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護法等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已說徧行別境二位.善位心所其相雲何。
頌曰.[二]善謂信慚愧 無貪等三[三]根 勤安[四]不放逸 [五]行捨及不害.
論曰.唯善心俱名善心所.謂信慚等定有十一。
[六]雲何爲信。
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爲 性.對治不信樂善爲業。
然信差別略有三種.一信實有.謂於諸法實事理中深信忍故. 二信有德.謂於三寶真淨德中深信樂故.三信有能.謂於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 得能成起希望故。
由斯對治不信彼心.愛樂證修世出世善。
忍謂勝解此卽信因.樂欲 謂欲卽是信果.確陳此信自相是何。
豈不適言心淨爲性。
此猶未了彼心淨言.若淨卽 心應非心所.若令心淨慚等何別.心俱淨法爲難亦然。
[七]此性澄清能淨心等.以心勝故
立心淨名.如水清珠能清濁水。
慚等雖善非淨爲相.此淨爲相無濫彼失。
又諸染法各 注:[一]此段生起.糅安慧釋.
[二]梵藏本以此句結第十頌.
[三]勘梵藏本缺此根字.今譯增文.
[四]勘梵藏本原雲不放逸俱.Sa^,bcas.安慧釋雲.與不放逸俱者謂捨也.蓋頌不說行捨.但以俱字表之.故釋雲雲.轉識論說十善法.亦缺一種.可證頌文名數本不全也.今譯次句增行捨.又改俱字爲及字.別作他解.
[五]梵藏本此句無捨行及三字.祗六韻.連下煩惱二字乃足一句.
[六]此段至起希望故句糅安慧釋.
[七]安慧釋心淨雲.信與心濁正相翻故.與之相應則無煩惱隨煩惱垢濁.故說心淨.
********************
別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渾濁復能渾濁餘心心所.如極穢物自穢穢他.信正翻彼故淨
爲相。
有說信者愛樂爲相。
應通三性.體應卽欲.又應苦集非信所緣。
有執信者隨順爲 相。
應通三性.卽勝解欲.若印順者卽勝解故.若樂順者卽是欲故.離彼二體無順相故. 由此應知心淨是信。
[一]雲何爲慚。
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爲性.對治無慚.止息惡行爲業。
謂 依自法尊貴增上.崇重賢善羞恥過惡.對治無慚息諸惡行。
[二]雲何爲愧。
依世間力輕拒 暴惡爲性.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爲業。
謂依世間訶厭增上.輕拒暴惡羞恥過罪.對治無 愧息諸惡業。
羞恥過惡是二通相.故諸聖教假說爲體。
若執羞恥爲二別相.應慚與愧 體無差別。
則此二法定不相應.非受想等有此義故。
若待自他立二別者.應非實有.便 違聖教。
若許慚愧實而別起.復違論說十徧善心。
崇重輕拒若二別相.所緣有異應不 俱生.二失旣同何乃偏責。
誰言二法所緣有異。
不爾如何。
善心起時隨緣何境皆有崇 重善及輕拒惡義.故慚與愧俱徧善心.所緣無別。
豈不我說亦有此義。
汝執慚愧自相 旣同.何理能遮前所設難。
然聖教說顧自他者.自法名自世間名他.或卽此中崇拒善 注:[一]此段糅安慧釋.
[二]此段至息諸惡業句糅安慧釋.
********************
惡於己益損名自他故。
無貪等者.等無瞋癡。
此[一]三名根.生善勝故.三不善根近對治故。
[二]雲何無貪。
於有有具無著爲性.對治貪著.作善爲業。
雲何無瞋。
於苦[三]苦具無恚爲性.對
治瞋恚.作善爲業。
善心起時隨緣何境皆於有等無著無恚.觀有等立非要緣彼.如前 慚愧觀善惡立.故此二種俱徧善心。
雲何無癡。
於諸理事明解爲性.對治愚癡.作善爲 業。
有義無癡卽慧爲性.集論說此報教證智決擇爲體.生得聞思修所生慧.如次皆是 決擇性故。
此雖卽慧.爲顯善品有勝功能.如煩惱見故復別說。
有義無癡非卽是慧.別 有自性正對無明.如無貪瞋善根攝故。
論說大悲無瞋癡攝非根攝故.若彼無癡以慧 爲性.大悲如力等應慧等根攝。
又若無癡無別自性.如不害等應非實物.便違論說十 一善中三世俗有餘皆是實。
然集論說慧爲體者.擧彼因果顯此自性.如以忍樂表信 自體.理必應爾。
以貪瞋癡六識相應正煩惱攝起惡勝故立不善根.斷彼必由通別對 治.通唯善慧.別卽三根.由此無癡必應別有。
[四]勤謂精進.於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爲性.
對治懈怠.滿善爲業。
勇表勝進簡諸染法.悍表精純簡淨無記.卽顯精進唯善性攝。
此 注:[一]原刻作二.今依述記卷三十四及麗刻改.
[二]下釋三根體性皆糅安慧釋.原業釋雲.以惡行不轉所依爲業.
[三]安慧釋此語雲苦所依法.
[四]此解體業糅安慧釋.
