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實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人但能爲他說法是名利他.是人雖不自隨法行.爲他說故自亦得利.如經中說爲人
說法得五種利.此中佛意亦不說此利。
此中但說最第一利.謂如說行得盡諸漏.是故 說法能利他人.以兼利故名人中最.猶衆味中之醍醐也。
復次是人今處明中後亦入 明.世閒衆生多從冥入冥從明入冥.若少行佛法是人亦能從冥入明從明入明。
所以 者何.行布施等不能得如聽佛法利.若少聽佛語能得達慧破諸衰惱獲無量利.如經 中說有四種人.有從冥入冥.從冥入明.從明入明.從明入冥。
又四種入.有順流者.有逆 流者.有中住者.有得度者.若人一心聽佛法者是人卽能除滅五蓋修七覺意.是故此 人截生死流名逆流者.亦名爲住.亦名得度者。
復有四種人.有常沒者.有暫出還沒者. ******************** 有出觀者.有得度者.若不能生隨順泥洹信等功德是名常沒.或生世閒信等功德不 能堅固還復退失是名暫出還沒.起隨順泥洹信等功德分別善惡是名出觀.具足修 習隨順泥洹信等功德是名度者。
若人能解佛法正義.終不常沒.設復暫退.亦不永失。
又以此人名爲修功德者.若人不修身戒心慧.作少惡業亦墮惡道.若人修習身戒心 慧.雖多爲惡不墮惡道.修身者以聞慧修身受心法.以修身故漸次能生戒定慧品能 滅諸業.滅諸業故生死亦滅。
又經中說有四種人.有結使利而不深.有深而不利.有亦 深亦利.有不深不利.初名有增上結時時而來.次名若輭中結常來在心.三名若增上 結常來在心.四名若輭中結有時而來.若人得聞佛法正論斷二種結深而利者。
又解 佛法正義.旣不自惱亦不惱他.外道持戒卽自惱身.若墮邪見卽惱他人.謂無罪福業 果報故.若行布施亦是自惱亦名惱他.如天祠中多殺牛羊.若解佛法義者但爲得利 不自惱身亦不惱他.如得禪定行慈悲者.是故應習是佛法論。
又習此論者名可與言. 解正義故.如經中說若論議時應當分別是可與言是不可與言.若人不住智者法中 ******************** 處非處中若分別中及道中者是人皆名不可與言.與此相違名可與言。
不住智人法 中者.論者以正智慧善解義趣然後執用.此人不知是故不執.如尼延子等自言我師 是可信人但隨其語。
不住處非處者.不住用因中.諸外道等於二種因共因異因.若他 說共因答以異因.他說異因答以共因.不住如是二種因中。
不住分別中者.不住譬喻 中。
不住道中者.不住論道中.如說論者莫出惡言.勿捨義宗但說實利.方便勸誨令得 解悟.自心歡喜名聖語法.是中若人正知佛法語者乃可與言.非餘人也。
又不可與言 者有應定答問以不定答.應分別答問以不分別答.應反質答問以不反質答.應置答 問不置而答.與此相違名可與言。
應定答問者.唯有一因.如佛世尊世閒無等如此比 也。
應分別答問者.更有因緣.如死相續等。
應反質答問者.如有人問.還問令答。
應置答 問者.若法無實體但有假名.若問此法爲一爲異常無常等.是不答義.唯解佛法者乃 解知耳。
是故應習此佛法論。
又有三種人.正定邪定不定.正定者是人必入泥洹.邪定 者必不入泥洹.餘名不定.若人能解佛法義者必入正定。
又有四種人.純罪多罪少罪 ******************** 無罪.純罪者若人但有不善無一善法.多罪者多惡少善.少罪者多善少惡.無罪者但 有善法無有不善.若人能解佛法正義必入二種.少罪無罪。
復次若人解佛法義則受 苦有量.以必當得至泥洹故。
四法品第十六 復次若習此論得上攝法.如經中說有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利。
布施者衣食等物. 以此財施攝取衆生還可敗壞。
愛語者隨意語言.是亦有咎.取彼意故。
利行者爲他求 利.若有因緣助他成事.是亦可壞。
同利者.如共一船憂喜是同.是或可壞。
若人以法布 施愛語利行同利攝取衆生.則不可壞.以法攝者謂習此論.故應勤學。
又習此論得上 依止.如經中說依法不依人.有人雖言我從佛聞若從多識比丘所聞若從二三比丘 所聞若衆中聞若從大德長宿邊聞.不以信此人故便受其語.是語若入修多羅中不 違法相隨順毗尼然後應受。
入修多羅者謂入了義修多羅中.了義修多羅者謂是義 趣不違法相.法相者隨順毗尼.毗尼名滅.如觀有爲法常樂我淨則不滅貪等.若觀有 ******************** 爲法無常苦空無我則滅貪等.知無常等名爲法相.應依是法不依於人。
