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卷第六

關燈
]雲何爲疑。

    於諸諦理猶豫爲 性.能障不疑.善品爲業.謂猶豫者善不生故。

    有[二]義此疑以慧爲體.猶豫簡擇說爲疑故. 毗助末底是疑義故.末底.般若.義無異故。

    有義此疑別有自體.令慧不決非卽慧故.瑜 伽論說六煩惱中見世俗有卽慧分故.餘是實有別有性故。

    毗助末底執慧爲疑.毗助 若南智應爲識.界由助力義便轉變.是故此疑非慧爲體。

    雲何惡見。

    於諸諦理顛倒推 [三]度染慧爲性.能障善見.招苦爲業.謂惡見者多受苦故。

    [四]此見行相差別有五。

    [五]一薩迦耶 見.謂於五取藴執我我所.一切見趣所依爲業。

    此見差別有二十句.六十五等分別起 攝。

    二邊執見.謂卽於彼隨執斷常.障處中行出離爲業。

    此見差別.諸見趣中有執前際 四徧常論.一分常論.及計後際有想十六.無想俱非各有八論.七斷滅論等.分別起攝。

     三邪見.謂謗因果作用實事及非四見諸餘邪執.如增上緣名義徧故。

    此見差別.諸見 趣中有執前際二無因論.四有邊等.不死矯亂.及計後際五現涅槃.或計自在世主釋 注: [一]此解體性糅安慧釋. [二]此段糅安慧釋.述記卷三十六謂是大乘異師說.勘安慧釋無明文.原釋意雲.疑(毗末底vimati)謂於是非作種種(毗毗陀vividha^)解(末底mati).而成猶豫.故卽慧(般若prajn~a^)爲自性.此釋從字源以解字義也. [三]原刻作求.今依述記卷三十六及麗刻改. [四]此句糅安慧釋. [五]此下四段出體皆糅安慧釋. ******************** 梵及餘物類常恆不易.或計自在等是一切物因.或有橫計諸邪解脫.或有妄執非道 爲道.諸如是等皆邪見攝。

    四見取.謂於諸見及所依藴執爲最勝能得清淨.一切鬬諍 所依爲業。

    [一]五戒禁取.謂於隨順諸見戒禁及所依藴執爲最勝能得清淨.無利勤苦所 依爲業。

    然有處說執爲最勝名爲見取執能得淨名戒取者.是影略說或隨轉門.不爾 如何非滅計滅非道計道說爲邪見非二取攝。

     [二]如是總別十煩惱中六通俱生及分別起.任運思察俱得生故.疑後三見唯分別起. 要由惡友及邪教力自審思察方得生故。

    邊執見中通俱生者.有義唯斷.常見相麤 惡友等力方引生故。

    瑜伽等說.何邊執見是俱生耶.謂斷見攝.學現觀者起如是怖 今者我我何所在耶.故禽獸等若遇違緣皆恐我斷而起驚怖。

    有義彼論依麤相說. 理實俱生亦通常見.謂禽獸等執我常存熾然造集長時資具.故顯揚等諸論皆說 於五取藴執斷計常.或是俱生或分別起。

    此十煩惱誰幾相應。

    貪與瞋[三]疑定不俱起. 愛憎二境必不同故.於境不決無染著故。

    貪與慢見或得相應.所愛所陵境非一故 注: [一]安慧釋雲.戒禁取者於五取藴見爲清淨解脫出離.與上見取相對.大同次有處說所雲也. [二]此下諸門廣辨.安慧釋無文. [三]原刻作癡.今依述記卷三十七改. ******************** 說不俱起.所染所恃境可同故說得相應。

