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眼等我取色等.
********************
取言顯二取取.執取能取所取性故。
二取習氣名彼隨眠.隨逐有情眠伏藏識.或隨增 過故名隨眠.卽是所知煩惱障種。
[一]煩惱障者.謂執徧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爲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
諸隨煩惱.此皆擾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煩惱障。
所知障者.謂執徧計所執實法 薩迦耶見而爲上首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覆所知境無顛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
此所知障決定不與異熟識俱.彼微劣故.不與無明慧相應故.法空智品與俱起故。
七轉識內隨其所應或少或多如煩惱說.眼等五識無分別故法見疑等定不相應. 餘由意力皆容引起。
此障但與不善無記二心相應.論說無明唯通不善無記性故. 癡無癡等不相應故。
煩惱障中此障必有.彼定用此爲所依故。
體雖無異.而用有別. 故二隨眠隨聖道用有勝有劣斷或前後。
此於無覆無記性中是異熟生非餘三種. 彼威儀等勢用薄弱非覆所知障菩提故。
此名無覆望二乘說.若望菩薩亦是有覆。
若所知障有見疑等.如何此種契經說爲無明住地。
無明增故總名無明.非無見等. 注:[一]此下廣辨二障.安慧釋無文.
********************
如煩惱種立見一處欲色有愛四住地名豈彼更無慢無明等。
如是二障分別起者 見所斷攝.任運起者修所斷攝。
二乘但能斷煩惱障.菩薩俱斷。
永斷二種唯聖道能. 伏二現行通有漏道。
菩薩住此資糧位中二麤現行雖有伏者.而於細者及二隨眠 止觀力微未能伏滅。
此位未證唯識真如.[一]依勝解力修諸勝行.應知亦是解行地攝。
所修勝行其相雲何。
略 有二種.謂福及智.諸勝行中慧爲性者皆名爲智.餘名爲福。
且依六種波羅蜜多.通相 皆二.別相前五說爲福德第六智慧.或復前三唯福德攝.後一唯智.餘通二種。
復有二 種.謂利自他.所修勝行隨意樂力一切皆通自他利行.依別相說六到彼岸菩提分等 自利行攝.四種攝事四無量等一切皆是利他行攝。
如是等行差別無邊.皆是此中所 修勝行。
此位二障雖未伏除.修勝行時有三退屈.而能三事練磨其心於所證修勇猛 不退。
一聞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深遠心便退屈.引他已證大菩提者練磨自心勇猛不 退.二聞施等波羅蜜多甚難可修心便退屈.省己意樂能修施等練磨自心勇猛不退. 注:[一]原刻作後.今依述記卷五十四及麗刻改.
********************
三聞諸佛圓滿轉依極難可證心便退屈.引他麤善況己妙因練磨自心勇猛不退.由
斯三事練磨其心堅固熾然修諸勝行。
[一]次加行位其相雲何。
頌曰.[二]現前立少物 謂是唯識性. 以有所得故 非實住[三]唯識。
論曰.[四]菩薩先於初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糧順解脫分旣圓滿已.爲入見道住唯識
性.復修加行伏除二取.謂煗.頂.忍.世第一法。
此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決擇分故。
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義。
煗等四法依四尋思四如實智初後位立.四 尋思者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如實徧知此四離識及識非有名如實智.名義 相異故別尋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
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立爲煗位.謂此位 中創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初獲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 卽此所獲道火前相故亦名煗。
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立爲頂位.謂此位中重 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明相轉盛故名明增.尋思位極故復 名頂。
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於無所取決定印持.無取能中亦順樂忍.旣無實境離能 注:[一]安慧釋此段生起雲.今此當說若緣離境唯心卽住心法性耶.不爾.頌雲雲.又釋.復有增上慢者以爲唯聞卽已住唯識.爲遣彼執.故頌雲雲.
[二]勘梵藏本以此爲第三句.轉識論亦雲若謂但唯有識現前起此執.今譯改文.
[三]梵藏本作唯彼.tamma^tra,de-nitsam-pa
[四]安慧釋異.略雲.謂是皆唯識者.離無外境.有所得者.執而取相.現前者.當前.立者.如其所聞由意安立.謂行者所緣有多種故.今但隨說少物.若骨鏁若青瘀若膿脹等.非住於唯彼者.猶未斷識有所得故.
