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卷第七

關燈
護法等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已說二十隨煩惱相.不定有四其相雲何。

    頌曰. [二]不定謂悔眠 尋伺二各二. 論曰.悔眠尋伺於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觸等定徧心故.非如欲等定徧地故.立不定 名。

    [三]悔謂惡作.惡所作業追悔爲性.障止爲業。

    此卽於果假立因名.先惡所作業後方追 悔故。

    悔先不作亦惡作攝.如追悔言我先不作如是事業是我惡作。

    [四]眠謂睡眠.令身不 自在昧略爲性.障觀爲業.謂睡眠位身不自在心極闇劣一門轉故。

    昧簡在定.略別寤 時.令顯睡眠非無體用。

    有無心位假立此名.如餘蓋纏心相應故。

    有義此二唯癡爲體. 說隨煩惱及癡分故。

    有義不然.亦通善故。

    應說此二染癡爲體.淨卽無癡.論依染分說 隨煩惱及癡分攝。

    有義此說亦不應理.無記非癡無癡性故。

    應說惡作思慧爲體.明了 注: [一]安慧釋以此惡作等四法合前諸隨煩惱爲一章解.不別生起. [二]梵藏本無此不定名目.餘文廣爲三句.合前散亂不正知句爲第十四頌.又悔字原雲惡作. [三]此解體業糅安慧釋.原釋雲.惡劣所作kutsitam%kr!tam!是爲惡作.kukr!ta其體卽此惡作kaukr!tya心法.意謂於惡劣所作心有追悔爲惡作也.今譯解惡作爲嫌惡所作.有誤. [四]安慧釋雲.眠者癡一分爲體.越失所作所依爲業.同下第一有義. ******************** 思擇所作業故。

    睡眠合用思想爲體.思想種種夢境相故.論俱說爲世俗有故。

    彼染汙 者是癡等流.如不信等說爲癡分。

    有義彼說理亦不然.非思慧想纏彼性故。

    應說此二 各別有體.與餘心所行相別故.隨癡相說名世俗有。

    [一]尋謂尋求.令心悤遽於意言境麤 轉爲性.伺謂伺察.令心悤遽於意言境細轉爲性.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 爲業。

    並用思慧一分爲體.於意言境不深推度及深推度義類別故.若離思慧尋伺二 種體類差別不可得故。

    二各二者.有義尋伺各有染淨二類差別。

    有義此釋不應正理. 悔眠亦有染淨二故。

    應說如前諸染心所有是煩惱隨煩惱性.此二各有不善無記.或 復各有纏及隨眠。

    有[二]義彼釋亦不應理.不定四後有此言故。

    應言二者顯二種二.一謂 悔眠.二謂尋伺.此二二種種類各別故一二言顯二二種。

    此各有二謂染不染.非如善 染各唯一故。

    或唯簡染故說此言.有亦說爲隨煩惱故。

    爲顯不定義說二各二言.故置 此言深爲有用。

     [三]四中尋伺定是假有.思慧合成聖所說故。

    悔眠有義亦是假有.瑜伽說爲世俗有故。

     注: [一]此段糅安慧釋.原釋無悤遽義.又釋意言雲.謂意之言.與言相似能說境義也.又釋思慧一分爲體雲.思能動心.慧能分別.由此心轉故.或不推度與推度各異故. [二]此義糅安慧釋.與述記卷三十九說合.原釋文末總結雲.惟染汚者爲隨煩惱.非不染汚. [三]此下諸門廣辨.安慧釋無文. ******************** 有義此二是實物有.唯後二種說假有故。

    世俗有言隨他相說.非顯前二定是假有. 又如內種體雖是實而論亦說世俗有故。

    四中尋伺定不相應.體類是同麤細異故。

     依於尋伺有染離染立三地別.不依彼種現起有無.故無雜亂。

    俱與前二容互相應. 前二亦有互相應義。

    四皆不與第七八俱.義如前說。

    悔眠唯與第六識俱.非五法故。

     有義尋伺亦五識俱.論說五識有尋伺故.又說尋伺卽七分別謂有相等.雜集復言 任運分別謂五識故。

    有義尋伺唯意識俱.論說尋求伺察等法皆是意識不共法故。

     又說尋伺憂喜相應曾不說與苦樂俱故.捨受徧故可不待說.何緣不說與苦樂俱. 雖初靜慮有意地樂而不離喜總說喜名.雖純苦處有意地苦而似憂故總說爲憂。

     又說尋伺以名身等義爲所緣.非五識身以名身等義爲境故。

    然說五識有尋伺者. 顯多由彼起.非說彼相應。

    雜集所言任運分別謂五識者.彼與瑜伽所說分別義各 有異.彼說任運卽是五識.瑜伽說此是五識俱分別意識相應尋伺.故彼所引爲證 不成.由此五識定無尋伺。

    有義惡作憂捨相應.唯慽行轉通無記故.睡眠喜憂捨受 ******************** 俱起.行通歡慽中庸轉故.尋伺憂喜捨樂相應.初靜慮中意樂俱故。

    有義此四亦苦 受俱.純苦趣中意[一]苦俱故。

    四皆容與五別境俱.行相所緣不相違故。

    悔眠但與十善 容俱.此唯在欲.無輕安故。

    尋伺容與十一善俱.初靜慮中輕安俱故。

    悔但容與無明 相應.此行相麤貪等細故。

    睡眠尋伺十煩惱俱.此彼展轉不相違故。

    悔與中大隨惑 容俱.非忿等十各爲主故。

    睡眠尋伺二十容俱.眠等位中皆起彼故。

    此四皆通善等 三性.於無記業亦追悔故。

    有義初二唯生得善.行相麤鄙及昧略故.後二亦通加行 善攝.聞所成等有尋伺故。

    有義初二亦加行善.聞思位中有悔眠故。

    後三皆通染淨 無記.惡作非染.解麤猛故。

    四無記中悔唯中二.行相麤猛非定果故。

    眠除第四.非定 引生異熟生心亦得眠故。

    尋伺除初.彼解微劣不能尋察名等義故。

    惡作睡眠唯欲 界有.尋伺在欲及初靜慮.餘界地法皆妙靜故。

    悔眠生上必不現起.尋伺上下亦起 下上。

    下上尋伺能緣上下。

    有義悔眠不能緣上.行相麤近極昧略故。

    有義此二亦緣 上境.有邪見者悔修定故.夢能普緣所更事故。

    悔非無學.離欲捨故。

    睡眠尋伺皆通 注: [一]原刻作若今依述記卷三十九改. ******************** 三種.求解脫者有爲善法皆名學故.學究竟者有爲善法皆無學故。

    悔眠唯通見修 所斷.亦邪見等勢力起故.非無漏道親所引生故.亦非如憂深求解脫故。

    若已斷故 名非所斷.則無學眠非所斷攝。

    尋伺雖非真無漏道.而能引彼從彼引生.故通見修 非所斷攝。

    有義尋伺非所斷者於五法中唯分別攝.瑜伽說彼是分別故。

    有義此二 亦正智攝.說正思惟是無漏故.彼能令心尋求等故。

    又說彼是言說因故.未究竟位 於藥病等未能徧知.後得智中爲他說法必假尋伺.非如佛地無功用說.故此二種 亦通無漏。

    雖說尋伺必是分別.而不定說唯屬第三.後得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