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實論卷第十八

關燈
成實論卷第十九 成實論卷第二十 成實論卷第二 訶棃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吉祥品第十二 以是三寶功德具足.故經初說。

    又此三寶於一切世閒第一吉祥.如吉祥偈中說.佛法 及衆僧是名最吉祥。

    復有諸經以吉祥爲初學者[一]增夀.名聞流布.是作經者意也。

    如啊 漚等字貫在經初.此非吉相.後當廣說。

    若求第一最吉祥者.三寶是也.應當歸依.如吉 祥偈說.諸天世人中無上尊導師佛爲大覺者是名最吉祥.若人於佛所安信心不動 奉持清淨戒是名最吉祥.遠離愚癡人親近有智者可敬者則敬是爲最吉祥。

    是故應 禮三寶.以最吉祥故我經初說。

     立論品第十三 今欲論佛法饒益於世閒.佛以大悲心爲廣利益一切世閒故說是法無所齊限.如或 注: [一]原刻作僧.今依麗刻改. ******************** 有人但爲婆羅門故說解脫經.佛所說經皆爲度脫四品衆生.乃至畜生亦不限礙。

    問 曰.不應造論論佛語也.所以者何.若佛自論可名爲論.若佛不論餘不能論。

    所以者何. 一切智人意趣難解.不知何所爲故而說是事.若不得佛意妄有所說則爲自傷。

    如經 中說二人謗佛.一以不信憎惡故謗.二雖有信於佛所說不能諦受亦名謗佛。

    設有真 智不知佛意尚不能得論佛所言.況未得者而欲造論論佛意耶。

    所以者何.如異論經 中佛爲解故說如是事.諸比丘等種種異論皆不得佛意。

    又如長老摩訶迦旃延語諸 比丘.如伐大樹棄捨根莖但取枝葉.汝等亦爾捨離如來而問我耶.若摩訶迦旃延於 論議中自喻枝葉.何況餘人能解佛語。

    又佛問舍利弗雲何學人雲何數法人.三問不 答。

    又佛爲一切諸法根本.惟佛能解.餘人不能解。

    又阿難白佛遇善知識於得道中則 爲半利.亦有道理.所以者何.以二因緣正見得生.一從他聞二自正念.佛語阿難但善 知識則爲具足得道利已。

    又如佛言若我爲人有所說法.是人不得我意故生諍訟.[一]今 諸論師各有所執.或言過去未來有法.或有言無.當知如是諸論師等不解如來隨宜 注: [一]原刻作令.今依麗刻改. ******************** 所說故生諍訟。

    又如阿難爲三摩提說諸所受皆名爲苦.爾時佛語諸比丘言汝觀阿 難髣像是義。

    又諸論者謂阿羅漢應先受供養.比丘不知便往問佛.佛言於我法中前 出家者應先受供養.飲食麤事猶尚不能知.何況如來意說微妙法。

    以此等故不應造 論。

    答曰.不然.所以者何.有因緣故能知他意.如偈中說.能知說者意所趣向.亦知說者 欲說何事。

    有二種道.聖道世閒道.後當廣說.以此道故知說者意。

    復次異論經中佛亦 盡聽.又迦旃延等大論議師得佛意故佛皆讚善.又優陀夷比丘曇摩塵那比丘尼等 造佛法論佛聞卽聽。

    又佛法深妙解者造論.不解則止。

    如是其餘佛爲諸法根本等問 悉已通答。

    又應造論.所以者何.若經造論義則易解.法則久住。

    又佛聽造論.如經中說. 佛語比丘隨所造論應善受持.是故於修多羅中取義立論別爲異部.故應造論。

    又佛 爲種種可度衆生說世閒等諸論義門.如莎提等不能解故其心迷亂.莎提等比丘說 生死往來常是一識。

    佛如是等種種說法.若無論議雲何可解.以是等緣故應造論。

     論門品第十四 ******************** 論有二門.一世界門.二第一義門。

    以世界門故說有我.如經中說我常自防護爲善自 得善爲惡自得惡.又經中說心識是常.又言長夜修心死得上生.又說作者起業作者 自受.又說某衆生生某處等.如是皆以世界門說。

    第一義門者.皆說空無.如經中說此 五陰中無我我所.心如風燄念念生滅.雖有諸業及業果報.作者受者皆不可得.如佛 以五陰相續因緣說有生死。

    又有二種論門.一世俗門.二賢聖門。

    世俗門者.以世俗故 說言月盡月實不盡.如摩伽羅母說兒婦爲母其實非母.如經中說舌能知味以舌識 知味.舌不能知.如矟刺人言人得苦是識知苦非人受苦.如貧賤人字爲富貴佛亦隨 人名爲富貴.又佛呼外道名婆羅門亦名沙門.又如刹利婆羅門等佛亦隨俗稱爲尊 貴.又如一器隨國異名佛亦隨名.又如佛言是吾最後觀毗耶離。

