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h">[二]此解體業糅安慧釋.
[三]安慧釋以此與不放逸合解雲.不放逸俱者.謂與不放逸相俱而有.此卽是捨.以是一向善故.此處盡說一切善故.不如信等顯明說故.更無餘善法故.蓋頌本無捨字.故今釋成.其解體性與今譯大同.解業則雲不容諸煩惱隨煩惱之所依爲業.
********************
功用住爲性.對治掉擧.靜住爲業。
謂卽四法令心遠離掉擧等障靜住名捨。
平等.正直. 無功用住.初中後位辯捨差別。
由不放逸先除雜染.捨復令心寂靜而住。
此無別體.如 不放逸離彼四法無相用故.能令寂靜卽四法故.所令寂靜卽心等故。
[一]雲何不害。
於諸 有情不爲損惱無瞋爲性.能對治害.悲愍爲業。
謂卽無瞋於有情所不爲損惱假名不 害。
無瞋翻對斷物命瞋.不害正違損惱物害.無瞋與樂.不害拔苦.是謂此二麤相差別。
理實無瞋實有自體.不害依彼一分假立.爲顯慈悲二相別故.利樂有情彼二勝故。
有 說不害非卽無瞋.別有自體謂賢善性。
此相雲何。
謂不損惱。
無瞋亦爾寧別有性.謂於 有情不爲損惱慈悲賢善是無瞋故。
[二]及顯十一義別心所.謂欣厭等善心所法.雖義有
別說種種名.而體無異故不別立。
欣謂欲俱無瞋一分.於所欣境不憎恚故。
不忿恨惱 嫉等亦然.隨應正翻瞋一分故。
厭謂慧俱無貪一分.於所厭境不染著故。
不慳憍等當 知亦然.隨應正翻貪一分故。
不覆誑諂無貪癡一分.隨應正翻貪癡一分故。
有義不覆 唯無癡一分.無處說覆亦貪一分故。
有義不慢信一分攝.謂若信彼不慢彼故。
有義不 注:[一]此解體性糅安慧釋.但原釋以不損惱爲業.
[二]此段解及字.安慧釋無文.
********************
慢捨一分攝.心平等者不高慢故。
有義不慢慚一分攝.若崇重彼不慢彼故。
有義不疑 卽信所攝.謂若信彼無猶豫故。
有義不疑卽正勝解.以決定者無猶豫故。
有義不疑卽 正慧攝.以正見者無猶豫故。
不散亂體卽正定攝.正見正知俱善慧攝。
不忘念者卽是 正念.悔眠尋伺通染不染.如觸欲等無別翻對。
[一]何緣諸染所翻善中有別建立.有不爾者。
相用別者便別立之.餘善不然.故不應責。
又諸染法徧六識者勝故翻之別立善法.慢等忿等唯意識俱.害雖亦然而數現起 損惱他故障無上乘勝因悲故爲了知彼增上過失翻立不害.失念散亂及不正知 翻入別境善中不說。
染淨相翻.淨寧少染。
淨勝染劣.少敵多故。
又解理通說多同體. 迷情事局隨相分多.故於染淨不應齊責。
此十一法三是假有.謂不放逸.捨.及不害. 義如前說。
餘八實有.相用別故。
有義十一四徧善心.精進三根徧善品故。
餘七不定. 推尋事理未決定時不生信故.慚愧同類依處各別隨起一時第二無故.要世間道 斷煩惱時有輕安故.不放逸捨無漏道時方得起故.悲愍有情時乃有不害故。
論說 注:[一]此下諸門廣辨.安慧釋無文.
