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四

關燈
大苦。

    違害苦中復有八苦.一諸在家者妻子等事損減生苦.二諸出家者貪等煩 惱增益生苦.三饑儉逼惱之所生苦.四怨敵逼惱之所生苦.五曠野險難迫迮逼惱之 所生苦.六繫屬於他之所生苦.七支節不具損惱生苦.八殺縛斫截捶打驅擯逼惱生 苦。

    隨逐苦中復有九苦.[一]依世八法有八種苦.一壞法壞時苦.二盡法盡時苦.三老法老 時苦.四病法病時苦.五死法死時苦.六無利苦.七無譽苦.八有譏苦.是名八苦.九希求 苦.如是總說名隨逐苦。

    一切種苦中復有十苦.謂如前說五樂所治有五種苦.一因苦. 二受苦.三唯無樂苦.四受不斷苦.五出離遠離寂靜[二]菩提樂所對治家欲界結尋異生 苦.是名五苦.復有五苦.一逼迫苦.二衆具匱乏苦.三界不平等苦.四所愛變壞苦.五三 界煩惱品麤重苦.是名五苦.前五此五總十種苦當知是名一切種苦。

    [三]前五十五.今五 十五.總有一百一十種苦.是菩薩悲所緣境界.緣此境故諸菩薩悲生起增長修習圓 滿。

    又諸菩薩於大苦藴緣[四]十九苦發起大悲.何等名爲十九種苦。

    一愚癡異熟苦.二行 苦所攝苦.三畢竟苦.四因苦.五生苦.六自作逼惱苦.七戒衰損苦.八見衰損苦.九宿因 注: [一]地持缺下釋文.但雲此中不說. [二]地持此語雲.菩提樂對治非家. [三]善戒缺此段文. [四]地持善戒均作十八苦.缺此隨逐苦一種.善戒敘次餘苦.文亦不順. ******************** 苦.十廣大苦.十一那洛迦苦.十二善趣所攝苦.十三一切邪行所生苦.十四一切流轉 苦.十五無智苦.十六增長苦.十七隨逐苦.十八受苦.十九麤重苦。

    由四緣故悲名大悲。

     一緣甚微深細難了諸有情苦爲境生故。

    二於長時積習成故.謂諸菩薩經於無量百 千大劫積習所成。

    三於所緣猛利作意而發起故.謂諸菩薩由是作意悲所執持.[一]爲息 有情衆苦因緣尚能棄捨百千身命況一身命及以資財.於一切種治罰大苦爲諸有 情悉能堪忍。

    四極清淨故.謂諸菩薩已到究竟菩薩清淨.若諸如來已到佛地如來清 淨。

    又諸菩薩由前所說百一十苦於諸有情修悲心時則爲修習一切菩薩所有悲心. 復能速證悲意樂淨證入菩薩淨意樂地.於諸有情獲得菩薩極親厚心極愛念心欲 作恩心無厭倦心代受苦心調柔自在有堪能心。

    諸聖聲聞已得證入苦諦現觀已到 究竟於苦深遠厭俱行心相續而轉.不如菩薩於諸有情悲前行心正觀墮在百一十 種極大苦藴。

    菩薩如是以所修悲熏修心故.於內外事無有少分而不能捨.無戒律儀 而不能學.無他怨害而不能忍.無有精進而不能起.無有靜慮而不能證.無有妙慧而 注: [一]善戒以至心爲衆生不惜身命爲第四種緣.地持亦以於一切種句合下第四緣爲文. ******************** 不能入.是故如來若有請問[一]菩薩菩提誰所建立.皆正答言菩薩菩提悲所建立。

    如前 所說一一無量皆有無量菩薩如意圓德隨轉.皆能攝受無量愛果.皆無量種一向妙 善無罪隨轉。

    當知菩薩精勤修習如是無量能得四種功德勝利.謂由修習此無量故 先得最勝現法樂住.攝受增長無量最勝福德資糧.能於無上正等菩提意樂堅固.[二]爲 欲饒益諸有情故於生死中堪能忍受一切大苦。

     [三]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四]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一 [五]雲何菩薩菩提分法。

    嗢柁南曰. 慚愧.堅力持. 無厭.論.世智. 正依.無礙解. 資糧.菩提分. 止觀.性巧便. 陀羅尼.正願. 三摩地有三. 法嗢柁南四。

     雲何名爲菩薩慚愧。

    當知慚愧略有二種.一者自性.二者依處。

    言自性者.謂諸菩薩於 罪現行能正覺知我爲非法內生羞恥是名爲慚.卽於其中能正覺知於他敬畏外生 羞恥是名爲愧.菩薩羞恥本性猛利況復修習.如是應知名爲菩薩慚愧自[六]性。

    言依處 注: [一]勘地持此問.意謂住何等處名爲菩薩. [二]善戒缺此一句. [三]以下藏本卷十四. [四]地持作菩提品第十七.善戒作三十七助道品第十八. [五]藏本缺此句.地持善戒同.并缺下頌. [六]善戒次附釋雲.性慚愧者.非因緣得.如菩薩性.修慚愧者.從因緣得.如八正道. ******************** 者.略有四種.若諸菩薩於所應作不隨建立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一依處.若諸菩薩 於不應作隨順建立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二依處.若諸菩薩於覆己惡而生羞恥當 知是名第三依處.若諸菩薩於自所生惡作有依隨逐不捨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四 依處.如是應知名爲菩薩慚愧依處。

    雲何菩薩堅力持性。

    當知此性略有二種.一者自 性.二者依處。

    言自性者.謂能禁制染汙心性不隨煩惱自在行性堪忍苦性.種種衆多 猛利怖畏雖現在前.而正加行無傾動性.性勇相應能正思擇.是故得成堅力持性.如 是名爲堅力持性自性。

    如是菩薩堅力持性略說應知有五依處.[一]一者會遇生死輪轉 種種大苦所化有情種種邪行.二者爲益諸有情故誓受長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