    諸如是等隨世語言 名世俗門。

    賢聖門者.如經中說因緣生識眼等諸根由如大海.又如經說但陰界入衆 緣和合無有作者亦無受者.又說一切苦.如經中說世閒言樂聖人說苦.聖人說苦世 閒言樂.又諸所說空無相等.名賢聖門。

    又有三時論門.若於此事中說名爲色.若已曾 ******************** 有當有今有皆名爲色.識亦如是.若已曾知當知今知皆名爲識.如此等名三時論門。

     又有若有論門.苦有觸必因六入.非一切六入盡爲觸因.若有愛必因於受.非一切受 盡爲愛因。

    或說具足因.如觸因緣受.或說不具足因.如受因緣愛.不說無明。

    或復異說. 如經中說心歡喜身得猗.三禪無喜亦有身猗.又說猗者受樂.四禪有猗而無受樂.是 名異說。

    又有通塞二種論門.如經中說若人發足爲供養塔.中閒命終皆生天上.是名 爲通.又餘經說作逆罪者不得生天.是名爲塞。

    又經中說受諸欲者無惡不造.是名爲 通.須陀洹人雖受諸欲亦不能起墮惡道業.是名爲塞。

    又經中說因眼緣色而生眼識. 是名爲通.若爾應緣一切色皆生眼識而不然.又經中說因耳緣聲生耳識等不生眼 識.是名爲塞。

    又所言通塞皆有道理.不壞法相。

    又有二種論門.一決定.二不決定。

    決定 者.如說佛爲一切智人.佛之所說名真妙法.佛弟子衆名正行者.又言一切有爲皆悉 無常苦空無我寂滅泥洹.如是等門是爲決定。

    不決定者.若言死者皆生.是則不定.有 愛則生.愛盡則滅。

    又經中說若得心定皆生實智.是亦不定.聖人得定能生實智.外道 ******************** 得定則不能生。

    又如經說所求皆得.是亦不定.或得不得。

    若言六入必能生觸.是亦不 定.或有能生或有不生。

    如是等名定不定門。

    復有爲不爲論門。

    如說奇草芳華不逆風 薰.又說拘毗羅華能逆風薰.爲人華故說不逆風薰.爲天華故說逆風薰。

    又說三受苦 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又餘經說所有諸受皆名爲苦.有三種苦苦苦壞苦行苦.爲此故 說所有諸受一切皆苦.又說是苦三種有新故中.新受名樂.久厭則苦.中名爲捨。

    又說 爲得道故名爲道人.未得道者亦名道人。

    有如是等相因得名。

    又有近論門.如佛語比 丘汝斷戲論則得泥洹.雖未便得.但以近故亦名爲得。

    又有同相論門.如說一事餘同 相事皆名已說.又如佛說心爲輕躁.則爲已說餘心數法。

    又有從多論門.如佛言若人 不知二見生滅相者皆名有欲.若能知者皆名得離.須陀洹人亦知二見生滅之相而 有貪欲.但以知者多是離欲人。

    復有因中說果論門.如說施食則與五事命色力樂辯 才.而實不與命等五事.但與其因。

    又如說食錢.錢不可食.因錢得食故名食錢又如經 說女人爲垢實非垢也.是貪著等煩惱垢因故名爲垢。

    又說五塵名欲.實非欲也.能生 ******************** 欲故名之爲欲。

    又樂因緣說名爲樂.如說以法集人是人爲樂。

    又苦因緣說名爲苦.如 說與愚同止是名爲苦.如說火苦火樂。

    又說命因爲命.如偈中說.資生之具皆是外命. 如奪人物名爲奪命。

    又說漏因爲漏.如七漏經說.此中二是實漏.其餘五事是漏因緣。

     又果中說因.如佛言我應受宿業.謂受業果。

    如是等衆多論門.盡應當知。

     讚論品第十五 應習此論。

    所以者何.學習此論得智人法.如經中說世有二人.一謂智人二謂愚人.若 不善分別陰界諸入十二因緣因果等法是名愚人.若善分別陰界入等是名智人.今 此論中正分別解陰界入等.故因此論得智人法.是以應學。

    又習此論故不名凡夫.又 有二人.一是凡夫二非凡夫.如說雖剃鬚髮被服法衣受佛威儀猶遠佛法.以不成就 信等根故.若能成就信等根者.雖處居家不名凡夫。

    如經中說有四種人.有入僧威儀 不入僧數.有在僧數非僧威儀.有入僧威儀亦入僧數.有非僧威儀亦非僧數.初名出 家凡夫.次名在家聖人.三名出家聖人.四名在家凡夫.以此故知離信等根則不入僧 ******************** 數.是故當爲信等諸根勤行精進.欲得信等當於佛法聽受誦讀如說修行.是故應習 此佛法論。

    又從此論得二種利.自利利他.如經中說有四種人.有能自利不能利他.有 能利他不能自利.有能俱利.有俱不利.若能自具戒等功德不能令他住戒等中是名 自利.如是四種.若人雖能自利令他施等得大果故亦名利他.此中佛意不說此利。

    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