********************
十一六位中起.謂決定位有信相應.止息染時有慚愧起顧自他故.於善品位有精
進三根.世間道時有輕安起.於出世道有捨不放逸.攝衆生時有不害故。
有義彼說 未爲應理.推尋事理未決定心信若不生應非是善.如染心等無淨信故.慚愧類異 依別境同俱徧善心前已說故.若出世道輕安不生應此覺支非無漏故.若世間道 無捨不放逸應非寂靜防惡修善故.又應不伏掉放逸故.有漏善心旣具四法如出 世道應有二故.善心起時皆不損物違能損法有不害故。
論說六位起十一者.依彼 彼增作此此說.故彼所說定非應理。
應說信等十一法中十徧善心.輕安不徧.要在 定位方有輕安調暢身心餘位無故。
決擇分說十善心所定不定地皆徧善心.定地 心中增輕安故。
有義定加行亦得定地名.彼亦微有調暢義故.由斯欲界亦有輕安. 不爾便違本地分說信等十一通一切地。
有義輕安唯在定有.由定滋養有調暢故. 論說欲界諸心心所由闕輕安名不定地.說一切地有十一者通有尋伺等三地皆 有故。
此十一種前已具說第七八識隨位有無.第六識中定位皆具.若非定位唯闕 ******************** 輕安。
有義五識唯有十種.自性散動無輕安故。
有義五識亦有輕安.定所引善者亦 有調暢故.成所作智俱必有輕安故。
此善十一何受相應。
十五相應.一除憂苦.有逼 迫受無調暢故。
此與別境皆得相應.信等欲等不相違故。
十一唯善。
輕安非欲.餘通 三界。
皆學等三。
非見所斷.瑜伽論說信等六根唯修所斷非見所斷。
餘門分別如理 應思。
[一]如是已說善位心所.煩惱心所其相雲何。
頌曰.[二]煩惱[三]謂貪瞋 癡慢疑惡見.
論曰.此貪等六性是根本煩惱攝故.得煩惱名。
[四]雲何爲貪。
於有有具染著爲性.能障無 貪.生苦爲業.謂由愛力取藴生故。
[五]雲何爲瞋。
於苦苦具憎恚爲性.能障無瞋.不安隱性 惡行所依爲業.謂瞋必令身心熱惱起諸惡業不善性故。
[六]雲何爲癡。
於諸理事迷闇爲 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爲業.謂由無明起疑邪見貪等煩惱.隨煩惱.業.能招後生 雜染法故。
[七]雲何爲慢。
恃己於他高擧爲性.能障不慢.生苦爲業.謂若有慢於德有德心 注:[一]此段生起.糅安慧釋.
[二]勘梵藏本以此二字屬上句.貪至癡爲一句.結第十一頌.慢見疑爲一句.屬第十二頌.今譯改式.
[三]勘梵藏本順結頌法雲見疑.又無惡字.安慧釋雲.今雖總說見名.以屬煩惱故.但取五見以煩惱爲性者.非世出世正見也.頌無惡見明文.故此釋雲雲.今譯增字.
[四]此解體業糅安慧釋.
[五]此解體業糅安慧釋.原釋苦苦具作有情.又業雲不安隱住.解雲.安隱謂樂.與彼共住爲安隱住.今譯作不安隱性.疑是寫誤.
[六]此解體業糅安慧釋.原釋雲.於善惡趣涅槃及得彼等之因及因果相應不能正知.
[七]此段至有七九種句糅安慧釋.又勘原釋.於德有德作於諸師長及有德.今譯誤以於師長gurus!u爲於德gun!es!u也.
