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實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出或日未出而供養火.如見五穀待時而種.或謂佛法亦
當如是.故說無時.如經中說佛法易行行住坐臥無時不得。
能將者.以正行故能將衆 生至解脫處.故名能將。
來嘗者.佛法應當自身作證.不但隨他.如佛語比丘汝等莫但 信我語當自思惟是法可行是不可行.不如外道語弟子言捨是問答如人淨洗不喜 塵土當如聾瘂但隨我語.故曰來嘗。
智者自知者.是佛法利智慧人乃能信解.斷食等 麤愚者信樂智者不受.以正智慧能破煩惱.如是等法智者乃解.雖以甘膳充足其身 ******************** 一心精進貪恚不染如是等事智者現知.如人病愈自知得離.如水相冷飲者乃知。
又 或有過語法.如地堅相.堅何等相不得語答.觸乃可知.如生盲人不可語以青黃赤白. 若人不得佛法味者不可語以佛法實義.以寂滅故。
復次.佛法可自證知.不可以已所 證傳與他人如財物等.如婆羅延經中佛言我不能自斷汝疑.能證我法汝疑自斷。
又 是法到他身時不可得見如火傳等.又凡夫愚人爲無明山所障覆故不信是法.如因 阿夷羅越沙彌說大山喻.故言智者自知。
又佛法甚深.開示則淺.斷除虛僞.流布天人。
甚深者.佛法甚深.以不知因故.世閒多見現果不能知因.故說自在天等邪因。
十二因 緣深故難解.世閒智淺於佛法中不生深想.不能通達衆因緣法.乃至小草以衆因緣 思惟觀察其相轉深.如佛所說衆因緣法是事甚深.愛盡離滅及泥洹處是亦難見。
問 曰.若因緣甚深.阿難何故生淺想耶。
答曰.有論師言是語不然.阿難是大弟子通達法 相.雲何當言因緣法淺。
又若以總相觀因緣法故生淺想.所以者何.是人不能善分別 觀煩惱業故。
又若人於本所學事得究竟便生淺想.如得智還觀初章.或復有人智慧 ******************** 未成於甚深法則生淺想。
[一]又佛善說法故.或有衆生便生淺想。
復次佛法皆空.是空甚 深.佛以種種因緣譬喻宣示義則易解.小兒亦知.如須陀耶沙彌等。
又佛法堅固.諸言 說中最爲真實.不如婆羅陀羅摩延經等但有語言無有實義。
如盧提梵志言.世尊諸 比丘等於利益法真實法中精勤修學所謂漏盡。
又佛法爲利一切世閒故說.不如婆 羅門言婆羅門法但自得道餘人不得。
又佛法尊重.諸天王等五欲自恣亦來信受。
以 是因緣故應禮法。
十二部經品第八 復次.佛法分別有十二種.一修多羅.二祇夜.三和伽羅那.四伽陀.五憂陀那.六尼陀那. 七阿波陀那.八伊帝曰多伽.九闍陀伽.十鞞佛略.十一阿浮多達磨.十二憂波提舍。
修 多羅者.直說語言。
祇夜者.以偈誦修多羅.或佛自說.或弟子說。
問曰.何故以偈誦修多 羅。
答曰.欲令義理堅固.如以繩貫華次第堅固。
又欲嚴飾言辭令人喜樂.如以散華或 持貫華以爲莊嚴。
又義入偈中則要略易解.或有衆生樂直言者.[二]有樂偈說。
又先直說 注:[一]原刻作有.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作又.今依麗刻改.
