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五識相應品如次而得.智雖非識而依識轉.識爲主故說轉識得。
又 有漏位智劣識強.無漏位中智強識劣.爲勸有情依智捨識.故說轉八識而得此四 智。
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有義菩薩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卽初現起.異熟識種與極微 細所知障種俱時捨故.若圓鏡智爾時未起便無能持淨種識故。
有義此品解脫道 ******************** 時初成佛故乃得初起.異熟識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猶未頓捨.與無間道不相違 故.非障有漏劣無漏法但與佛果定相違故.金剛喻定無所熏識無漏不增應成佛 故.由斯此品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不斷.持無漏種令不失故。
平等性智相應心 品菩薩見道初現前位違二執故方得初起.後十地中執未斷故有漏等位或有間 斷.法雲地後與淨第八相依相續盡未來際。
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生空觀品二乘見 位亦得初起.此後展轉至無學位或至菩薩解行地終或至上位若非有漏或無心 時皆容現起.法空觀品菩薩見位方得初起.此後展轉乃至上位若非有漏生空智 果或無心時皆容現起。
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菩薩修道位中後得引故亦得初 起。
有義成佛方得初起.以十地中依異熟識所變眼等非無漏故.有漏不共必俱同 境根發無漏識理不相應故.此二於境明昧異故。
由斯此品要得成佛依無漏根方 容現起.而數間斷.作意起故。
此四種性雖皆本有.而要熏發方得現行.因位漸增佛 果圓滿.不增不減盡未來際.但從種生不熏成種.勿前佛德勝後佛故。
大圓鏡智相 ******************** 應心品有義但緣真如爲境.是無分別非後得智.行相所緣不可知故。
有義此品緣 一切法.莊嚴論說大圓鏡智於一切境不愚迷故.佛地經說如來鏡智諸處境識衆 像現故.又此決定緣無漏種及身土等諸影像故.行緣微細說不可知如阿賴耶亦 緣俗故。
緣真如故是無分別.緣餘境故後得智攝.其體是一隨用分二.了俗由證真 故說爲後得.餘一分二凖此應知。
平等性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第八淨識.如染第 七緣藏識故。
有義但緣真如爲境.緣一切法平等性故。
有義徧緣真俗爲境.佛地經 說平等性智證得十種平等性故.莊嚴論說緣諸有情自他平等隨他勝解示現無 邊佛影像故.由斯此品通緣真俗二智所攝於理無違。
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緣一切 法自相共相皆無障礙.二智所攝。
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五種現境.莊嚴論 說如來五根一一皆於五境轉故。
有義此品亦能徧緣三世諸法不違正理.佛地經 說成所作智起作三業諸變化事.決擇有情心行差別領受去來現在等義.若不徧 緣無此能故。
然此心品隨意樂力或緣一法或二或多.且說五根於五境轉不言唯 ******************** 爾.故不相違。
隨作意生緣事相境起化業故.後得智攝。
此四心品雖皆徧能緣一切 法而用有異.謂鏡智品現自受用身淨土相持無漏種.平等智品現他受用身淨土 相.成事智品能現變化身及土相.觀察智品觀察自他功能過失雨大法雨破諸疑 網利樂有情.如是等門差別多種。
此四心品名所生得.此所生得總名菩提.及前涅 槃名所轉得。
雖轉依義總有四種.而[一]今但取二所轉得.頌說證得轉依言故.此修習
位說能證得非已證得因位攝故。
[二]後究竟位其相雲何。
頌曰. 此卽無漏界.不思議.善.[三]常. 安樂.解脫身. [四]大牟尼名法。
論曰.[五]前修習位所得轉依應知卽是究竟位相。
此謂此前二轉依果卽是究竟無漏界 攝.諸漏永盡非漏隨增性淨圓明故名無漏.界是藏義.此中含容無邊希有大功德故.[六]或是因義.能生五乘世出世間利樂事故。
[七]清淨法界可唯無漏攝.四智心品如何唯無漏。
道諦攝故唯無漏攝.謂佛功德及身 注:[一]原刻作令.今依述記卷五十九及麗刻改.