********************
不謙下由此生死輪轉無窮受諸苦故。
此慢差別有七.九種.謂於三品我德處生.一切 皆通見修所斷.聖位我慢旣得現行.慢類由斯起亦無失。
[一
謂卽四法令心遠離掉擧等障靜住名捨。
平等.正直. 無功用住.初中後位辯捨差別。
由不放逸先除雜染.捨復令心寂靜而住。
此無別體.如 不放逸離彼四法無相用故.能令寂靜卽四法故.所令寂靜卽心等故。
於諸 有情不爲損惱無瞋爲性.能對治害.悲愍爲業。
謂卽無瞋於有情所不爲損惱假名不 害。
無瞋翻對斷物命瞋.不害正違損惱物害.無瞋與樂.不害拔苦.是謂此二麤相差別。
理實無瞋實有自體.不害依彼一分假立.爲顯慈悲二相別故.利樂有情彼二勝故。
有 說不害非卽無瞋.別有自體謂賢善性。
此相雲何。
謂不損惱。
無瞋亦爾寧別有性.謂於 有情不爲損惱慈悲賢善是無瞋故。
欣謂欲俱無瞋一分.於所欣境不憎恚故。
不忿恨惱 嫉等亦然.隨應正翻瞋一分故。
厭謂慧俱無貪一分.於所厭境不染著故。
不慳憍等當 知亦然.隨應正翻貪一分故。
不覆誑諂無貪癡一分.隨應正翻貪癡一分故。
有義不覆 唯無癡一分.無處說覆亦貪一分故。
有義不慢信一分攝.謂若信彼不慢彼故。
有義不 注:
有義不慢慚一分攝.若崇重彼不慢彼故。
有義不疑 卽信所攝.謂若信彼無猶豫故。
有義不疑卽正勝解.以決定者無猶豫故。
有義不疑卽 正慧攝.以正見者無猶豫故。
不散亂體卽正定攝.正見正知俱善慧攝。
不忘念者卽是 正念.悔眠尋伺通染不染.如觸欲等無別翻對。
相用別者便別立之.餘善不然.故不應責。
又諸染法徧六識者勝故翻之別立善法.慢等忿等唯意識俱.害雖亦然而數現起 損惱他故障無上乘勝因悲故爲了知彼增上過失翻立不害.失念散亂及不正知 翻入別境善中不說。
染淨相翻.淨寧少染。
淨勝染劣.少敵多故。
又解理通說多同體. 迷情事局隨相分多.故於染淨不應齊責。
此十一法三是假有.謂不放逸.捨.及不害. 義如前說。
餘八實有.相用別故。
有義十一四徧善心.精進三根徧善品故。
餘七不定. 推尋事理未決定時不生信故.慚愧同類依處各別隨起一時第二無故.要世間道 斷煩惱時有輕安故.不放逸捨無漏道時方得起故.悲愍有情時乃有不害故。
論說 注:
有義彼說 未爲應理.推尋事理未決定心信若不生應非是善.如染心等無淨信故.慚愧類異 依別境同俱徧善心前已說故.若出世道輕安不生應此覺支非無漏故.若世間道 無捨不放逸應非寂靜防惡修善故.又應不伏掉放逸故.有漏善心旣具四法如出 世道應有二故.善心起時皆不損物違能損法有不害故。
論說六位起十一者.依彼 彼增作此此說.故彼所說定非應理。
應說信等十一法中十徧善心.輕安不徧.要在 定位方有輕安調暢身心餘位無故。
決擇分說十善心所定不定地皆徧善心.定地 心中增輕安故。
有義定加行亦得定地名.彼亦微有調暢義故.由斯欲界亦有輕安. 不爾便違本地分說信等十一通一切地。
有義輕安唯在定有.由定滋養有調暢故. 論說欲界諸心心所由闕輕安名不定地.說一切地有十一者通有尋伺等三地皆 有故。
此十一種前已具說第七八識隨位有無.第六識中定位皆具.若非定位唯闕 ******************** 輕安。
有義五識唯有十種.自性散動無輕安故。
有義五識亦有輕安.定所引善者亦 有調暢故.成所作智俱必有輕安故。
此善十一何受相應。
十五相應.一除憂苦.有逼 迫受無調暢故。
此與別境皆得相應.信等欲等不相違故。
十一唯善。
輕安非欲.餘通 三界。
皆學等三。
非見所斷.瑜伽論說信等六根唯修所斷非見所斷。
餘門分別如理 應思。
頌曰.
於有有具染著爲性.能障無 貪.生苦爲業.謂由愛力取藴生故。
於苦苦具憎恚爲性.能障無瞋.不安隱性 惡行所依爲業.謂瞋必令身心熱惱起諸惡業不善性故。
於諸理事迷闇爲 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爲業.謂由無明起疑邪見貪等煩惱.隨煩惱.業.能招後生 雜染法故。
恃己於他高擧爲性.能障不慢.生苦爲業.謂若有慢於德有德心 注:
此慢差別有七.九種.謂於三品我德處生.一切 皆通見修所斷.聖位我慢旣得現行.慢類由斯起亦無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