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ss="h">[三]善戒此段文略.前五種合雲.若見受苦之人爲說輭語雲雲.次缺此第八種.別有或以輭語教令行施一種.
[四]藏本次四種皆無讚美二字.地持同.合雲.戒具足見具足威儀具足正命具足故愛語說法.
********************
圓滿愛語.八說正法讚美軌則圓滿愛語.九說正法讚美正命圓滿愛語.雲何菩薩清
淨愛語。
當知此語有二十種謂二十相宣說正法.應知如前力種姓品。
雲何菩薩利行。
謂此利行廣如愛語應知其相。
[一]於利行中餘差別義我今當說.謂諸菩薩由一切品差
別愛語隨說彼彼趣義利行饒益有情故名利行。
雲何菩薩自性利行。
謂諸菩薩由彼 愛語爲諸有情示現正理隨其所應於諸所學隨義利行法隨法行.如是行中安住悲 心無愛染心勸導調伏安處建立.是名略說利行自性。
雲何菩薩一切利行。
當知此行 略有二種.一未成熟有情能成熟利行.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脫利行。
卽此利行復由三 門.一於現法利勸導利行.二於後法利勸導利行.三於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
於現法 利勸導利行者.謂正勸導以法業德招集守護增長財位.當知是名於現法利勸導利 行.由此能令從他獲得廣大名稱及現法樂.由資具樂攝受安住。
於後法利勸導利行 者.謂正勸導棄捨財位清淨出家受乞求行以自存活.當知是名於後法利勸導利行. 由此能令決定獲得後法安樂不必獲得現法安樂。
於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者.謂正 注:[一]善戒缺此下一段.
********************
勸導令在家者或出家者漸次修行趣向離欲.當知是名於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由
此能令於現法中得身輕安得心輕安安樂而住.於後法中或生淨天或無餘依涅槃
界中而般涅槃。
雲何菩薩難行利行。
當知此行略有三種。
若諸菩薩於先未行勝善根 因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一難行利行.何以故.彼諸有情難勸導故。
若諸菩薩於 有善因現前躭著廣大財位衆具圓滿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二難行利行.何以 故.彼於廣大極放逸迹極放逸處躭著轉故。
若諸菩薩於諸外道著本異道邪見邪行 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三難行利行.何以故.彼於自宗愚癡執故.於正法律憎背 執故。
雲何菩薩一切門利行。
當知此行略有四種.謂諸菩薩不信有情於信圓滿殷勤 勸導乃至建立.犯戒有情於戒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惡慧有情於慧圓滿殷勤勸 導乃至建立.慳吝有情於捨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
雲何菩薩善士利行。
當知此行 略有五種.謂諸菩薩於真實義勸導有情.於應時宜勸導有情.於能引攝勝妙義利勸 導有情.於諸有情柔輭勸導.於諸有情慈心勸導。
雲何菩薩一切種利行。
當知此行六 注:[一]藏本雲.勸其正持善法.
********************
種七種.總十三種。
雲何六種。
謂諸菩薩若諸有情應攝受者正攝受之.若諸有情應調 伏者正調伏之.若諸有情憎背聖教除其恚惱.若諸有情處中住者令入聖教.若諸有 情已入聖教正於三乘令其成熟.若諸有情已成熟者令得解脫。
[一]雲何七種。
謂諸菩薩 安處一分所化有情於善資糧守護長養.所謂或依下乘出離或復依於大乘出離.如 令所化於善資糧守護長養.如是或於遠離.或於心一境性.或於清淨諸障.或於修習 作意正安處之.若有聲聞獨覺種性卽於聲聞獨覺乘中而正安處.若有如來種姓有 情卽於無上正等菩提最上乘中而正安處。
雲何菩薩遂求利行。
當知此行略有八種. 謂諸菩薩見諸有情於應慚處爲無慚纏之所纏繞方便開解令離彼纏.如無慚纏.如 是見有於應愧處爲無愧纏之所纏繞.若惽沈纏.若睡眠纏.若掉擧纏.若惡作纏.嫉纏 慳纏之所纏繞.方便開解令離彼纏。
雲何菩薩此世他世樂利行。
[二]當知此行略有九種.
謂諸菩薩於他有情依淨身業勸令遠離一切殺生.勸令遠離諸不與取.勸令遠離諸
欲邪行.勸令遠離一切窣羅若迷隸耶及以末陀放逸處酒.依淨語業勸令遠離一切
注:
[一]善戒此段文略.但有安處聲聞.護養資糧.安處心一境性三種.
[二]善戒此段文略.但總雲.常以十善教化衆生.
********************
妄語.勸令遠離諸離間語.勸令遠離諸麤惡語.勸令遠離一切綺語.依淨意業勸令遠
離一切貪欲瞋恚邪見。
雲何菩薩清淨利行。
當知此行略有十種.謂諸菩薩於諸有情 依外清淨有五利行.依內清淨有五利行。
雲何菩薩於諸有情依外清淨有五利行。
一 無罪利行.二不轉利行.三漸次利行.四徧行利行.五如應利行。
謂諸菩薩[一]於諸有情雜
惡行者先惡行者有罪行者雜染行者於諸善中能正安處.是名菩薩於諸有情無罪
利行。
又諸菩薩於諸有情不於非解脫非定清淨處求爲真解脫求爲定清淨者卽於 其中能正勸導.是名菩薩於諸有情不轉利行。
又諸菩薩於諸有情先審觀察.知劣慧 者爲說淺法隨轉麤近教授教誡.知中慧者爲說中法隨轉處中教授教誡.知廣慧者 爲說深法隨轉幽微教授教誡[二]令其漸次修集善品.是名菩薩於諸有情漸次利行。
又 諸菩薩於諸四性乃至天人一切有情隨力隨能行義利行求利樂者卽於其中隨類 勸導.是名菩薩於諸有情徧行利行。
又諸菩薩於諸有情若於自義諸善法品隨下中 上功能差別可勸導者.及由方便功能差別可勸導者.隨其所應於彼如彼方便勸導. 注:[一]勘藏本.意謂不令有情安處雜惡行等諸不善中.
