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七

關燈
菩提資糧圓滿於一切種無上菩提一切佛法於一 切種佛所作事以淨增上意樂攀緣勝解趣入.於是諸法速疾圓證自觀己身能正隨 順.如是解了極多歡喜。

    又自觀見妙善廣大能引出離無染無等攝受饒益身心歡喜. 於此無量熾然善法皆悉成就。

    又自了知我於無上正等菩提今已鄰近.於大菩提我 勝意樂已得清淨.我今已離一切怖畏.由是因緣極多歡喜。

    由諸菩薩已能發起善決 定心.於五怖畏皆悉除斷。

    由善修習無我妙智.分別我想尚不復轉.況當得有分別我 愛或資生愛.由是因緣無不活畏。

    由於他所無所希望.常自發起如是欲樂.我當饒益 一切有情.非於有情有所求覓.由是因緣無惡名畏。

    由離我見於我無有失壞想轉.故 無死畏。

    自知死後於當來世決定值遇諸佛菩薩.由此決定無惡趣畏。

    由意樂見一切 世間尚無有一與我齊等.何況殊勝.是故無有處衆怯畏。

    菩薩如是遠離一切五種怖 畏.遠離一切聞說甚深正法驚怖.遠離一切高慢憍傲.遠離一切他不饒益種種邪行 ******************** 所起瞋恚.遠離一切世財貪喜。

    無染汙故無所憎背.有熾然故無俗意樂.能圓滿證一 切善法。

    又現法中能起菩薩一切精進信增上力爲前導故於當來世如前所說菩提 分品十種大願.今卽於此極歡喜住能具引發.由得清淨勝意樂故。

    [一]爲欲供養最勝有 情真實福田大師法主是故引發第一大願.爲欲受持彼所宣說無上[二]正法是故引發 第二大願.爲欲勸請轉未曾有妙正法輪是故引發第三大願.爲欲順彼行菩薩行是 故引發第四大願.爲欲成熟彼器有情是故引發第五大願.爲欲往趣諸佛國土奉見 如來承事供養聽受正法是故引發第六大願.爲淨修治自佛國土是故引發第七大 願.爲於一切在所生處常不違離諸佛菩薩與諸菩薩常同一味意樂加行是故引發 第八大願.常爲利益一切有情曾無空過是故引發第九大願.爲證無上正等菩提作 諸佛事是故引發第十大願。

    作是願言.如有情界展轉相續終無斷盡.亦如世道展轉 相續終無斷盡.我此大願生生相續乃至究竟菩提邊際常不遠離常不忘失常不乖 離.如是自誓心發正願。

    [三]當知此中前就所應願事起願.後卽就願以起於願.[四]如是菩薩 注: [一]以下藏本卷十八. [二]原刻此下衍等字.今依麗刻刪. [三]地持善戒缺此二句.但梵本缺次句. [四]梵藏二本但雲是等願.不限十種.與上文義相順. ******************** 十種大願以爲上首能生無數百千正願.如是菩薩於當來世具諸大願於現法中發 大精進。

    復有十種淨修住法由是能令極歡喜住速得清淨.一者於諸佛法深生淨信. 二者觀諸有情緣起道理證得唯有純大苦藴發起大悲.三者觀見彼已自誓願言我 當令彼諸有情類解脫如是純大苦藴得第一樂發起大慈.四者爲欲救拔一切憂苦 自無顧戀無顧戀故能捨內外一切身財於諸有情而行惠施.五者爲欲利益諸有情 故從他勤求世出世法曾無厭倦.六者無厭倦故證得一切論智清淨善知諸論.七者 善知論故於劣中勝諸有情所如應如宜而修正行善解世間.八者卽於如是正加行 中依應時分量等正行而修慚愧.九者卽於如是正加行中得無退轉堅力持性.十者 以諸上妙利養恭敬及與正行供養如來.是名十種淨修住法.由此能令極歡喜住速 得清淨.所謂淨信.慈.悲.惠捨.無有厭倦.善知諸論.善解世間.[一]修習慚愧.堅力持性.供養 如來。