[一]若說依法則
此中但說最第一利.謂如說行得盡諸漏.是故 說法能利他人.以兼利故名人中最.猶衆味中之醍醐也。
復次是人今處明中後亦入 明.世閒衆生多從冥入冥從明入冥.若少行佛法是人亦能從冥入明從明入明。
所以 者何.行布施等不能得如聽佛法利.若少聽佛語能得達慧破諸衰惱獲無量利.如經 中說有四種人.有從冥入冥.從冥入明.從明入明.從明入冥。
又四種入.有順流者.有逆 流者.有中住者.有得度者.若人一心聽佛法者是人卽能除滅五蓋修七覺意.是故此 人截生死流名逆流者.亦名爲住.亦名得度者。
復有四種人.有常沒者.有暫出還沒者. ******************** 有出觀者.有得度者.若不能生隨順泥洹信等功德是名常沒.或生世閒信等功德不 能堅固還復退失是名暫出還沒.起隨順泥洹信等功德分別善惡是名出觀.具足修 習隨順泥洹信等功德是名度者。
若人能解佛法正義.終不常沒.設復暫退.亦不永失。
又以此人名爲修功德者.若人不修身戒心慧.作少惡業亦墮惡道.若人修習身戒心 慧.雖多爲惡不墮惡道.修身者以聞慧修身受心法.以修身故漸次能生戒定慧品能 滅諸業.滅諸業故生死亦滅。
又經中說有四種人.有結使利而不深.有深而不利.有亦 深亦利.有不深不利.初名有增上結時時而來.次名若輭中結常來在心.三名若增上 結常來在心.四名若輭中結有時而來.若人得聞佛法正論斷二種結深而利者。
又解 佛法正義.旣不自惱亦不惱他.外道持戒卽自惱身.若墮邪見卽惱他人.謂無罪福業 果報故.若行布施亦是自惱亦名惱他.如天祠中多殺牛羊.若解佛法義者但爲得利 不自惱身亦不惱他.如得禪定行慈悲者.是故應習是佛法論。
又習此論者名可與言. 解正義故.如經中說若論議時應當分別是可與言是不可與言.若人不住智者法中 ******************** 處非處中若分別中及道中者是人皆名不可與言.與此相違名可與言。
不住智人法 中者.論者以正智慧善解義趣然後執用.此人不知是故不執.如尼延子等自言我師 是可信人但隨其語。
不住處非處者.不住用因中.諸外道等於二種因共因異因.若他 說共因答以異因.他說異因答以共因.不住如是二種因中。
不住分別中者.不住譬喻 中。
不住道中者.不住論道中.如說論者莫出惡言.勿捨義宗但說實利.方便勸誨令得 解悟.自心歡喜名聖語法.是中若人正知佛法語者乃可與言.非餘人也。
又不可與言 者有應定答問以不定答.應分別答問以不分別答.應反質答問以不反質答.應置答 問不置而答.與此相違名可與言。
應定答問者.唯有一因.如佛世尊世閒無等如此比 也。
應分別答問者.更有因緣.如死相續等。
應反質答問者.如有人問.還問令答。
應置答 問者.若法無實體但有假名.若問此法爲一爲異常無常等.是不答義.唯解佛法者乃 解知耳。
是故應習此佛法論。
又有三種人.正定邪定不定.正定者是人必入泥洹.邪定 者必不入泥洹.餘名不定.若人能解佛法義者必入正定。
又有四種人.純罪多罪少罪 ******************** 無罪.純罪者若人但有不善無一善法.多罪者多惡少善.少罪者多善少惡.無罪者但 有善法無有不善.若人能解佛法正義必入二種.少罪無罪。
復次若人解佛法義則受 苦有量.以必當得至泥洹故。
四法品第十六 復次若習此論得上攝法.如經中說有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利。
布施者衣食等物. 以此財施攝取衆生還可敗壞。
愛語者隨意語言.是亦有咎.取彼意故。
利行者爲他求 利.若有因緣助他成事.是亦可壞。
同利者.如共一船憂喜是同.是或可壞。
若人以法布 施愛語利行同利攝取衆生.則不可壞.以法攝者謂習此論.故應勤學。
又習此論得上 依止.如經中說依法不依人.有人雖言我從佛聞若從多識比丘所聞若從二三比丘 所聞若衆中聞若從大德長宿邊聞.不以信此人故便受其語.是語若入修多羅中不 違法相隨順毗尼然後應受。
入修多羅者謂入了義修多羅中.了義修多羅者謂是義 趣不違法相.法相者隨順毗尼.毗尼名滅.如觀有爲法常樂我淨則不滅貪等.若觀有 ******************** 爲法無常苦空無我則滅貪等.知無常等名爲法相.應依是法不依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