********************
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順忍時總立爲忍.印前順後立印順
名.忍境識空故亦名忍。
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謂前上忍唯印 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雙印.從此無間必入見道故立無間名.異生法中此最勝故 名世第一法。
如是煗頂依能取識觀所取空.下忍起時印境空相.中忍轉位於能取識 如境是空順樂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雙印空相。
皆帶相故未能證實.故 說菩薩此四位中猶於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
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 觀心有所得故.非實安住真唯識理.彼相滅已方實安住。
依如是義故有頌言.菩薩於 定位觀影唯是心.義想旣滅除審觀唯自想.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 觸無所得。
此加行位未遣相縛.於麤重縛亦未能斷.唯能伏除分別二取.違見道故。
於 俱生者及二隨眠有漏觀心有所得故有分別故.未全伏除全未能滅。
此位菩薩於安 立諦非安立諦俱學觀察.爲引當來二種見故及伏分別二種障故.非安立諦是正所 觀.非如二乘唯觀安立。
菩薩起此煗等善根雖方便時通諸靜慮.而依第四方得成滿. ******************** 託最勝依入見道故。
唯依欲界善趣身起.餘慧厭心非殊勝故。
此位亦是解行地攝.未 證唯識真勝義故。
[一]次通達位其相雲何。
頌曰.[二]若時於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三]離二取相故。
[四]論曰.若時菩薩於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爾時乃名實住唯
識真勝義性.卽證真如.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俱是分別
有所得心戲論現故。
有義此智二分俱無.說無所取能取相故。
有義此智相見俱有.帶 彼相起名緣彼故。
若無彼相名緣彼者.應色
二取習氣名彼隨眠.隨逐有情眠伏藏識.或隨增 過故名隨眠.卽是所知煩惱障種。
所知障者.謂執徧計所執實法 薩迦耶見而爲上首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覆所知境無顛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
此所知障決定不與異熟識俱.彼微劣故.不與無明慧相應故.法空智品與俱起故。
七轉識內隨其所應或少或多如煩惱說.眼等五識無分別故法見疑等定不相應. 餘由意力皆容引起。
此障但與不善無記二心相應.論說無明唯通不善無記性故. 癡無癡等不相應故。
煩惱障中此障必有.彼定用此爲所依故。
體雖無異.而用有別. 故二隨眠隨聖道用有勝有劣斷或前後。
此於無覆無記性中是異熟生非餘三種. 彼威儀等勢用薄弱非覆所知障菩提故。
此名無覆望二乘說.若望菩薩亦是有覆。
若所知障有見疑等.如何此種契經說爲無明住地。
無明增故總名無明.非無見等. 注:
如是二障分別起者 見所斷攝.任運起者修所斷攝。
二乘但能斷煩惱障.菩薩俱斷。
永斷二種唯聖道能. 伏二現行通有漏道。
菩薩住此資糧位中二麤現行雖有伏者.而於細者及二隨眠 止觀力微未能伏滅。
此位未證唯識真如.
所修勝行其相雲何。
略 有二種.謂福及智.諸勝行中慧爲性者皆名爲智.餘名爲福。
且依六種波羅蜜多.通相 皆二.別相前五說爲福德第六智慧.或復前三唯福德攝.後一唯智.餘通二種。
復有二 種.謂利自他.所修勝行隨意樂力一切皆通自他利行.依別相說六到彼岸菩提分等 自利行攝.四種攝事四無量等一切皆是利他行攝。
如是等行差別無邊.皆是此中所 修勝行。
此位二障雖未伏除.修勝行時有三退屈.而能三事練磨其心於所證修勇猛 不退。
一聞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深遠心便退屈.引他已證大菩提者練磨自心勇猛不 退.二聞施等波羅蜜多甚難可修心便退屈.省己意樂能修施等練磨自心勇猛不退. 注:
頌曰.
論曰.
此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決擇分故。
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義。
煗等四法依四尋思四如實智初後位立.四 尋思者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如實徧知此四離識及識非有名如實智.名義 相異故別尋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
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立爲煗位.謂此位 中創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初獲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 卽此所獲道火前相故亦名煗。
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立爲頂位.謂此位中重 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明相轉盛故名明增.尋思位極故復 名頂。
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於無所取決定印持.無取能中亦順樂忍.旣無實境離能 注:
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謂前上忍唯印 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雙印.從此無間必入見道故立無間名.異生法中此最勝故 名世第一法。
如是煗頂依能取識觀所取空.下忍起時印境空相.中忍轉位於能取識 如境是空順樂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雙印空相。
皆帶相故未能證實.故 說菩薩此四位中猶於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
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 觀心有所得故.非實安住真唯識理.彼相滅已方實安住。
依如是義故有頌言.菩薩於 定位觀影唯是心.義想旣滅除審觀唯自想.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 觸無所得。
此加行位未遣相縛.於麤重縛亦未能斷.唯能伏除分別二取.違見道故。
於 俱生者及二隨眠有漏觀心有所得故有分別故.未全伏除全未能滅。
此位菩薩於安 立諦非安立諦俱學觀察.爲引當來二種見故及伏分別二種障故.非安立諦是正所 觀.非如二乘唯觀安立。
菩薩起此煗等善根雖方便時通諸靜慮.而依第四方得成滿. ******************** 託最勝依入見道故。
唯依欲界善趣身起.餘慧厭心非殊勝故。
此位亦是解行地攝.未 證唯識真勝義故。
頌曰.
有義此智二分俱無.說無所取能取相故。
有義此智相見俱有.帶 彼相起名緣彼故。
若無彼相名緣彼者.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