[二]善戒此句雜釋文雲.先說惠施.次說持戒.後說智慧.是名次第.
********************
是名菩薩於諸有情如應利行。
是名菩薩於諸有情依外清淨五種利行。
雲何菩薩於 諸有情依內清淨五種利行。
謂諸菩薩於諸有情起廣大悲意樂現前而行利行。
[一]又諸
菩薩於諸有情所作義利雖受一切大苦劬勞.而心無倦深生歡喜爲諸有情而行利
行。
又諸菩薩雖現安處最勝第一圓滿財位.而自
當知此語有二十種謂二十相宣說正法.應知如前力種姓品。
雲何菩薩利行。
謂此利行廣如愛語應知其相。
雲何菩薩自性利行。
謂諸菩薩由彼 愛語爲諸有情示現正理隨其所應於諸所學隨義利行法隨法行.如是行中安住悲 心無愛染心勸導調伏安處建立.是名略說利行自性。
雲何菩薩一切利行。
當知此行 略有二種.一未成熟有情能成熟利行.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脫利行。
卽此利行復由三 門.一於現法利勸導利行.二於後法利勸導利行.三於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
於現法 利勸導利行者.謂正勸導以法業德招集守護增長財位.當知是名於現法利勸導利 行.由此能令從他獲得廣大名稱及現法樂.由資具樂攝受安住。
於後法利勸導利行 者.謂正勸導棄捨財位清淨出家受乞求行以自存活.當知是名於後法利勸導利行. 由此能令決定獲得後法安樂不必獲得現法安樂。
於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者.謂正 注:
雲何菩薩難行利行。
當知此行略有三種。
若諸菩薩於先未行勝善根 因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一難行利行.何以故.彼諸有情難勸導故。
若諸菩薩於 有善因現前躭著廣大財位衆具圓滿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二難行利行.何以 故.彼於廣大極放逸迹極放逸處躭著轉故。
若諸菩薩於諸外道著本異道邪見邪行 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三難行利行.何以故.彼於自宗愚癡執故.於正法律憎背 執故。
雲何菩薩一切門利行。
當知此行略有四種.謂諸菩薩不信有情於信圓滿殷勤 勸導乃至建立.犯戒有情於戒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惡慧有情於慧圓滿殷勤勸 導乃至建立.慳吝有情於捨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
雲何菩薩善士利行。
當知此行 略有五種.謂諸菩薩於真實義勸導有情.於應時宜勸導有情.於能引攝勝妙義利勸 導有情.於諸有情柔輭勸導.於諸有情慈心勸導。
雲何菩薩一切種利行。
當知此行六 注:
雲何六種。
謂諸菩薩若諸有情應攝受者正攝受之.若諸有情應調 伏者正調伏之.若諸有情憎背聖教除其恚惱.若諸有情處中住者令入聖教.若諸有 情已入聖教正於三乘令其成熟.若諸有情已成熟者令得解脫。
謂諸菩薩 安處一分所化有情於善資糧守護長養.所謂或依下乘出離或復依於大乘出離.如 令所化於善資糧守護長養.如是或於遠離.或於心一境性.或於清淨諸障.或於修習 作意正安處之.若有聲聞獨覺種性卽於聲聞獨覺乘中而正安處.若有如來種姓有 情卽於無上正等菩提最上乘中而正安處。
雲何菩薩遂求利行。
當知此行略有八種. 謂諸菩薩見諸有情於應慚處爲無慚纏之所纏繞方便開解令離彼纏.如無慚纏.如 是見有於應愧處爲無愧纏之所纏繞.若惽沈纏.若睡眠纏.若掉擧纏.若惡作纏.嫉纏 慳纏之所纏繞.方便開解令離彼纏。
雲何菩薩此世他世樂利行。
雲何菩薩清淨利行。
當知此行略有十種.謂諸菩薩於諸有情 依外清淨有五利行.依內清淨有五利行。
雲何菩薩於諸有情依外清淨有五利行。
一 無罪利行.二不轉利行.三漸次利行.四徧行利行.五如應利行。
謂諸菩薩
又諸菩薩於諸有情不於非解脫非定清淨處求爲真解脫求爲定清淨者卽於 其中能正勸導.是名菩薩於諸有情不轉利行。
又諸菩薩於諸有情先審觀察.知劣慧 者爲說淺法隨轉麤近教授教誡.知中慧者爲說中法隨轉處中教授教誡.知廣慧者 爲說深法隨轉幽微教授教誡
又 諸菩薩於諸四性乃至天人一切有情隨力隨能行義利行求利樂者卽於其中隨類 勸導.是名菩薩於諸有情徧行利行。
又諸菩薩於諸有情若於自義諸善法品隨下中 上功能差別可勸導者.及由方便功能差別可勸導者.隨其所應於彼如彼方便勸導. 注:
是名菩薩於諸有情依外清淨五種利行。
雲何菩薩於 諸有情依內清淨五種利行。
謂諸菩薩於諸有情起廣大悲意樂現前而行利行。
又諸菩薩雖現安處最勝第一圓滿財位.而自