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實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不應言不得命終.所以者何.是信行者以尚遠故。
如郁伽長者供養衆僧.天神示言 某是阿羅漢某是行阿羅漢者乃至某是須陀洹某是行須陀洹者.若在十五心中不 可得示。
當知行須陀洹者有近有遠.是名信行。
法行者.是人得無我智.在煖頂忍第一 法中隨順法行謂空無我等是名法行。
[二]是二行人入見諦道見滅諦故.名無相行。
是三 注:[一]聲聞得解二空義.(章一.二無我.)
[二]初果向入無相行見道義.又無相行後順舊智爲初果義.(章十七.賢聖.)
********************
種人名行須陀洹者。
世俗道中無斷結故不得名爲行三果者.此事後當說。
須陀洹者. 如佛經說若人斷三結身見疑戒取名須陀洹.不墮惡道.必得正智.極至七有。
問曰.若 須陀洹見諦所斷煩惱都盡滅無量苦如地喻經說.何故但言斷三結也。
答曰.此事後 當廣說.謂身見盡故餘等亦盡。
不墮惡道者.後業聚中亦當廣說。
必至菩提者.是人入 法流中必至泥洹.如木在恆河離八因緣必到大海。
極七有者.是人於七世中無漏智 熟.如歌羅羅等七日變成.又如服酥等極至七日堅病則消.又如親族限至七世.又如 七步蛇螫人身時以四大力故得至七步以毒力故不得至八.又欺誑法極至七世.又 如七日出時則劫燒盡.如是七世集無漏慧燒煩惱盡。
又法應七有.有須陀洹今世入 泥洹.有第二第三極至第七.是名須陀洹。
行斯陀含者.思惟所斷結有九品.若斷一二 至三四五是名行斯陀含者。
有人言以一無礙道斷.是事不然.佛經中說以無量心斷. 如斧柯喻經中說。
又行斯陀含者.亦名家家.是人或二或三往來.或於現身得入泥洹. 是名行斯陀含者。
斯陀含者.一來此閒便入泥洹.[一]是人思惟所斷結薄.住是薄中名斯
注:
[一]後三果但約行修義.(章十七.賢聖.)
********************
陀含。
是斯陀含或今世入泥洹。
行阿那含者.若斷第七第八品結是人皆名行阿那含 者.斷第八品是名一種行阿那含者.或有今世卽入泥洹。
盡離欲界九品結故名阿那 含。
[一]是阿那含差別八種.所謂中陰滅者.有生有滅者.有不行滅者.有行滅者.有上行至
阿迦尼吒滅者.有至無色處者.有轉世者.有現滅者.隨上中下根故有差別。
[二]中陰滅者
亦有三種.上中下根.有阿那含深厭世閒有少障礙不得現滅.是人則於中陰中滅。
生 有三種.謂生滅者.行滅者.不行滅者。
生滅者.生時深厭離有卽入泥洹是名生滅.以根 利故。
[三]或有生已諸無漏道自然在前不加勤行而入泥洹.是不行滅.以根中故。
或有生 已深畏受身勤修行道乃入泥洹.是名行滅.以根鈍故。
上行滅者亦有三種.若從一處 終至一處生便入泥洹是名利根.二三處生是名中根.一切處終一切處生是名鈍根。
從初禪至廣果天是名決定.到廣果已若生淨居是人不復到無色處.以樂慧故.若入 無色處者是人終不生淨居天.以樂定故。
轉世者.若先世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後轉 身得阿那含果.是人不入色無色界。
現滅者.第一利根卽於現身得入泥洹。
復有二人. 注:[一]阿那含八分義.(章十七賢聖義雲.成實那含分十一種.內攝信解脫見到等.但勘論
文信解脫等通前三果.不限於那含也.故今改正爲八分.)
[二]章十七賢聖義解此文雲.成實不立中有而言中般者.乃欲色兩界中間受身得般耳.此義須勘.
[三]那含有行爲鈍根無行爲中根義.(章十七.賢聖.)
