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護法等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此識與幾心所相應。
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
[二]阿賴耶識無始時來乃至未轉.於一切
位恆與此五心所相應.以是徧行心所攝故。
[三]觸謂三和分別變異令心心所觸境爲性.
受想思等所依爲業。
謂根境識更相隨順故名三和.觸依彼生令彼和合故說爲彼.三 和合位皆有順生心所功能說名變異.觸似彼起故名分別。
根變異力引觸起時勝彼 識境.故集論等但說分別根之變異。
和合一切心及心所令同觸境.是觸自性。
旣似順 起心所功能.故以受等所依爲業.起盡經說受想行藴一切皆以觸爲緣故.由斯故說 識觸受等因二三四和合而生。
瑜伽但說與受想思爲所依者.思於行藴爲主勝故.擧 此攝餘。
集論等說爲受依者.以觸生受近而勝故.謂觸所取可意等相與受所取順益 等相極相隣近引發勝故。
然觸自性是實非假.六六法中心所性故.是食攝故.能爲緣 注:[一]此句生起.糅安慧釋.次句牒頌.
[二]此段糅安慧釋原係解頌常字也.
[三]此解體業二句糅安慧釋.安慧解諸心所多依集論.今糅他家故較詳也.三和等者.原釋雲.三和合已.識別根之變異.作受所依爲業.
********************
故.如受等性非卽三和。
[一]作意謂能警心爲性.於所緣境引心爲業。
謂此警覺應起心種 引令趣境故名作意.雖此亦能引起心所.心是主故但說引心。
[二]有說令心迴趣異境或
於一境持心令住故名作意.彼俱非理.應非徧行.不異定故。
[三]受謂領納順違俱非境相
爲性.起愛爲業.能起合離非二欲故。
有作是說.受有二種.一境界受謂領所緣.二自性 受謂領俱觸.唯自性受是受自相.以境界受共餘相故。
彼說非理.受定不緣俱生觸故。
若似觸生名領觸者.似因之果應皆受性。
又旣受因應名因受.何名自性。
若謂如王食 諸國邑受能領觸所生受體名自性受.理亦不然.違自所執不自證故。
若不捨自性名 自性受.應一切法皆是受自性.故彼所說但誘嬰兒。
然境界受非共餘相.領順等相定 屬己者名境界受不共餘故。
[四]想謂於境取像爲性.施設種種名言爲業.謂要安立境分
齊相方能隨起種種名言。
[五]思謂令心造作爲性.[六]於善品等役心爲業.謂能取境正因等
相驅役自心令造善等。
此五旣是徧行所攝.故與藏識決定相應.其徧行相後當廣釋。
此觸等五與異熟識行相雖異.而時依同所緣事等故名相應。
[七]此識行相極不明了.不
注:
[一]轉識論雲.心恆勤行名爲作意.同此.
[二]此解同安慧釋.原釋幷雲.持心者於所緣數數引心.此就心定相續緣時而說.非一一心刹那也.按此釋已爲持心之說解難.而今文不加敘破.未詳何以.
[三]此解體業三句糅安慧釋.
[四]此句糅安慧釋.但原釋雲.於境取相.相謂青黃等差別作境分齊者.今譯取像.疑誤.
[五]此句糅安慧釋.
[六]此解同轉識論.論雲.思惟籌量可行不可行令心成邪成正名爲思惟.
[七]轉識論此段不別分釋.卽於前徧行受下雲受但是捨受.勘安慧釋.以此合次無覆句爲一段.別有生起文雲.受有苦等三種.法有善等四種.前但總說藏識有受.未知何受.又未知是善不善等.故頌雲雲.次釋捨受所以雲.所緣等不可知.