********************
相差別略有五種.所謂被甲.加行.無下.無退.無足.卽經所說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不捨
善軶.如次應知。
此五別者.謂初發心.自分.勝進.自分行中三品別故。
或初發心.長時.無 間.殷重.無餘修差別故。
或資糧等五道別故.二乘究竟道欣大菩提故.諸佛究竟道樂 利樂他故。
或二加行.無間.解脫.勝進別故。
[一]安謂輕安.遠離麤重調暢身心堪任爲性.對
治惛沈.轉依爲業。
謂此伏除能障定法.令所依止轉安適故。
[二]不放逸者.精進三根於所
斷修防修爲性.對治放逸.成滿一切世出世間善事爲業。
謂卽四法於斷修事皆能防 修名不放逸.非別有體.無異相故。
於防惡事修善事中離四功能無別用故。
雖信慚等 亦有此能.而方彼四勢用微劣.非根徧策故非此依。
豈不防修是此相用。
防修何異精 進三根。
彼要待此方有作用。
此應復待餘便有無窮失。
勤唯徧策.根但爲依.如何說彼 有防修用。
汝防修用其相雲何.若普依持卽無貪等.若徧策錄不異精進.止惡進善卽 總四法.令不散亂應是等持.令同取境與觸何別.令不忘失卽應是念。
如是推尋不放 逸用離無貪等竟不可得.故不放逸定無別體。
[三]雲何行捨。
精進三根令心平等正直無 注:[一]此解體性糅安慧釋.原釋業雲.由此所依轉變永離煩惱障爲業.
頌曰.
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爲 性.對治不信樂善爲業。
然信差別略有三種.一信實有.謂於諸法實事理中深信忍故. 二信有德.謂於三寶真淨德中深信樂故.三信有能.謂於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 得能成起希望故。
由斯對治不信彼心.愛樂證修世出世善。
忍謂勝解此卽信因.樂欲 謂欲卽是信果.確陳此信自相是何。
豈不適言心淨爲性。
此猶未了彼心淨言.若淨卽 心應非心所.若令心淨慚等何別.心俱淨法爲難亦然。
慚等雖善非淨爲相.此淨爲相無濫彼失。
又諸染法各 注:
有說信者愛樂爲相。
應通三性.體應卽欲.又應苦集非信所緣。
有執信者隨順爲 相。
應通三性.卽勝解欲.若印順者卽勝解故.若樂順者卽是欲故.離彼二體無順相故. 由此應知心淨是信。
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爲性.對治無慚.止息惡行爲業。
謂 依自法尊貴增上.崇重賢善羞恥過惡.對治無慚息諸惡行。
依世間力輕拒 暴惡爲性.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爲業。
謂依世間訶厭增上.輕拒暴惡羞恥過罪.對治無 愧息諸惡業。
羞恥過惡是二通相.故諸聖教假說爲體。
若執羞恥爲二別相.應慚與愧 體無差別。
則此二法定不相應.非受想等有此義故。
若待自他立二別者.應非實有.便 違聖教。
若許慚愧實而別起.復違論說十徧善心。
崇重輕拒若二別相.所緣有異應不 俱生.二失旣同何乃偏責。
誰言二法所緣有異。
不爾如何。
善心起時隨緣何境皆有崇 重善及輕拒惡義.故慚與愧俱徧善心.所緣無別。
豈不我說亦有此義。
汝執慚愧自相 旣同.何理能遮前所設難。
然聖教說顧自他者.自法名自世間名他.或卽此中崇拒善 注:
無貪等者.等無瞋癡。
此
於有有具無著爲性.對治貪著.作善爲業。
雲何無瞋。
於苦
善心起時隨緣何境皆於有等無著無恚.觀有等立非要緣彼.如前 慚愧觀善惡立.故此二種俱徧善心。
雲何無癡。
於諸理事明解爲性.對治愚癡.作善爲 業。
有義無癡卽慧爲性.集論說此報教證智決擇爲體.生得聞思修所生慧.如次皆是 決擇性故。
此雖卽慧.爲顯善品有勝功能.如煩惱見故復別說。
有義無癡非卽是慧.別 有自性正對無明.如無貪瞋善根攝故。
論說大悲無瞋癡攝非根攝故.若彼無癡以慧 爲性.大悲如力等應慧等根攝。
又若無癡無別自性.如不害等應非實物.便違論說十 一善中三世俗有餘皆是實。
然集論說慧爲體者.擧彼因果顯此自性.如以忍樂表信 自體.理必應爾。
以貪瞋癡六識相應正煩惱攝起惡勝故立不善根.斷彼必由通別對 治.通唯善慧.別卽三根.由此無癡必應別有。
勇表勝進簡諸染法.悍表精純簡淨無記.卽顯精進唯善性攝。
此 注:
此五別者.謂初發心.自分.勝進.自分行中三品別故。
或初發心.長時.無 間.殷重.無餘修差別故。
或資糧等五道別故.二乘究竟道欣大菩提故.諸佛究竟道樂 利樂他故。
或二加行.無間.解脫.勝進別故。
謂此伏除能障定法.令所依止轉安適故。
謂卽四法於斷修事皆能防 修名不放逸.非別有體.無異相故。
於防惡事修善事中離四功能無別用故。
雖信慚等 亦有此能.而方彼四勢用微劣.非根徧策故非此依。
豈不防修是此相用。
防修何異精 進三根。
彼要待此方有作用。
此應復待餘便有無窮失。
勤唯徧策.根但爲依.如何說彼 有防修用。
汝防修用其相雲何.若普依持卽無貪等.若徧策錄不異精進.止惡進善卽 總四法.令不散亂應是等持.令同取境與觸何別.令不忘失卽應是念。
如是推尋不放 逸用離無貪等竟不可得.故不放逸定無別體。
精進三根令心平等正直無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