    於五見境皆可愛故.貪與五見相應無失。

     瞋與慢疑或得俱起.所瞋所恃境非一故說不相應.所蔑所憎境可同故說得俱起. 初猶豫時未憎彼故說不俱起.久思不決便憤發故說得相應.疑順違事隨應亦爾。

     瞋與二取必不相應.執爲勝道不憎彼故。

    此與三見或得相應.於有樂藴起身常見 不生憎故說不相應.於有苦藴起身常見生憎恚故說得俱起。

    斷見翻此說瞋有無。

     邪見誹撥惡事好事.如次說瞋或無或有。

    慢於境定.疑則不然.故慢與疑無相應義。

     慢與五見皆容俱起.行相展轉不相違故.然與斷見必不俱生.執我斷時無陵恃故. 與身邪見一分亦爾。

    疑不審決與見相違.故疑與見定不俱起。

    五見展轉必不相應. 非一心中有多慧故。

    癡與九種皆定相應.諸煩惱生必由癡故。

    此十煩惱何識相應。

     藏識全無.末那有四.意識具十.五識唯三謂貪瞋癡.無分別故.由稱量等起慢等故。

     此十煩惱何受相應。

    貪瞋癡三俱生分別一切容與五受相應.貪會違緣憂苦俱故. 瞋遇順境喜樂俱故。

    有義俱生分別起慢容與非苦四受相應.恃苦劣藴憂相應故。

     ******************** 有義俱生亦苦俱起.意有苦受前已說故。

    分別慢等純苦趣無.彼無邪師邪教等故. 然彼不造引惡趣業.要分別起能發彼故。

    疑後三見容四受俱.欲疑無苦等亦喜受 俱故.二取若緣憂俱見等爾時得與憂相應故。

    有義俱生身邊二見但與喜樂捨受 相應.非五識俱.唯無記故。

    分別二見容四受俱.執苦俱藴爲我我所.常斷見翻此與 憂相應故。

    有義二見若俱生者亦苦受俱.純受苦處緣極苦藴苦相應故。

    論說俱生 一切煩惱皆於三受現行可得廣說如前.餘如前說。

    此依實義。

    隨麤相者.貪慢四見 樂喜捨俱.瞋唯苦憂捨受俱起.癡與五受皆得相應.邪見及疑四俱除苦。

    貪癡俱樂 通下四地.餘七俱樂除欲通三.疑獨行癡欲唯憂捨.餘受俱起如理應知。

    此與別境 幾互相應。

    貪瞋癡慢容五俱起.專注一境得有定故。

    疑及五見各容四俱.疑除勝解 不決定故.見非慧俱不異慧故。

    此十煩惱何性所攝。

    瞋唯不善.損自他故。

    餘九通二. 上二界者唯無記攝.定所伏故.若欲界繫分別起者唯不善攝.發惡行故.若是俱生 發惡行者亦不善攝.損自他故.餘無記攝細不障善.非極損惱自他處故。

    當知俱生 ******************** 身邊二見唯無記攝.不發惡業.雖數現起不障善故。

    此十煩惱何界繫耶。

    瞋唯在欲. 餘通三界.生在下地未離下染上地煩惱不現在前.要得彼地根本定者彼地煩惱 容現前故。

    謂有漏道雖不能伏分別起惑及細俱生.而能伏除俱生麤惑漸次證得 上根本定.彼但迷事依外門轉散亂麤動正障定故。

    得彼定已.彼地分別俱生諸惑 皆容現前。

    生在上地下地諸惑分別俱生皆容現起.生第四定中有中者由謗解脫 生地獄故.身在上地將生下時起下潤生俱生愛故。

    而言生上不起下者.依多分說 或隨轉門。

    下地煩惱亦緣上地.瑜伽等說欲界繫貪求上地生味上定故.旣說瞋恚 憎嫉滅道亦應憎嫉離欲地故.總緣諸行執我我所斷常慢者得緣上故.餘五緣上 其理極成。

    而有處言貪瞋慢等不緣上者.依麤相說或依別緣.不見世間執他地法 爲我等故.邊見必依身見起故。

    上地煩惱亦緣下地.說生上者於下有情恃己勝德 而陵彼故.總緣諸行執我我所斷常愛者得緣下故.疑後三見如理應思。

    而說上惑 不緣下者.彼依多分或別緣說。

    此十煩惱學等何攝。

    非學無學.彼唯善故。

    此十煩惱 ******************** 何所斷耶。

    非非所斷.彼非染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