********************
能分別違順境相.微細.一類.相續而轉.是故唯與捨受相應。
[一]又此相應受唯是異熟.隨
先引業轉不待現緣.任善惡業勢力轉故.唯是捨受。
苦樂二受是異熟生非真異熟.待 現緣故.非此相應。
又由此識常無轉變有情恆執爲自內我.若與苦樂二受相應便有 轉變寧執爲我.故此但與捨受相應。
若爾如何此識亦是惡業異熟。
旣許善業能招捨 受此亦應然.捨受不違苦樂品故.如無記法善惡俱招。
[二]如何此識非別境等心所相應。
互相違故。
謂欲希望所樂事轉.此識任運無所希望. 勝解印持決定事轉.此識瞢昧無所印持.念唯明記曾習事轉.此識昧劣不能明記. 定能令心專注一境.此識任[三]運刹那別緣.慧唯簡擇德等事轉.此識微昧不能簡擇.
故此不與別境相應。
此識唯是異熟性故.善染汙等亦不相應.惡作等四無記性者 有間斷故定非異熟。
法有四種.謂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阿賴耶識何法攝耶。
此識唯是無覆無記.[四]異
熟性故。
異熟若是善染汙者.流轉還滅應不得成。
又此識是善染依故.若善染者.互相 注:[一]此下至非此相應句糅安慧釋.原釋以此破別受善不善業異熟執.故在前解受心所處出.
[二]此下別解餘所不相應.安慧釋無文.
[三]原刻作業.今依述記卷十七及麗刻改.
[四]此句糅安慧釋.原釋以此爲無覆無記第二解.
***
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
謂根境識更相隨順故名三和.觸依彼生令彼和合故說爲彼.三 和合位皆有順生心所功能說名變異.觸似彼起故名分別。
根變異力引觸起時勝彼 識境.故集論等但說分別根之變異。
和合一切心及心所令同觸境.是觸自性。
旣似順 起心所功能.故以受等所依爲業.起盡經說受想行藴一切皆以觸爲緣故.由斯故說 識觸受等因二三四和合而生。
瑜伽但說與受想思爲所依者.思於行藴爲主勝故.擧 此攝餘。
集論等說爲受依者.以觸生受近而勝故.謂觸所取可意等相與受所取順益 等相極相隣近引發勝故。
然觸自性是實非假.六六法中心所性故.是食攝故.能爲緣 注:
謂此警覺應起心種 引令趣境故名作意.雖此亦能引起心所.心是主故但說引心。
有作是說.受有二種.一境界受謂領所緣.二自性 受謂領俱觸.唯自性受是受自相.以境界受共餘相故。
彼說非理.受定不緣俱生觸故。
若似觸生名領觸者.似因之果應皆受性。
又旣受因應名因受.何名自性。
若謂如王食 諸國邑受能領觸所生受體名自性受.理亦不然.違自所執不自證故。
若不捨自性名 自性受.應一切法皆是受自性.故彼所說但誘嬰兒。
然境界受非共餘相.領順等相定 屬己者名境界受不共餘故。
此五旣是徧行所攝.故與藏識決定相應.其徧行相後當廣釋。
此觸等五與異熟識行相雖異.而時依同所緣事等故名相應。
苦樂二受是異熟生非真異熟.待 現緣故.非此相應。
又由此識常無轉變有情恆執爲自內我.若與苦樂二受相應便有 轉變寧執爲我.故此但與捨受相應。
若爾如何此識亦是惡業異熟。
旣許善業能招捨 受此亦應然.捨受不違苦樂品故.如無記法善惡俱招。
互相違故。
謂欲希望所樂事轉.此識任運無所希望. 勝解印持決定事轉.此識瞢昧無所印持.念唯明記曾習事轉.此識昧劣不能明記. 定能令心專注一境.此識任
此識唯是異熟性故.善染汙等亦不相應.惡作等四無記性者 有間斷故定非異熟。
法有四種.謂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阿賴耶識何法攝耶。
此識唯是無覆無記.
異熟若是善染汙者.流轉還滅應不得成。
又此識是善染依故.若善染者.互相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