********************
法後以偈誦.則義明了令信堅固。
又義入偈中則次第相著易可讚說.是故說偈。
或謂 佛法不應造偈似如歌詠.此事不然.法應造偈。
所以者何.佛自以偈說諸義故。
又如經 言一切世閒微妙言辭皆出我法.是故偈頌有微妙語。
和伽羅那者.諸解義經名和伽 羅那。
若有經無答無解如四無礙等經名修多羅.有問答經名和伽羅那。
如說四種人. 有從冥入冥.從冥入明.從明入明.從明入冥.從冥入冥者如貧賤人造三惡業墮惡道 等.如是等經名和伽羅那。
問曰.佛何故說無答無解經。
答曰.有經義理深重.是經義阿 毗曇中當別說.是故不解。
或有人言.佛所說經皆有義解.但集法者撰深義經置阿毗 曇中.如因內結外結人終夜解義此義應在結使聚中。
伽陀者.第二部說祇夜.祇夜名 偈.偈有二種.一名伽陀二名路伽.路伽有二種.一順煩惱二不順煩惱.不順煩惱者祇 夜中說.是名伽陀。
除二種偈.餘非偈經名憂陀那。
尼陀那者.是經因緣。
所以者何.諸佛 賢聖所說經法要有因緣.此諸經緣或在修多羅中或在餘處.是故名尼陀那.阿波陀 那者.本末次第說是也。
如經中說.智者言說則有次第有義有解不令散亂.是名阿波 ******************** 陀那。
伊帝曰多伽者.是經因緣及經次第.若此二經在過去世名伊帝曰多伽。
〈秦言此 事過去如是〉闍陀伽者.因現在事說過去事如來雖說未來世事.皆因過去現在.故不 別說。
鞞佛略者.佛廣說名鞞佛略。
有人不信.謂諸大聖樂寂滅故不喜憒鬧.厭世雜語 拔樂衆根故不樂廣說.如經中說有得道人過二月已乃出一言.爲斷此故說有廣經 饒益他故。
如說.如來二種說法.一廣二略.廣勝略故。
阿浮陀達磨者.未曾有經.如說劫 盡大變異事諸天身量大地震動.有人不信如是等事.是故說此未曾有經.現業果報 諸法勢力不思議故。
憂波提舍者.摩訶迦旃延等諸大智人廣解佛語.有人不信謂非 佛說.佛爲是故說有論經.經有論故義則易解。
是十二部經名爲佛法。
法寶具足如是 功德.是故應禮。
僧寶論初清淨品第九 問曰.汝先言應禮僧.何故應禮。
答曰.佛於處處自稱歎僧是僧寶戒品清淨定品慧品 解脫品解脫知見品清淨.應請應禮合掌供養無上福田能益施者。
戒品清淨者.佛弟 ******************** 子衆持戒無瑕乃至小罪深懷畏懼.又佛弟子不爲福報生人天等.亦不怖畏墮地獄 等而勤持戒.但樂善法.故名清淨。
又持淨戒不限時節.不如婆羅門六月持戒.長夜受 持乃至究竟.故名清淨。
又持淨戒離於二邊.離五欲樂亦離苦身.故名聖所愛戒.是戒 名爲智者所愛。
又心淨故.戒亦清淨。
又深心止惡不但守戒怖畏後世.故名僧寶戒品 清淨。
定品清淨者.若定能生真智故名清淨。
慧品清淨者.若慧能盡煩惱.故名清淨。
解 脫清淨者.若得盡諸煩惱非但能遮.故名解脫清淨。
解脫知見清淨者.於諸煩惱盡中 得智謂我生盡.非未盡煩惱中言我生盡.是名解脫知見清淨。
應請應禮供養者.以能 具足如是功德故應求請禮敬供養。
福田者.於中植福獲報無量.乃至泥洹猶不可盡。
能益施者.能令施者功德增益.如八功德田滋茂五穀不令敗壞.僧田亦爾.成就八功 德故能令施者功德增長.是故應禮。
分別賢聖品第十 問曰.以何法故名之爲僧。
答曰.[一]四行四得戒定慧等功德清淨故名爲僧。
四行者.行須 注:[一]假名行人爲僧寶義.(章十.三歸.)
