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卷第五

關燈
由 希望境力諸心心所方取所緣故經說欲爲諸法本.彼說不然.心等取境由作意故.諸 聖教說作意現前能生識故.曾無處說由欲能生心心所故。

    如說諸法愛爲根本.豈心 心所皆由愛生。

    故說[五]欲爲諸法本者.說欲所起一切事業.或說善欲能發正勤由彼助 注: [一]此句解糅安慧釋.但原釋無教理證. [二]勘安慧釋.此句爲別段生起之文.次句牒頌. [三]安慧釋雲.於差別境中決定故名別境.彼等境各差別非一切故. [四]此解體業及初有義一段皆安糅慧釋. [五]此二字原刻互倒.今依述記卷三十三及麗刻改. ******************** 成一切善事.故論說此勤依爲業。

    雲何勝解。

    [一]於決定境印持爲性.不可引轉爲業。

    謂邪 正等教理證力於所取境審決印持.由此異緣不能引轉。

    故猶豫境勝解全無.非審決 心亦無勝解.由斯勝解非徧行攝。

    有說心等取自境時無拘礙故皆有勝解.彼說非理. 所以者何.能不礙者卽諸法故.所不礙者卽心等故.勝發起者根作意故.若由此故彼 勝發起.此應復待餘便有無窮失。

    雲何爲念。

    [一]於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爲性.定依爲業。

     謂數憶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

    於曾未受體類境中全不起念.設曾所受不 能明記念亦不生.故念必非徧行所攝。

    有說心起必與念俱能爲後時憶念因故.彼說 非理.勿於後時有癡信等前亦有故.前心心所或想勢力足爲後時憶念因故。

    雲何爲 定。

    [二]於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爲性.智依爲業。

    謂觀德失俱非境中由定令心專注不散. 依斯便有決擇智生。

    心專注言顯所欲住卽便能住.非唯一境.不爾見道歷觀諸諦前 後境別應無等持。

    若不繫心專注境位便無定起.故非徧行。

    有說爾時亦有定起但相 微隱.應說誠言。

    若定能令心等和合同趣一境故是徧行.理亦不然.是觸用故。

    若謂此 注: [一]此解至不能引轉句糅安慧釋.又原釋雲.印持者謂此事如是不如餘也. [二]此句糅安慧釋.原釋雲不散亂爲業.謂不於餘所緣行相散亂也. [三]此解至決擇智生句糅安慧釋. ******************** 定令刹那頃心不易緣故徧行攝.亦不應理.一刹那心自於所緣無易義故。

    若言由定 心取所緣故徧行攝.彼亦非理.作意令心取所緣故。

    有說此定體卽是心.經說爲心學 心一境性故.彼非誠證.依定攝心令心一境說彼言故.根力覺支道支等攝如念慧等 非卽心故。

    雲何爲慧。

    [一]於所觀境簡擇爲性.斷疑爲業。

    謂觀德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 決定故。

    於非觀境愚昧心中無簡擇故.非徧行攝。

    有說爾時亦有慧起但相微隱。

    天愛 寧知。

    對法說爲大地法故。

    諸部對法展轉相違汝等如何執爲定量。

    唯觸等五經說徧 行.說十非經.不應固執。

    然欲等五非觸等故.定非徧行.如信貪等。

     [二]有義此五定互相資.隨一起時必有餘四。

    [三]有義不定.瑜伽說此四一切中無後二故. 又說此五緣四境生所緣能緣非定俱故。

    應說此五或時起一.謂於所樂唯起希望. 或於決定唯起印解.或於曾習唯起憶念.或於所觀唯起專注.謂愚昧類爲止散心 雖專注所緣而不能簡擇世共知彼有定無慧.彼加行位少有聞思故說等持緣所 觀境.或依多分故說是言如戲忘天專注一境起貪瞋等有[四]定無慧.諸如是等其類 注: [一]此解至得決定故句糅安慧釋.但原釋雲.於如理不如理俱非境界簡擇爲性. [二]此下諸門廣辨.安慧釋無文. [三]安慧釋五別境心所末雲.此五法互異而起.若此處起勝解者必不更起餘法.一切應如是說.略同此義. [四]原刻作足.今依述記卷三十三及麗刻改. ******************** 實繁.或於所觀.唯起簡擇謂不專注馳散推求。

    或時起二.謂於所樂決定境中起欲 勝解。

    或於所樂曾習境中起欲及念.如是乃至於所觀境起定及慧.[一]合有十二。

    或時 起三.謂於所樂決定曾習起欲解念.如是乃至於曾所觀起念定慧.合有十三。

    或時 起四.謂於所樂決定曾習所觀境中起前四種.如是乃至於定曾習所觀境中起後 四種.合有五四。

    或時起五.謂於所樂決定曾習所觀境中具起五種。

    如是於四起欲 等五.總別合有三十一句。

    或有心位五皆不起.如非四境率爾墮心及藏識俱.此類 非一。

    第七八識此別境五隨位有無.如前已說。

    第六意識諸位容俱.依轉未轉皆不 遮故。

    有義五識此五皆無.緣已得境無希望故.不能審決無印持故.恆取新境無追 憶故.自性散動無專注故.不能推度無簡擇故。

    有義五識容有此五.雖無於境增上 希望而有微劣樂境義故.於境雖無增上審決而有微劣印境義故.雖無明記曾習 境體而有微劣念境類故.雖不作意繫念一境而有微劣專注義故.遮等引故說性 散動非遮等持故容有定.雖於所緣不能推度而有微劣簡擇義故。

    由此聖教說眼 注: [一]原刻作今.今依述記卷三十三及麗刻改. ******************** 耳通是眼耳識相應智性.餘三準此有慧無失。

    未自在位此五或無.得自在時此五 定有.樂觀諸境欲無減故.印境勝解常無減故.憶習曾受念無減故.又佛五識緣三 世故.如來無有不定心故.五識皆有作事智故。

    此別境五何受相應。

    有義欲三.除憂 苦受.以彼二境非所樂故。

    餘四通四.唯除苦受.以審決等五識無故。

    有義一切五受 相應.論說憂根於無上法思慕愁慽求欲證故.純受苦處希求解脫意有苦根前已 說故.論說貪愛憂苦相應此貪愛俱必有欲故.苦根旣有意識相應審決等四苦俱 何咎.又五識俱亦有微細印境等四義如前說.由斯欲等五受相應。

    此五復依性.界. 學等.諸門分別.如理應思. 成唯識論卷第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