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二十論
關燈
小
中
大
藏本此是牒頌末句.今譯改爲長行.
[二]勘梵藏本此句應屬下爲問辭.又無俱非一實之語.今譯改文.
[三]原刻作色.今依述記卷三及麗刻改.
[四]梵藏本缺此句.
[五]梵藏本作取未取.以手執物爲喻也.魏本同次下長行例知.
[六]勘魏本此句意雲若純一青是一物者.
[七]梵本此下有句雲.伊提iti者行義.蓋頌文限於韻數.用伊提爲行字.故此釋成.今譯缺略.
[八]梵藏本此句雲.此等如何成有間隔.
[九]梵藏本此句雲.或彼二者有至未至雲何爲一(物).由彼等中有空可取故.魏本雲.又若一者以何義故象所到處馬等不到.又象馬中間何故有空.陳本意同.
********************
一處有至不至中間見空。
[一]又亦應無小水蟲等難見細物.彼與麤物同一處所量應
等故。
若謂由相此彼差別卽成別物不由餘義.[二]則定應許此差別物展轉分析成多
極微.已辨極微非一實物。
是則離識眼等色等若根若境皆不得成.由此善成唯有 識義。
諸法由量刊定有無.一切量中現量爲勝.若無外境寧有此覺我今現證如是 境耶。
[三]此證不成。
頌曰. 現覺[四]如夢等. 已起現覺時 [五]見及境已無. 寧許有現量。
論曰.[六]如夢等時雖無外境而亦得有如是現覺.餘時現覺應知亦爾.故彼引此爲證
不成。
[七]又若爾時有此現覺我今現證如是色等.[八]爾時於境能見已無.要在意識能分
別故.時眼等識必已謝故。
[九]刹那論者有此覺時色等現境亦皆已滅.如何此時許有
現量。
要曾現受意識能憶.是故決定有曾受境.見此境者許爲現量.由斯外境實有 義成。
如是要由先受後憶證有外境理亦不成。
何以故。
頌曰. 注:[一]藏本此二句在次不由餘義句下
[二]勘梵藏本此下四句雲.是故決定當許極微別異不成一物.此不成故色等亦不得爲眼等境性.乃成唯識.魏陳本同.亦與上合.今譯改文.
[三]梵藏本缺此句.
[四]梵藏本此語作如於夢等.第七轉聲.陳本同.
[五]勘梵藏本此句雲汝義已不見.寶本亦雲所見境已亡.今譯作見及境.疑誤.
[六]梵藏本此三句指前釋雲.所謂無義亦成有如前說.魏本寶本均同.
[七]勘梵藏本此上牒頌已起現覺時三句.次方釋成.陳本同.今譯改文.
[八]勘梵藏本此句雲時汝義已不見.
[九]梵藏本此二句雲.況復刹那論者時色味等已滅.雲何許現證彼.釋成末句頌也.
********************
如說似境識. 從此生憶念。
論曰.如前所說雖無外境而[一]眼識等似外境現.[二]從此後位與念相應[三]分別意識似前
境現.卽說此爲憶曾所受.故以後憶證先所見實有外境其理不成。
若如夢中雖無 實境而識得起覺時亦然.如世自知夢境非有.覺時旣爾何不自知.旣不自知覺境 非有.寧[四]如夢識實境皆無。
此亦非證。
頌曰. 未覺不能知 夢所見非有。
論曰.如未覺位不知夢境非外實有覺時乃知.如是世間虛妄分別[五]串習昏熟如在
夢中諸有所見皆非實有未得真覺不能自知.若時得彼出世對治無分別智卽名
真覺.此後所得世間淨智現在前位如實了知彼境非實.其義平等。
若諸有情由自 相續轉變差別似境識起[六]不由外境爲所緣生.彼諸有情近善惡友聞正邪法二識
決定.旣無友教此雲何成。
[七]非不得成。
頌曰. 注:[一]梵藏本作眼識等了別.卽奘譯攝大乘論所雲眼識等識也.
[二]勘梵藏本此上牒頌從此生憶念句.次方釋成.今譯改文.
[三]梵藏本此語作分別色等之意了別.
[四]原刻作知.今依梵藏本及麗刻改.
[五]梵藏本此語作修習所熏之昏睡.寶本釋雲.重重現前數數緣慮熏習成種.
[六]梵藏本此句雲.不由境義之差別爲所緣生.
[七]梵藏本缺此句.
********************
[一]展轉增上力. 二識成決定。
論曰.以諸有情自他相續諸識展轉爲增上緣.隨其所應二識決[二]定.謂餘相續識差
別故令餘相續差別識生各成決定.不由外境。
若如夢中境雖無
若謂由相此彼差別卽成別物不由餘義.
是則離識眼等色等若根若境皆不得成.由此善成唯有 識義。
諸法由量刊定有無.一切量中現量爲勝.若無外境寧有此覺我今現證如是 境耶。
頌曰. 現覺
論曰.
要曾現受意識能憶.是故決定有曾受境.見此境者許爲現量.由斯外境實有 義成。
如是要由先受後憶證有外境理亦不成。
何以故。
頌曰. 注:
論曰.如前所說雖無外境而
若如夢中雖無 實境而識得起覺時亦然.如世自知夢境非有.覺時旣爾何不自知.旣不自知覺境 非有.寧
此亦非證。
頌曰. 未覺不能知 夢所見非有。
論曰.如未覺位不知夢境非外實有覺時乃知.如是世間虛妄分別
若諸有情由自 相續轉變差別似境識起
頌曰. 注:
論曰.以諸有情自他相續諸識展轉爲增上緣.隨其所應二識決
若如夢中境雖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