********************
陀洹.行斯陀含.行阿那含.行阿羅漢。
四得者.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行須陀洹 者.有三種人.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隨無相行。
信行者.若人未得空無我智.信佛法故 隨佛語行.故名信行.如經中說我於是事以信故行。
[一]若得真智則不但隨信行.如經中
說知不作者不信者等是名上人。
是故當知未得真智名隨信行。
如經中說.若人於法 能以智慧觀忍樂者是名信行.過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於其中閒不得命終是名信 行。
是人在聞思慧中正觀諸法心忍欲樂.雖未得空無我智.能生世閒似忍法心.自此 已來名過凡夫地。
所以者何。
後當廣說.若無信等五根是人則住外凡夫中.是人漸習 得煖法等修慧.仍本名故亦名信行.以終不及法行人故。
是經應言要必當得須陀洹 果
能將者.以正行故能將衆 生至解脫處.故名能將。
來嘗者.佛法應當自身作證.不但隨他.如佛語比丘汝等莫但 信我語當自思惟是法可行是不可行.不如外道語弟子言捨是問答如人淨洗不喜 塵土當如聾瘂但隨我語.故曰來嘗。
智者自知者.是佛法利智慧人乃能信解.斷食等 麤愚者信樂智者不受.以正智慧能破煩惱.如是等法智者乃解.雖以甘膳充足其身 ******************** 一心精進貪恚不染如是等事智者現知.如人病愈自知得離.如水相冷飲者乃知。
又 或有過語法.如地堅相.堅何等相不得語答.觸乃可知.如生盲人不可語以青黃赤白. 若人不得佛法味者不可語以佛法實義.以寂滅故。
復次.佛法可自證知.不可以已所 證傳與他人如財物等.如婆羅延經中佛言我不能自斷汝疑.能證我法汝疑自斷。
又 是法到他身時不可得見如火傳等.又凡夫愚人爲無明山所障覆故不信是法.如因 阿夷羅越沙彌說大山喻.故言智者自知。
又佛法甚深.開示則淺.斷除虛僞.流布天人。
甚深者.佛法甚深.以不知因故.世閒多見現果不能知因.故說自在天等邪因。
十二因 緣深故難解.世閒智淺於佛法中不生深想.不能通達衆因緣法.乃至小草以衆因緣 思惟觀察其相轉深.如佛所說衆因緣法是事甚深.愛盡離滅及泥洹處是亦難見。
問 曰.若因緣甚深.阿難何故生淺想耶。
答曰.有論師言是語不然.阿難是大弟子通達法 相.雲何當言因緣法淺。
又若以總相觀因緣法故生淺想.所以者何.是人不能善分別 觀煩惱業故。
又若人於本所學事得究竟便生淺想.如得智還觀初章.或復有人智慧 ******************** 未成於甚深法則生淺想。
復次佛法皆空.是空甚 深.佛以種種因緣譬喻宣示義則易解.小兒亦知.如須陀耶沙彌等。
又佛法堅固.諸言 說中最爲真實.不如婆羅陀羅摩延經等但有語言無有實義。
如盧提梵志言.世尊諸 比丘等於利益法真實法中精勤修學所謂漏盡。
又佛法爲利一切世閒故說.不如婆 羅門言婆羅門法但自得道餘人不得。
又佛法尊重.諸天王等五欲自恣亦來信受。
以 是因緣故應禮法。
十二部經品第八 復次.佛法分別有十二種.一修多羅.二祇夜.三和伽羅那.四伽陀.五憂陀那.六尼陀那. 七阿波陀那.八伊帝曰多伽.九闍陀伽.十鞞佛略.十一阿浮多達磨.十二憂波提舍。
修 多羅者.直說語言。
祇夜者.以偈誦修多羅.或佛自說.或弟子說。
問曰.何故以偈誦修多 羅。
答曰.欲令義理堅固.如以繩貫華次第堅固。
又欲嚴飾言辭令人喜樂.如以散華或 持貫華以爲莊嚴。
又義入偈中則要略易解.或有衆生樂直言者.
