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部宗輪論
關燈
小
中
大
果.一三世第一法一心[二]三品.一四世第一法定不可退.一五預流者無退義.阿羅漢
有退義.一六非諸阿羅漢皆得無生智.一七異生能斷欲貪瞋恚.一八有諸外道能得
五通.一九亦有天中住梵行者.二○七等至中覺支可得.非餘等至.二一一切靜慮皆
念住攝.二二[三]不依靜慮得入正性離生亦得阿羅漢果.二三若依色界無色界[四]身雖能
證得阿羅漢果而不能入正性離生.依欲界身非但能入正性離生亦能證得阿羅漢
果.二四北俱盧洲無離染者.聖不生彼及無想天.二五四沙門果非定漸得.二六若先
已入正性離生依世俗[五]道有證一來及不還果.二七[六]可說四念住能攝一切法.二八一
切隨眠皆是心所與心相應有所緣境.二九一切隨眠皆纏所攝.非一切纏皆隨眠攝.
注:
[一]原刻作想.今依麗刻改.
[二]秦陳二本俱缺此語.
[三]藏本缺此不字.
[四]原刻此下重複雖能等三十字.今依麗刻刪.
[五]藏本次有離欲貪一語.
[六]南傳此是案達羅四部同執.(一.九)
********************
三○緣起支性定是有爲.三一亦有緣起支隨阿羅漢轉.三二有阿羅漢增長福業.
三三唯欲色界定有中有.三四眼等五識身有染無[一]離染.三五但取自相唯無分別.三六
心心所法體各實有.三七心及心所定有所緣.三八自性不與自性相應.心不與心相
應.三九有世間正見.四○有世間信根.四一有無記法.四二諸阿羅漢亦有非學非無
學法.四三諸阿羅漢皆得靜慮.非皆能起靜慮現前.四四有阿羅漢猶受故業.四五有
諸異生住善心死.四六在等引位必不命終.四七[二]佛與二乘解脫無異.三乘聖道各有
差別.四八佛慈悲等不緣有情.執有有情不得解脫.四九應言菩薩猶是異生諸結未
斷.若未已入正性離生於異生地未名超越.五○有情但依現有執受相續假立.五一
[三]說一切行皆刹那滅.五二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但有世俗補特伽羅說有移
轉.五三[四]活時行聚卽無餘滅.無轉變諸藴.五四有出世靜慮.五五尋亦有無漏.五六有
善是有因.五七等引位中無發語者.五八八支聖道是正法[五]輪.非如來語皆爲轉法輪.
五九非佛[六]一音能說一切法.六○世尊亦有不如義言.六一佛所說經非皆了義.佛自
注:
[一]原刻作雜.今依麗刻改.
[二]此下二義藏本皆缺.秦本同.
[三]南傳此是東山西山二部同執.(二二.八)
[四]藏本雲死時行藴.聚字原刻作攝.今依麗刻改.
[五]原刻作轉.今依麗刻改.
[六]藏本雲非現說一切事.次句雲非如實說一切義.與上文大衆部執相反.
********************
說有不了義經.六二此等皆爲本宗同義.末宗異義其類無邊。
其雪山部本宗同義.謂 諸菩薩猶是異[一]生.一菩薩[二]入胎不起貪愛.二無諸外道能得五通.三亦無天中住梵行
者.四有阿羅漢爲餘所引.猶有無知.亦有猶豫.他令悟入.道因聲起.五餘所執多同說
一切有部。
有犢子部本宗同義.謂[三]補特伽羅非卽藴離藴.一依藴處界假施設[四]名.二諸
行有暫住亦有刹那滅.三諸法若離補特伽羅無從前世轉至後世.依補特伽羅可說
有移轉.四亦有外道能得五通.五五識無染亦非離染.六若斷欲界修所斷結名爲離
欲.非見所斷.七卽忍名相世第一法名能趣入正性離生.八若已得入正性離生十二
心頃說名行向.第十三心說名住[五]果.九有如是等多差別義。
因釋一頌執義不同.從此 部中流出四部.謂法上部賢冑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所釋頌言.已解脫更墮墮由貪復 還.[六]獲安喜所樂隨樂行至樂。
其化地部本宗同義.謂過去未來是無.現在無爲是有.一 於四聖諦一時現觀.二見苦諦時能見諸諦.要已見者能如是見.三隨眠非心亦非心 所亦無所緣.與纏異.四隨眠自性心不相應.纏自性心相應.五異生不斷欲貪瞋恚.六
其雪山部本宗同義.謂 諸菩薩猶是異
有犢子部本宗同義.謂
因釋一頌執義不同.從此 部中流出四部.謂法上部賢冑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所釋頌言.已解脫更墮墮由貪復 還.
其化地部本宗同義.謂過去未來是無.現在無爲是有.一 於四聖諦一時現觀.二見苦諦時能見諸諦.要已見者能如是見.三隨眠非心亦非心 所亦無所緣.與纏異.四隨眠自性心不相應.纏自性心相應.五異生不斷欲貪瞋恚.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