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五

關燈
義是圓成實但唯無義.如實了知此章句義所 謂無義是故過此不求餘義.齊此名爲妙善通達呪章句義。

    彼於如是呪章句義正通 達已卽隨此義不從他聞自正通達一切法義.謂於此義如是通達一切言說所說諸 法自性之義皆不成實.唯有諸法離言自性是自性義.彼於諸法此自性義正通達已 過此更無餘義可求.由於此義善通達故獲得最勝廣大歡喜.由是菩薩得陀羅尼當 言已得此陀羅尼章句所立菩薩勝忍.得此忍故是諸菩薩不久當得淨勝意樂.已依 上品勝解行地勝忍而轉.當知是名菩薩所有能得菩薩忍陀羅尼。

    [五]此中菩薩法陀羅 注: [一]善戒次附釋雲.爲呪術故受持五法.一不食肉.二不飲酒.三不食五辛.四不婬.五不在不淨家食.如是五法能益無量衆生.治惡鬼神毒病無不能治. [二]藏本缺此句.勘地持意雲.亦不遊行. [三]藏本此上有句雲.達耶陀.tad-ya-tha^ [四]此字原刻屬上斷句.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五]善戒此段文異.略雲.菩薩初劫修行時得法義二陀羅尼.因二者修三昧.因三昧發誓願得辭忍二陀羅尼. ******************** 尼義陀羅尼若過第一無數大劫已入清淨勝意樂地所得決定堅住廣大.從此以下 或以願力或依靜慮雖有獲得而不決定亦不堅住亦不廣大。

    如說法義二陀羅尼.呪 陀羅尼當知亦爾。

    能得菩薩忍陀羅尼.如前所釋卽如是得。

    若諸菩薩具四功德.方獲 如是諸陀羅尼非隨闕一。

    何等名爲四種功德。

    一者於諸欲中無所貪著.二者於他勝 事不生妬忌不嫉他榮.三者一切所求等施無悔.四者於正法中深生忻樂.忻樂法者 於菩薩藏及菩薩藏摩怛理迦深心愛樂。

    雲何菩薩所修正願。

    當知此願略有五種.一 者發心願.二者受生願.三者所行願.四者正願.五者大願。

    若諸菩薩於其無上正等菩 提最初發心.是名發心願。

    若諸菩薩願於當來往生隨順饒益有情諸善趣中.是名受 生願。

    若諸菩薩願能無倒思擇諸法願於境界修無量等殊勝善法.是名所行願。

    若諸 菩薩願於當來攝受一切菩薩善法攝受一切所有功德若總若別所有正願.是名正 願。

    [一]菩薩大願當知卽從正願所出.此復十種.若諸菩薩願於當來以一切種上妙供具 供養無量無邊如來當知是名第一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攝受防護諸佛世尊所 注: [一]善戒此下文段缺略.不分十種. ******************** 有正法傳持法眼令無斷壞當知是名第二[一]大願.[二]若諸菩薩願於當來從覩史多天宮 降下如前乃至入大涅槃當知是名第三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行一切種菩薩正 行當知是名第四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普能成熟一切有情當知是名第五大願. 若諸菩薩願於當來一切世界皆能示現當知是名第六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普 能淨修一切佛土當知是名第七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一切菩薩皆同一種意樂 加行趣入大乘當知是名第八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所有一切無倒加行皆不唐 捐當知是名第九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當知是名第十大願。

     雲何菩薩空三摩地。

    謂諸菩薩觀一切事遠離一切言說自性.唯有諸法離言自性.心 正安住.是名菩薩空三摩地。

    雲何菩薩無願三摩地。

    謂諸菩薩卽等隨觀離言自性所 有諸事[三]由邪分別所起煩惱及以衆苦所攝受故皆爲無量過失所汙.於當來世不願 爲先心正安住.是名菩薩無願三摩地。

    雲何菩薩無相三摩地。

    謂諸菩薩卽正思惟離 言自性所有諸事一切分別戲論衆相永滅寂靜.如實了知心正安住.是名菩薩無相 注: [一]原刻作正.今依元刻改. [二]地持別以願通達諸佛正法爲第三大願.以下遞改.缺此第七淨土願. [三]善戒此段文異.略雲.以一切法可宣說故有我我所.則名爲苦.破邪想故.知一切法不可說故.不著我我所.更不願求. ******************** 三摩地。

    問.何故唯立三三摩地無過無增。

    答.法有二種.謂有非有.有爲無爲名之爲有. 我及我所名爲非有。

    於有爲中有無願故.可厭逆故.當知依此建立無願三摩地。

    於無 爲中願涅槃故.正樂攝故.當知依此建立無相三摩地。

    於非有事菩薩不願亦無無願. 然於非有菩薩如實見爲非有.依此見故當知建立空三摩地。

    如是菩薩於此三種三 摩地中精勤修學.於是建立如實了知.[一]於餘行相三三摩地如實悟入.安立理趣如實 悟入.修習理趣如實了知.謂於其中諸聲聞衆精勤修學及圓滿證。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五 注: [一]勘藏本此段意雲.於餘行相諸聲聞衆修學圓證之三三摩地.乃至如實了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