[二]安慧釋此頌合上爲一章解.不別生起.
[三]梵藏本作堅定.dhruvabstan
[四]勘梵藏本此句雲名大牟尼之法.今譯文倒.
[五]安慧釋雲.此卽無漏界者.說轉依之自性.無粗重故.離諸漏故.
[六]此解糅安慧釋.
[七]此下廣辨.安慧釋無文.
********************
土等皆是無漏種性所生.有漏法種已永捨故.雖有示現作生死身業煩惱等似苦
集諦.
又 有漏位智劣識強.無漏位中智強識劣.爲勸有情依智捨識.故說轉八識而得此四 智。
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有義菩薩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卽初現起.異熟識種與極微 細所知障種俱時捨故.若圓鏡智爾時未起便無能持淨種識故。
有義此品解脫道 ******************** 時初成佛故乃得初起.異熟識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猶未頓捨.與無間道不相違 故.非障有漏劣無漏法但與佛果定相違故.金剛喻定無所熏識無漏不增應成佛 故.由斯此品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不斷.持無漏種令不失故。
平等性智相應心 品菩薩見道初現前位違二執故方得初起.後十地中執未斷故有漏等位或有間 斷.法雲地後與淨第八相依相續盡未來際。
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生空觀品二乘見 位亦得初起.此後展轉至無學位或至菩薩解行地終或至上位若非有漏或無心 時皆容現起.法空觀品菩薩見位方得初起.此後展轉乃至上位若非有漏生空智 果或無心時皆容現起。
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菩薩修道位中後得引故亦得初 起。
有義成佛方得初起.以十地中依異熟識所變眼等非無漏故.有漏不共必俱同 境根發無漏識理不相應故.此二於境明昧異故。
由斯此品要得成佛依無漏根方 容現起.而數間斷.作意起故。
此四種性雖皆本有.而要熏發方得現行.因位漸增佛 果圓滿.不增不減盡未來際.但從種生不熏成種.勿前佛德勝後佛故。
大圓鏡智相 ******************** 應心品有義但緣真如爲境.是無分別非後得智.行相所緣不可知故。
有義此品緣 一切法.莊嚴論說大圓鏡智於一切境不愚迷故.佛地經說如來鏡智諸處境識衆 像現故.又此決定緣無漏種及身土等諸影像故.行緣微細說不可知如阿賴耶亦 緣俗故。
緣真如故是無分別.緣餘境故後得智攝.其體是一隨用分二.了俗由證真 故說爲後得.餘一分二凖此應知。
平等性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第八淨識.如染第 七緣藏識故。
有義但緣真如爲境.緣一切法平等性故。
有義徧緣真俗爲境.佛地經 說平等性智證得十種平等性故.莊嚴論說緣諸有情自他平等隨他勝解示現無 邊佛影像故.由斯此品通緣真俗二智所攝於理無違。
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緣一切 法自相共相皆無障礙.二智所攝。
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五種現境.莊嚴論 說如來五根一一皆於五境轉故。
有義此品亦能徧緣三世諸法不違正理.佛地經 說成所作智起作三業諸變化事.決擇有情心行差別領受去來現在等義.若不徧 緣無此能故。
然此心品隨意樂力或緣一法或二或多.且說五根於五境轉不言唯 ******************** 爾.故不相違。
隨作意生緣事相境起化業故.後得智攝。
此四心品雖皆徧能緣一切 法而用有異.謂鏡智品現自受用身淨土相持無漏種.平等智品現他受用身淨土 相.成事智品能現變化身及土相.觀察智品觀察自他功能過失雨大法雨破諸疑 網利樂有情.如是等門差別多種。
此四心品名所生得.此所生得總名菩提.及前涅 槃名所轉得。
雖轉依義總有四種.而
頌曰. 此卽無漏界.不思議.善.
論曰.
此謂此前二轉依果卽是究竟無漏界 攝.諸漏永盡非漏隨增性淨圓明故名無漏.界是藏義.此中含容無邊希有大功德故.
道諦攝故唯無漏攝.謂佛功德及身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