    又諸菩薩於此十法受學隨轉多修習已.復於餘九增上戒等諸菩薩住從佛菩 薩專精訪求一切種道功德過失[二]及神通樂無失壞道善取其行得等流相.於一切住 注: [一]善戒分慚愧爲二種.略此第十. [二]勘梵藏二本此句雲.又既知彼已樂無失壞道.無此及神通一語.善戒同.今譯殆誤認原語tadabhijn~asoa爲r!ddhioa.梵字形體大略相同也. ******************** 自然升進證大菩提.爲大導師率領一切有情商侶超度生死曠野嶮道。

    當知此中諸 行能入說名爲行.若正入時說名爲得.入已果利成辦圓證說名等流。

    又諸菩薩住此 住中由二因緣現見諸佛.或由聽聞菩薩藏說.或由內心發起勝解信有十方種種異 名諸世界中種種異名諸佛如來.由麤淨信俱行之心求欲現見.如是求已如實稱遂. 當知是名第一因緣。

    又心發起如是正願.隨於彼彼諸世界中有佛出現我當往生.如 是願已如實稱遂.[一]當知是名第二因緣。

    菩薩如是由麤淨信現見諸佛.由正願力現見 諸佛.既得見已隨力隨能興一切種恭敬供養奉施種種上妙樂具.及於僧衆恭敬供 養.於如來所聽聞正法無倒受持精進修行法隨法行.以四攝事成熟有情.一切善根 悉皆迴向無上菩提。

    由是三種清淨因緣彼諸善根倍復明淨.謂於佛僧法供養攝受 故.以四種攝事成熟有情故.以一切善根迴向菩提故.如是乃至無量俱胝那庾多百 千大劫。

    譬如世間黠慧工匠以鑛性金置於火中.如如焼鍊如是如是轉得明淨.如是 淨勝意樂菩薩所有善根由是三種清淨因緣轉復明淨當知亦爾。

    又住於此在在生 注: [一]梵藏二本均缺此句. ******************** 處多作輪王王贍部洲得大自在.遠離一切所有慳垢.威被有情調伏慳吝.諸四攝事 所作業中一切不離佛法僧寶.證一切種菩提作意.恆發願言.我當一切有情中尊.作 諸有情一切義利所依止處。

    若樂發起如是精進.棄捨一切家屬財位歸佛聖教淨信 出家.一刹那頃瞬息須臾能證菩薩百三摩地.以淨天眼能於種種諸佛國土見百如 來.又卽於彼變化住持菩薩住持皆能解了.以神通力動百世界身亦能往.放大光明 周帀徧照普令他見.化爲百類成熟百種所化有情。

    若欲留命能住百劫.於前後際各 百劫事智見能入。

    藴界處等諸法門中於百法門能正思擇。

    化作百身.身身皆能現百 菩薩眷屬圍繞。

    自茲以去是諸菩薩由願力故當知無量威力神變.安住如是極歡喜 住諸菩薩衆願力增上能引無量殊勝正願所作神變.如是正願乃至[一]俱胝那庾多百 千大劫不易可數。

    當知是名略說菩薩極歡喜住.謂[二]善決定故.四相發心故.發起精進 引發正願故.淨修住法故.開曉餘住故.修治善根故.受生故.威力故。

    若廣宣說.如十地 經極喜地說。

    彼十地經廣所宣說菩薩十地.卽是此中菩薩藏攝摩怛理迦略所宣說 注: [一]原刻作胝俱.今依麗刻改. [二]善戒缺此二句.藏本此決定句在最後出.又次開曉餘住故句下有見佛故一句. ******************** 如其次第從極歡喜住乃至最上成滿菩薩住。

    [一]應知此中由能攝持菩薩義故說名爲 地.能爲受用居處義故說名爲住。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七 注: [一]梵藏二本此段雲.由諸菩薩之攝持義說爲地.又由受用住處之義說爲住.地持雲.攝衆生故說地.自受行住故說住.善戒雲.利他故名地.自利故名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