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護法等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此染汙意何受相應。
有義此俱唯有喜受.恆內執我生喜愛故。
有義不然.應許喜受乃 至有頂.違聖言故。
應說此意四受相應.謂生惡趣憂受相應.緣不善業所引果故.生人 欲天初二靜慮喜受相應.緣有喜地善業果故.第三靜慮樂受相應.緣有樂地善業果 故.第四靜慮乃至有頂捨受相應.緣唯捨地善業果故。
有義彼說亦不應理.此無始來 任運一類緣內執我恆無轉易.與變異受不相應故。
又此末那與前藏識義有異者皆 別說之.若四受俱亦應別說.旣不別說定與彼同.[一]故此相應唯有捨受。
未轉依位與前 所說心所相應.已轉依位唯二十一心所俱起.謂徧行別境各五善十一.如第八識已 轉依位唯捨受俱.任運轉故.恆於所緣平等轉故。
[二]末那心所何性所攝。
有覆無記所攝 非餘。
[三]此意相應四煩惱等是染法故.障礙聖道隱蔽自心說名有覆.非善不善故名無
注:
[一]此解同安慧釋.原釋第三識變心所文末雲.染意唯捨受.但不釋所以.
[二]安慧釋以此義合上與四煩惱俱爲一段解.不別生起.但釋文有雲.煩惱有不善無記二類.今簡不善雲無記也.
[三]此二句糅安慧釋.
********************
記。
如上二界諸煩惱等定力攝藏是無記攝.此俱染法所依細故任運轉故亦無記攝. 若已轉依唯是善性。
[一]末那心所何地繫耶。
隨彼所生彼地所繫。
[二]謂生欲界現行末那.相
應心所卽欲界繫.乃至有頂應知亦然.任運恆緣自地藏識執爲內我非他地故。
[三]若起
彼地異熟藏識現在前者名生彼地.染汙末那緣彼執我卽繫屬彼名彼所繫。
或爲彼 地諸煩惱等之所繫縛名彼所繫。
若已轉依.卽非所繫。
[四]此染汙意無始相續.何位永斷
或暫斷耶。
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
[五]阿羅漢者.總顯三乘無學果位.此位染意種及現
行俱永斷滅故說無有。
學位滅定出世道中俱暫伏滅故說無有。
謂染汙意無始時來 微細一類任運而轉.諸有漏道不能伏滅.三乘聖道有伏滅義.真無我解違我執故.後 得無漏現在前時是彼等流亦違此意。
真無我解及後所得俱無漏故.名出世道。
滅定 旣是聖道等流.極寂靜故.此亦非有。
由未永斷此種子故.從滅盡定聖道起已此復現 行乃至未滅。
然此染意相應煩惱是俱生故非見所斷.是染汙故非非所斷.極微細故 所有種子與有頂地下下煩惱一時頓斷.勢力等故金剛喻定現在前時頓斷此種成 注:[一]此句生起.糅安慧釋.原釋雲.如說我癡等煩惱亦如意有九地(引經文).今旣總說.不審是何者相應.故頌雲雲.
[二]此三句糅安慧釋.
[三]此二句糅安慧釋.原釋係解依彼轉句.
[四]安慧釋此段生起雲.染汚意無息時.從何得脫.將成不能解脫之失耶.但無此失.此所以者.如頌雲雲.
[五]此解糅安慧釋.原釋略雲.染意屬於修斷有頂煩惱.得羅漢時由無間道無餘永斷.故無所有.又不還果旣離無所有處貪.得滅盡定.由道力故如道亦無染意.乃至出世道中見無我故對治我執.亦無染意.由滅定出.復從藏識生彼現行.
********************
阿羅漢.故無學位永不復起。
二乘無學迴趣大乘從初發心至未成佛.雖實是菩薩亦 名阿羅漢.應義等故不別說之。
[一]此中有義末那唯有煩惱障俱.聖教皆言三位無故.又說四惑恆相應故.又說爲識
雜染依故。
有義彼說教理相違.出世末那經說有故.無染意識如有染時定有俱生 不共依故。
論說藏識決定恆與一識俱轉所謂末那.意識起時則二俱轉所謂意識 及與末那.若五識中隨起一識則三俱轉.乃至或時頓起五識則七俱轉。
若住滅定 無第七識.爾時藏識應無識俱.便非恆定一識俱轉。
住聖道時若無第七.爾時藏識 應一識俱.如何可言若起意識爾時藏識定二俱轉。
顯揚論說末那恆與四煩惱相 應或翻彼相應.恃擧爲行或平等行.故知此意通染不染。
若由論說阿羅漢位無染 意故便無第七.應由論說阿羅漢位捨藏識故便無第八.彼旣不爾此雲何然。
又諸 論言轉第七識得平等智.彼如餘智定有所依相應淨識.此識無者彼智應無.非離 所依有能依故。
不可說彼依六轉識.許佛恆行如鏡智故。
又無學位若無第七識.彼 注:[一]此下別辨染淨.安慧釋無文.述記卷二十九雲此第一解是安慧說.未詳何據.或原釋處處以染汚意 Klis!t!a-Mana爲言.因謂不說淨意.但今譯亦雜用此名無所簡別也.