********************
一名信解脫.二名見得。
是二人者根差別故.若鈍根學人在思惟道名信解脫.利名見 得。
若阿那含具八解脫是名身證.是等皆名行阿羅漢者.以斷結同故若盡斷滅一切 煩惱名阿羅漢。
[一]阿羅漢有九種.退相.守相.死相.住相.可進相.不壞相.慧解脫相.俱解脫
相.不退相。
是諸阿羅漢以得信等根故有差別。
最鈍根者是名退相.退失三昧.退三昧 故無漏智慧不能現前。
守相者.根小勝故.若護三昧則不退失.不護則退.前退相者雖 護亦退。
死相者.根又小勝.深厭諸有.是人不能得三昧故無漏智慧難得現前.設得喜 失.故求死也。
住相者.若得三昧不進不退是名住相。
前三種在退分三昧.住相者在住 分三昧。
可進相者.若得三昧轉深增益.是人住在增分三昧。
不壞相者.得三昧已種種 因緣不能敗壞.是人住在達分三昧.慧最利故.善取三昧入住起相故不可壞。
因滅盡 定故有二人.不得此定名慧解脫.得此定者名俱解脫。
[二]不退相者.所作功德盡無退失.
如經中說佛語比丘若我弟子以牀轝我我先所得盡無退失。
如是九種名無學人。
[三]先
十八學人及九無學.是二十七人名爲世間一切福田.僧中具足.是故應禮。
注:[一]阿羅漢有九種義.(章十七.賢聖.)
[二]二三果向及四果不退聖德義.(章十七.賢聖.又見本論卷三.不退品.)
[三]賢聖有二十七種義.(章十七.賢聖.)
********************
福田品第十一
問曰.以何等故此諸賢聖名爲福田。
答曰.斷貪恚等諸煩惱盡故名福田.如說稊稗不 去害善穀苗.是故施無欲人得報利大。
又是人心空故名福田.所以者何.以空相故諸 貪恚等煩惱不起不生惡業。
又諸賢聖得不作法故名福田。
又是人等所得禪定皆悉 清淨永離大小諸煩惱故.又棄捨憂樂故名福田。
又能斷除五種心縛心得清淨故名 福田。
又成就八種功德田故.又以七定具善護心故.又能盡滅七種漏故無諸漏失.又 具足戒等七淨法故.又能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德故.又能度彼岸及勤求度故名福 田。
又經中說但能發心欲行善法尚多利益況修行耶.是諸賢聖常行善法故名福田。
又經中說誰施主家有持戒比丘受供養已入無量定是施主家得無量福.衆中有入 無量三昧無相三昧無動三昧能令施主得無量報.故名福田。
又經中說三事和合故 得大福.一曰有信.二曰施物.三曰福田.於衆僧中多功德人功德人中信心易生。
又施 衆僧具九因緣故獲大果。
又施衆僧以受者淨故施必清淨.又施有八種.有清淨心少 ******************** 施物亦少施破戒人.有清淨心少所施物多施破戒人.有清淨心少施物亦少施持戒 人.有清淨心少所施物多施持戒人.有清淨心多施四種物亦爾.於僧中施必當成就 若二若三.一切善人皆因衆僧增益功德然後隨意迴向菩提。
又所施僧此物皆當得 解脫果於生死中終不能盡。
又所施衆僧皆爲嚴心.又若於一人生信淨心或時可壞. 於衆僧中信心清淨終不壞敗。
又於一人生愛敬心或不能廣.於衆僧中生信敬心緣 無量故心則廣大。
又施爲一切入僧數人.以心大故果報亦大。
以是等緣諸賢聖人名 爲福田.是故應禮。
成實論卷第一 ********************
如郁伽長者供養衆僧.天神示言 某是阿羅漢某是行阿羅漢者乃至某是須陀洹某是行須陀洹者.若在十五心中不 可得示。
當知行須陀洹者有近有遠.是名信行。
法行者.是人得無我智.在煖頂忍第一 法中隨順法行謂空無我等是名法行。
是三 注:
世俗道中無斷結故不得名爲行三果者.此事後當說。
須陀洹者. 如佛經說若人斷三結身見疑戒取名須陀洹.不墮惡道.必得正智.極至七有。
問曰.若 須陀洹見諦所斷煩惱都盡滅無量苦如地喻經說.何故但言斷三結也。
答曰.此事後 當廣說.謂身見盡故餘等亦盡。
不墮惡道者.後業聚中亦當廣說。
必至菩提者.是人入 法流中必至泥洹.如木在恆河離八因緣必到大海。
極七有者.是人於七世中無漏智 熟.如歌羅羅等七日變成.又如服酥等極至七日堅病則消.又如親族限至七世.又如 七步蛇螫人身時以四大力故得至七步以毒力故不得至八.又欺誑法極至七世.又 如七日出時則劫燒盡.如是七世集無漏慧燒煩惱盡。
又法應七有.有須陀洹今世入 泥洹.有第二第三極至第七.是名須陀洹。
行斯陀含者.思惟所斷結有九品.若斷一二 至三四五是名行斯陀含者。
有人言以一無礙道斷.是事不然.佛經中說以無量心斷. 如斧柯喻經中說。
又行斯陀含者.亦名家家.是人或二或三往來.或於現身得入泥洹. 是名行斯陀含者。
斯陀含者.一來此閒便入泥洹.