又先直說 注:
又義入偈中則次第相著易可讚說.是故說偈。
或謂 佛法不應造偈似如歌詠.此事不然.法應造偈。
所以者何.佛自以偈說諸義故。
又如經 言一切世閒微妙言辭皆出我法.是故偈頌有微妙語。
和伽羅那者.諸解義經名和伽 羅那。
若有經無答無解如四無礙等經名修多羅.有問答經名和伽羅那。
如說四種人. 有從冥入冥.從冥入明.從明入明.從明入冥.從冥入冥者如貧賤人造三惡業墮惡道 等.如是等經名和伽羅那。
問曰.佛何故說無答無解經。
答曰.有經義理深重.是經義阿 毗曇中當別說.是故不解。
或有人言.佛所說經皆有義解.但集法者撰深義經置阿毗 曇中.如因內結外結人終夜解義此義應在結使聚中。
伽陀者.第二部說祇夜.祇夜名 偈.偈有二種.一名伽陀二名路伽.路伽有二種.一順煩惱二不順煩惱.不順煩惱者祇 夜中說.是名伽陀。
除二種偈.餘非偈經名憂陀那。
尼陀那者.是經因緣。
所以者何.諸佛 賢聖所說經法要有因緣.此諸經緣或在修多羅中或在餘處.是故名尼陀那.阿波陀 那者.本末次第說是也。
如經中說.智者言說則有次第有義有解不令散亂.是名阿波 ******************** 陀那。
伊帝曰多伽者.是經因緣及經次第.若此二經在過去世名伊帝曰多伽。
〈秦言此 事過去如是〉闍陀伽者.因現在事說過去事如來雖說未來世事.皆因過去現在.故不 別說。
鞞佛略者.佛廣說名鞞佛略。
有人不信.謂諸大聖樂寂滅故不喜憒鬧.厭世雜語 拔樂衆根故不樂廣說.如經中說有得道人過二月已乃出一言.爲斷此故說有廣經 饒益他故。
如說.如來二種說法.一廣二略.廣勝略故。
阿浮陀達磨者.未曾有經.如說劫 盡大變異事諸天身量大地震動.有人不信如是等事.是故說此未曾有經.現業果報 諸法勢力不思議故。
憂波提舍者.摩訶迦旃延等諸大智人廣解佛語.有人不信謂非 佛說.佛爲是故說有論經.經有論故義則易解。
是十二部經名爲佛法。
法寶具足如是 功德.是故應禮。
僧寶論初清淨品第九 問曰.汝先言應禮僧.何故應禮。
答曰.佛於處處自稱歎僧是僧寶戒品清淨定品慧品 解脫品解脫知見品清淨.應請應禮合掌供養無上福田能益施者。
戒品清淨者.佛弟 ******************** 子衆持戒無瑕乃至小罪深懷畏懼.又佛弟子不爲福報生人天等.亦不怖畏墮地獄 等而勤持戒.但樂善法.故名清淨。
又持淨戒不限時節.不如婆羅門六月持戒.長夜受 持乃至究竟.故名清淨。
又持淨戒離於二邊.離五欲樂亦離苦身.故名聖所愛戒.是戒 名爲智者所愛。
又心淨故.戒亦清淨。
又深心止惡不但守戒怖畏後世.故名僧寶戒品 清淨。
定品清淨者.若定能生真智故名清淨。
慧品清淨者.若慧能盡煩惱.故名清淨。
解 脫清淨者.若得盡諸煩惱非但能遮.故名解脫清淨。
解脫知見清淨者.於諸煩惱盡中 得智謂我生盡.非未盡煩惱中言我生盡.是名解脫知見清淨。
應請應禮供養者.以能 具足如是功德故應求請禮敬供養。
福田者.於中植福獲報無量.乃至泥洹猶不可盡。
能益施者.能令施者功德增益.如八功德田滋茂五穀不令敗壞.僧田亦爾.成就八功 德故能令施者功德增長.是故應禮。
分別賢聖品第十 問曰.以何法故名之爲僧。
答曰.
四行者.行須 注:
四得者.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行須陀洹 者.有三種人.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隨無相行。
信行者.若人未得空無我智.信佛法故 隨佛語行.故名信行.如經中說我於是事以信故行。
是故當知未得真智名隨信行。
如經中說.若人於法 能以智慧觀忍樂者是名信行.過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於其中閒不得命終是名信 行。
是人在聞思慧中正觀諸法心忍欲樂.雖未得空無我智.能生世閒似忍法心.自此 已來名過凡夫地。
所以者何。
後當廣說.若無信等五根是人則住外凡夫中.是人漸習 得煖法等修慧.仍本名故亦名信行.以終不及法行人故。
是經應言要必當得須陀洹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