********************
第八識應無俱有依.然必有此依.如餘識性故。
又如未證補特伽羅無我者彼我執 恆行.亦應未證法無我者法我執恆行.此識若無.彼依何識。
非依第八.彼無慧故。
由 此應信二乘聖道滅定無學此識恆行.彼未證得法無我故。
又諸論中以五同法證 有第七爲第六依.聖道起時及無學位若無第七爲第六依.所立宗因便俱有失.或 應五識亦有無依。
五恆有依.六亦應爾。
是故定有無染汙意於上三位恆起現前.言 彼無有者依染意說.如說四位無阿賴耶非無第八.此亦應爾。
[一]此意差別略有三種.
一補特伽羅我見相應.二法我見相應.三平等性智相應。
初通一切異生相續.二乘 有學.七地以前一類菩薩有漏心位.彼緣阿賴耶識起補特伽羅我見。
次通一切異 生聲聞獨覺相續.一切菩薩法空智果不現前位.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
後通一切 如來相續.菩薩見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現在前位.彼緣無垢異熟識等起平等性 智。
補特伽羅我見起位彼法我見亦必現前.我執必依法執而起.如夜迷杌等方謂 人等故。
我法二見用雖有別而不相違同依一慧.如眼識等體雖是一而有了別青 注:[一]此下別辨末那分位.安慧釋無文.
********************
等多用不相違故.此亦應然。
二乘有學聖道滅定現在前時.頓悟菩薩於修道位.有 學漸悟生空智果現在前時.皆唯
有義此俱唯有喜受.恆內執我生喜愛故。
有義不然.應許喜受乃 至有頂.違聖言故。
應說此意四受相應.謂生惡趣憂受相應.緣不善業所引果故.生人 欲天初二靜慮喜受相應.緣有喜地善業果故.第三靜慮樂受相應.緣有樂地善業果 故.第四靜慮乃至有頂捨受相應.緣唯捨地善業果故。
有義彼說亦不應理.此無始來 任運一類緣內執我恆無轉易.與變異受不相應故。
又此末那與前藏識義有異者皆 別說之.若四受俱亦應別說.旣不別說定與彼同.
未轉依位與前 所說心所相應.已轉依位唯二十一心所俱起.謂徧行別境各五善十一.如第八識已 轉依位唯捨受俱.任運轉故.恆於所緣平等轉故。
有覆無記所攝 非餘。
如上二界諸煩惱等定力攝藏是無記攝.此俱染法所依細故任運轉故亦無記攝. 若已轉依唯是善性。
隨彼所生彼地所繫。
或爲彼 地諸煩惱等之所繫縛名彼所繫。
若已轉依.卽非所繫。
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
學位滅定出世道中俱暫伏滅故說無有。
謂染汙意無始時來 微細一類任運而轉.諸有漏道不能伏滅.三乘聖道有伏滅義.真無我解違我執故.後 得無漏現在前時是彼等流亦違此意。
真無我解及後所得俱無漏故.名出世道。
滅定 旣是聖道等流.極寂靜故.此亦非有。
由未永斷此種子故.從滅盡定聖道起已此復現 行乃至未滅。
然此染意相應煩惱是俱生故非見所斷.是染汙故非非所斷.極微細故 所有種子與有頂地下下煩惱一時頓斷.勢力等故金剛喻定現在前時頓斷此種成 注:
二乘無學迴趣大乘從初發心至未成佛.雖實是菩薩亦 名阿羅漢.應義等故不別說之。
有義彼說教理相違.出世末那經說有故.無染意識如有染時定有俱生 不共依故。
論說藏識決定恆與一識俱轉所謂末那.意識起時則二俱轉所謂意識 及與末那.若五識中隨起一識則三俱轉.乃至或時頓起五識則七俱轉。
若住滅定 無第七識.爾時藏識應無識俱.便非恆定一識俱轉。
住聖道時若無第七.爾時藏識 應一識俱.如何可言若起意識爾時藏識定二俱轉。
顯揚論說末那恆與四煩惱相 應或翻彼相應.恃擧爲行或平等行.故知此意通染不染。
若由論說阿羅漢位無染 意故便無第七.應由論說阿羅漢位捨藏識故便無第八.彼旣不爾此雲何然。
又諸 論言轉第七識得平等智.彼如餘智定有所依相應淨識.此識無者彼智應無.非離 所依有能依故。
不可說彼依六轉識.許佛恆行如鏡智故。
又無學位若無第七識.彼 注:
又如未證補特伽羅無我者彼我執 恆行.亦應未證法無我者法我執恆行.此識若無.彼依何識。
非依第八.彼無慧故。
由 此應信二乘聖道滅定無學此識恆行.彼未證得法無我故。
又諸論中以五同法證 有第七爲第六依.聖道起時及無學位若無第七爲第六依.所立宗因便俱有失.或 應五識亦有無依。
五恆有依.六亦應爾。
是故定有無染汙意於上三位恆起現前.言 彼無有者依染意說.如說四位無阿賴耶非無第八.此亦應爾。
初通一切異生相續.二乘 有學.七地以前一類菩薩有漏心位.彼緣阿賴耶識起補特伽羅我見。
次通一切異 生聲聞獨覺相續.一切菩薩法空智果不現前位.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
後通一切 如來相續.菩薩見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現在前位.彼緣無垢異熟識等起平等性 智。
補特伽羅我見起位彼法我見亦必現前.我執必依法執而起.如夜迷杌等方謂 人等故。
我法二見用雖有別而不相違同依一慧.如眼識等體雖是一而有了別青 注:
二乘有學聖道滅定現在前時.頓悟菩薩於修道位.有 學漸悟生空智果現在前時.皆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