是斯陀含或今世入泥洹。
行阿那含者.若斷第七第八品結是人皆名行阿那含 者.斷第八品是名一種行阿那含者.或有今世卽入泥洹。
盡離欲界九品結故名阿那 含。
生 有三種.謂生滅者.行滅者.不行滅者。
生滅者.生時深厭離有卽入泥洹是名生滅.以根 利故。
或有生 已深畏受身勤修行道乃入泥洹.是名行滅.以根鈍故。
上行滅者亦有三種.若從一處 終至一處生便入泥洹是名利根.二三處生是名中根.一切處終一切處生是名鈍根。
從初禪至廣果天是名決定.到廣果已若生淨居是人不復到無色處.以樂慧故.若入 無色處者是人終不生淨居天.以樂定故。
轉世者.若先世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後轉 身得阿那含果.是人不入色無色界。
現滅者.第一利根卽於現身得入泥洹。
復有二人. 注:
是二人者根差別故.若鈍根學人在思惟道名信解脫.利名見 得。
若阿那含具八解脫是名身證.是等皆名行阿羅漢者.以斷結同故若盡斷滅一切 煩惱名阿羅漢。
是諸阿羅漢以得信等根故有差別。
最鈍根者是名退相.退失三昧.退三昧 故無漏智慧不能現前。
守相者.根小勝故.若護三昧則不退失.不護則退.前退相者雖 護亦退。
死相者.根又小勝.深厭諸有.是人不能得三昧故無漏智慧難得現前.設得喜 失.故求死也。
住相者.若得三昧不進不退是名住相。
前三種在退分三昧.住相者在住 分三昧。
可進相者.若得三昧轉深增益.是人住在增分三昧。
不壞相者.得三昧已種種 因緣不能敗壞.是人住在達分三昧.慧最利故.善取三昧入住起相故不可壞。
因滅盡 定故有二人.不得此定名慧解脫.得此定者名俱解脫。
如是九種名無學人。
注:
答曰.斷貪恚等諸煩惱盡故名福田.如說稊稗不 去害善穀苗.是故施無欲人得報利大。
又是人心空故名福田.所以者何.以空相故諸 貪恚等煩惱不起不生惡業。
又諸賢聖得不作法故名福田。
又是人等所得禪定皆悉 清淨永離大小諸煩惱故.又棄捨憂樂故名福田。
又能斷除五種心縛心得清淨故名 福田。
又成就八種功德田故.又以七定具善護心故.又能盡滅七種漏故無諸漏失.又 具足戒等七淨法故.又能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德故.又能度彼岸及勤求度故名福 田。
又經中說但能發心欲行善法尚多利益況修行耶.是諸賢聖常行善法故名福田。
又經中說誰施主家有持戒比丘受供養已入無量定是施主家得無量福.衆中有入 無量三昧無相三昧無動三昧能令施主得無量報.故名福田。
又經中說三事和合故 得大福.一曰有信.二曰施物.三曰福田.於衆僧中多功德人功德人中信心易生。
又施 衆僧具九因緣故獲大果。
又施衆僧以受者淨故施必清淨.又施有八種.有清淨心少 ******************** 施物亦少施破戒人.有清淨心少所施物多施破戒人.有清淨心少施物亦少施持戒 人.有清淨心少所施物多施持戒人.有清淨心多施四種物亦爾.於僧中施必當成就 若二若三.一切善人皆因衆僧增益功德然後隨意迴向菩提。
又所施僧此物皆當得 解脫果於生死中終不能盡。
又所施衆僧皆爲嚴心.又若於一人生信淨心或時可壞. 於衆僧中信心清淨終不壞敗。
又於一人生愛敬心或不能廣.於衆僧中生信敬心緣 無量故心則廣大。
又施爲一切入僧數人.以心大故果報亦大。
以是等緣諸賢聖人名 爲福田.是故應禮。
成實論卷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