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卷第九

關燈
護法等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頌曰. [二]卽依此三性 立彼三無性. 故佛密意說 一切法無性。

     [三]初卽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 所執我法性. [四]此諸法勝義.亦卽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卽唯識實性。

     論曰.[五]卽依此前所說三性立彼後說三種無性.謂卽相生勝義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 法皆無自性.非性全無。

    說密意言顯非了義.謂後二性雖體非無.而有愚夫於彼增益 妄執實有我法自性.此卽名爲徧計所執.爲除此執故佛世尊於有及無總說無性。

    [六]雲 何依此而立彼三。

    [七]謂依此初徧計所執立相無性.由此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華故。

    依次 依他立生無性.[八]此如幻事託衆緣生.無如妄執自然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

    依後圓 注: [一]此段生起.糅安慧釋.原釋雲.若依他實有.何故經說一切法無自性不生不滅.此不相違.擧頌雲雲. [二]勘梵藏本此三句意雲.卽以三種自性之三無自性性密意而說.今譯改文. [三]勘梵藏本以此二句廣爲一頌.缺下後由遠離二句.今譯改文. [四]勘安慧釋以此頌釋第三無自性性.今譯增前二句釋第三.而以此頌明唯識性.未詳所據.又真如原作如性.今譯增真字. [五]此句糅安慧釋.原釋次下解一切法雲.以徧計依他圓成性爲體者是. [六]此句生起.糅安慧釋.原釋雲.今說三性各有何種無自性故.擧頌雲雲. [七]此段至無如妄執句糅安慧釋. [八]勘安慧釋.此句爲一因.次句又爲一因.今譯中略故字. ******************** 成實立勝義無性.謂卽勝義.由遠離前徧計所執我法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如太 虛空雖徧衆色而是衆色無性所顯。

    雖依他起非勝義故亦得說爲勝義無性.而濫第 二.故此不說。

    [一]此性卽是諸法勝義.是一切法勝義諦故。

    然勝義諦略有四種.一世間勝 義謂藴處界等.二道理勝義謂苦等四諦.三證得勝義謂二空真如.四勝義勝義謂一 真法界.此中勝義依最後說.是最勝道所行義故。

    [二]爲簡前三故作是說.此諸法勝義亦 卽是真如。

    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三]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 曰真如.卽是湛然不虛妄義。

    [四]亦言顯此復有多名.謂名法界及實際等.如餘論中隨義 廣釋。

    [五]此性卽是唯識實性。

    謂唯識性略有二種.一者虛妄謂徧計所執.二者真實謂圓 成實性.爲簡虛妄說實性言。

    復有二性.一者世俗謂依他起.二者勝義謂圓成實.爲簡 世俗故說實性。

    三頌總顯諸契經中說無性言非極了義.諸有智者不應依之總撥諸 法都無自性。

    [六]如是所成唯識相性誰於幾位如何悟入。

    謂具大乘二種姓者略於五位 漸次悟入。

    何謂大乘二種種姓。

    一本性住種姓.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 注: [一]此二句糅安慧釋.原釋雲.如是圓成自性爲一切依他性法之勝義.以是彼法性故.圓成爲勝義無自性性.以是無自性之性故. [二]安慧釋此段別生起雲.但由勝義一語說圓成耶.不爾.擧頌雲雲. [三]此句糅安慧釋.原釋以此解常如其性句.故在後出. [四]此二句糅安慧釋.原釋在前出. [五]安慧釋此段別生起雲.如唯圓成爲如性.亦唯圓成爲唯識性耶.或復有餘唯識性耶.故頌雲雲.又釋頌雲.悟入極清淨相故.又由此語顯示現觀故. [六]安慧釋此段生起雲.若是等皆唯識者.從何而起此心謂由眼等取色等耶.故頌雲雲.又釋.復次前說由諸業習氣等異熟續生.雲何有斷不斷.今釋此義故頌雲雲.次頌分四段解釋.無五位之說. ******************** 因.二習所成種姓.謂聞法界等流法已聞所成等熏習所成.要具大乘此二種姓方能 漸次悟入唯識。

    何謂悟入唯識五位。

    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二加行位謂修大 乘順決擇分.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五究竟位 謂住無上正等菩提。

    雲何漸次悟入唯識。

    謂諸菩薩於識相性資糧位中能深信解.在 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引發真見.在通達位如實通達.修習位中如所見理數數 修習伏斷餘障.至究竟位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復令悟入唯識相性。

    初資糧 位其相雲何。

    頌曰. [一]乃至未起識 求住唯識性. 於二取隨眠 猶未能伏滅。

     論曰.[二]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順決擇識求住唯識真勝義性.齊此皆是資糧位 攝。

    爲趣無上正等菩提修集種種勝資糧故。

    爲有情故勤求解脫.由此亦名順解脫分。

     此位菩薩依因善友作意資糧四勝力故.於唯識義雖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 住外門修菩薩行.故於二取所引隨眠猶未有能伏滅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現行。

    [三]此二 注: [一]勘梵藏本此二句雲.乃至唯識性識未住彼時.轉識論亦雲若人修道智慧未住此唯識義者.無求住之義.今譯增文. [二]安慧釋略雲.此謂心未住於唯識性卽心法性之時.則猶行於能取所取有所得中.蓋謂猶有二取相也. [三]此四句糅安慧釋.原釋末結雲.此說外有所得不斷故內有所得亦不斷.故生此心謂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