝故得定. 得定故能捨貪憂.捨貪憂故知心數次第而生。
又八道分經中亦次第說.若得正見則 從正見生正思惟.乃至正定。
又次第經中佛語阿難.持戒之人不應願欲心無憂悔.持 戒人心法無憂悔.無憂悔者不應願欲心得歡悅.心無憂悔法應歡悅.歡悅則心喜.心 喜則得身猗.身猗則受樂.受樂則心攝.心攝則得實智.得實智則厭離.厭離則解脫.故 知心法次第而生。
又八大人覺中亦次第說.若比丘行少欲則知足.知足則遠離.遠離 則精進.精進則正憶念.正憶念則心攝.心攝則得慧.得慧則戲論滅。
又七淨中亦次第 說.戒淨爲心淨.心淨爲見淨.見淨爲度疑淨.度疑淨爲道非道知見淨.道非道知見淨 爲行知見淨.行知見淨爲行斷知見淨。
又因緣經中亦次第說.因眼緣色生癡分濁念. ******************** 是中癡卽無明.癡者所求爲愛.愛者所作名業.如是等。
又大因緣經中亦次第說愛首 九法.因愛生求.因求故得.因得故校計.因校計故生染.因染故貪著.因貪著故取.因取 故生慳心.因慳心故守護.因守護故便有鞭杖諍訟諸苦惱等。
又須陀洹法中亦次第
又如說 心垢故衆生垢心淨故衆生淨.若但是心則垢淨無因.是人不以無明故垢慧明故淨. 應自垢自淨.此則不可.是故有心數法。
非無數品第六十二 汝雖言
汝 言心得解脫.是亦不然.餘經中說離無明故慧得解脫故.不但說心得解脫.又以心勝 故但說心。
又世閒人皆多識心.數法不爾.故佛偏說。
又佛經中有不盡語.此言是也。
又 如經說.汝等比丘能斷一法我保汝等得阿那含道所謂貪欲.而實不偏斷.是事亦然。
注:
汝言內外二法.是亦不然.說外有名色卽說心數.以外入攝故名 爲外。
又是中佛說三事.內有識身卽說識與根.外有名色卽是說塵.汝言說有識身是 亦不然.此經中說外一切相卽是心數。
汝言三事和合名觸.是事不然.觸與受等心數 作因.是故獨說。
非有數品第六十三 答曰.汝言以相應故有心數法.是事不然.所以者何.諸法獨行後當廣說.故無相應。
是 心獨行.亦以此答.非遮同性.是遮數法。
汝言攝異故有心數.是作經者自立名字.佛經 中不說相攝.是故非也。
汝言依處者.如汝意識依心.不以依故便名爲數.如是心依於 心不得名異。
汝言無五陰者.是事不然.我以心差別故有名爲受有名爲想等.汝以心 數別爲三陰.我亦以心別爲三陰。
汝言生異.是事不然.若心與數法共生.何故言二生 心三生心數.若但說心則有此理.所以者何.是人先說識時後說想等。
汝言相應緣世 故知有異.是先已破.無相應故。
汝言依智非依識者.我說心有二種.一名爲智二名爲 ******************** 識.故依智心不依識也。
汝言佛說依心生法名心數者.心所生法名曰心數.心從心生 故名心數。
汝雲佛亦不說無心數者.我亦不言無心數法.但說心差別故名爲心數。
又 若有道理不可說名說.如其無道理雖說非說.是故不可以說爲因。
又我等當說心心 數法名字義.以集起故名心.受等亦能集起後有相同於心故名爲心。
又心與心數俱 從心生故名爲心數.若人但說有心數法是人應說數法名義.而實不可說.是故非因。
汝言作異及心生覺.皆以此答.所以者何.我以心差別故所作業異.亦心中生心名心 生覺。
汝言垢淨無因是事不然.雖無數法而有垢淨。
又無異相故無心數法.所以者何. 汝以心相應故名爲心數.相應法無後當廣說.故不從心別有數法。
明無數品第六十四 汝言相異故有心數.是事不然.所以者何.若識若覺是諸相等無有差別.若心識色卽 名爲覺.亦名想等.如世閒言汝識是人卽名爲知.從受苦樂亦卽是知.當知識卽受想. 若此等法有定異相今應當說.實不可說故無異相。
汝言慧得解脫.是事不然.無因緣 ******************** 故.隨心有染亦有無明.是心聚中染及無明盡與相應.若言無明垢慧染垢心者則無 因緣.如是離無明故慧得解脫若離染垢故心得解脫亦無因緣。
又是名不了義經.如 經中說離三漏故心得解脫.故知亦從無明心得解脫。
若說從染心得解脫是說遮斷. 言從無明慧得解脫是畢竟斷.若從染故心得解脫.從無明故慧得解脫.若從恚等得 何物解脫是事應答.當知離心無得解脫.故但有心。
汝言以心勝故但說心者.心有何 勝義而慧等法無。
汝言人多識心故但說心者.世閒人亦多識苦樂.應說受等。
汝言有 餘語經者.何故不但說心數而但說心。
汝言但斷一法.是語有緣.佛隨衆生煩惱偏多 苦常覆心者說是一法.斷此法故餘亦自斷.是故非因。
汝言說名相故卽說心數.汝自 憶想分別.是經不說此義.汝若自生憶想分別何不言以名相說心緣可有此理。
汝言 觸與受等心數作因.是言多過.俱相應法而言觸是受等因非受等是觸因.有此等咎。
故知但心無別心數。
無相應品第六十五 ******************** 無相應法.所以者何.無心數法故心與誰相應。
又受等諸相不得同時。
又因果不俱.識 是想等法因.此法不應一時俱有.故無相應。
又佛說甚深因緣法中是事生故是事得 生。
又如穀子芽莖枝葉花實等.現見因果相次.故有識等亦應次第而生。
若汝意謂貪 等煩惱與色共因應俱生者.是事不然.色無了知不能緣故.心心數法有緣有了.是故 一時不應俱有.無多了故。
又以一身名一衆生.以一了故.若一念中多心數法則有多 了.有多了故應是多人.此事不可.故一念中無受等法。
又何故六識不一時生。
問曰.諸 識皆待次第緣生.故不一時.答曰.以何障故一次第緣不得次第生六識耶.當知先因 後果次第生故。
又經中說眼見色不取相.取相卽是想業.若佛聽識業而遮想業.當知 或有識而無想.若人取相是見已取非是見時.故知識等次第而生。
又經中說眼見色 已隨喜思惟.是中亦先說識業後說受等。
又經中說見是見等.故知非一切心盡有受 等。
又以五識相是事可明.所以者何.若人於眼識中不能取怨親相及平等相.是則無 想亦無憂喜.無分別故.
又汝等五識不能分別.此中雲何當有覺觀.思惟分別 先麤後細故名覺觀。
或有人言五識中有想無覺.是覺因想生.雲何想時有覺.是故應 受五識無想無覺無觀.所以者何.五識中無男女分別亦無受等分別.是中何所分別。
又汝等說五識次第必生意識.以五識無分別故.若五識中有分別者何用次第生意 識耶。
又覺觀不應一心中生.以麤細相違故.譬如振鈴.初聲爲覺餘聲曰觀.彼喻亦然。
若五識中有覺觀者.應說其業.實不可說.當知心心數法次第而生。
癡慧相違不應俱 有.雲何一念中亦知亦不知。
又一心中不容有疑.所以者何.若杌若人不得一心中行. 以心業無此力故。
又人言心數法中憶行過去世.緣現在心雲何當有。
又若念此人是 我知識曾利益我.念已生喜.是事雲何在一心中。
又欲不欲雲何在一心中.如經中說 若諸比丘樂欲我法法則增長.若不樂欲法則損減.雲何當在一心中。
又若一心中有 心數法.法則錯亂.所以者何.於一心中有知不知疑不疑信不信精進懈怠如是等過。
注:
若汝謂苦樂等相違 故不在一心中者.知不知等亦相違故不應在一心中.故無相應。
又七菩提分經中佛 次第說諸心數法.若比丘行四念處爾時修習念菩提分.心在念中簡擇諸法.簡擇諸 法故生精進.精進力故能集善法心生淨喜.心生喜故得猗.得猗故心攝.心攝故得定. 得定故能捨貪憂.捨貪憂故知心數次第而生。
又八道分經中亦次第說.若得正見則 從正見生正思惟.乃至正定。
又次第經中佛語阿難.持戒之人不應願欲心無憂悔.持 戒人心法無憂悔.無憂悔者不應願欲心得歡悅.心無憂悔法應歡悅.歡悅則心喜.心 喜則得身猗.身猗則受樂.受樂則心攝.心攝則得實智.得實智則厭離.厭離則解脫.故 知心法次第而生。
又八大人覺中亦次第說.若比丘行少欲則知足.知足則遠離.遠離 則精進.精進則正憶念.正憶念則心攝.心攝則得慧.得慧則戲論滅。
又七淨中亦次第 說.戒淨爲心淨.心淨爲見淨.見淨爲度疑淨.度疑淨爲道非道知見淨.道非道知見淨 爲行知見淨.行知見淨爲行斷知見淨。
又因緣經中亦次第說.因眼緣色生癡分濁念. ******************** 是中癡卽無明.癡者所求爲愛.愛者所作名業.如是等。
又大因緣經中亦次第說愛首 九法.因愛生求.因求故得.因得故校計.因校計故生染.因染故貪著.因貪著故取.因取 故生慳心.因慳心故守護.因守護故便有鞭杖諍訟諸苦惱等。
又須陀洹法中亦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